心理行为干预联合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的影响

2022-01-07 12:29薄树伟刘阳贵刘尚洁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嘱全程出院

薄树伟,刘阳贵,刘尚洁

(鹤壁市人民医院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鹤壁 458030)

慢性心衰(CHF)是心血管终末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力降低、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CHF多发于老年患者,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降低死亡率为临床治疗CHF的目标。CHF的疗程较长,需长期用药,部分患者由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可产生抵抗情绪,导致病情控制不佳,增加再入院的风险[1]。有研究[2]认为遵医行为较低与患者接受信息少及自我效能低存在联系,合理为患者提供疾病信息可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提高患者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心理行为干预通过心理干预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健康教育,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基于此,本研究将心理行为干预与全程健康教育联合应用于CHF患者的护理中,探讨对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60例CHF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CHF;②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③患者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心功能Ⅳ级者;③认知功能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0例,年龄53~80岁,平均(65.52±4.46)岁;男性49例,女性31例;心功能分级:Ⅰ级25例,Ⅱ级34例,Ⅲ级21例。对照组80例,年龄55~80岁,平均(66.16±4.52)岁;男性46例,女性34例;心功能分级:Ⅰ级27例,Ⅱ级32例,Ⅲ级2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住院期间、出院前教育。观察组给予全程健康教育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具体为:①住院期间健康教育:a:讲解CHF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b:为患者合理搭配饮食,注意少食多餐,控制钠盐的摄入,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c: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注射相应的疫苗;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防止电解质紊乱、贫血等加重心衰;d:讲解CHF的治疗药物、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避免不规范服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e: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作息,适当锻炼。②出院前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定期进行随访。③出院后健康教育:利用微信平台向患者推送CHF相关知识,提醒患者复诊时间,全程跟踪干预,每2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④心理行为干预:干预期间具体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不良心理的诱发因素,针对原因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及鼓励,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向患者介绍病情控制效果较好的案例,对于患者遇到的问题耐心倾听、解答,及时与家属沟通。护理人员根据康复师的指导,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运动强度以患者无劳累感为度。

1.3 观察指标①遵医行为:严格遵医嘱治疗为完全遵医,基本遵医嘱治疗为基本遵医,经常不按医嘱治疗为不遵医。②从健康行为、服药情况、日常生活方面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分数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强。③利用MLHFQ评分从体力限制、心理情绪、疾病症状、社会关系方面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越高则生命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遵医行为观察组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自我效能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行为、服药情况、日常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健康行为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80 5.92±1.46 8.51±1.57 6.17±1.82 8.13±1.33 4.45±0.89 7.23±1.57对照组 80 5.89±1.48 6.68±2.31 6.20±1.76 7.06±1.22 4.38±0.76 5.14±1.42 t 0.129 5.860 0.106 5.303 0.535 8.831 P 0.898 <0.01 0.916 <0.01 0.593 <0.01服药情况 日常生活

2.3 MLHFQ评分干预后,观察组的体力限制、心理情绪、疾病症状、社会关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MLHFQ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的MLHFQ评分比较(±s,分)

时间 组别 n 体力限制 心理情绪 疾病症状 社会关系干预前 观察组 80 20.01±2.15 13.78±1.63 12.17±1.85 8.96±1.68对照组 80 20.02±2.02 14.01±1.82 12.19±1.46 8.91±1.32 t 0.030 0.842 0.076 0.209 P 0.976 0.401 0.940 0.835干预后 观察组 80 11.01±1.57 10.08±1.56 6.08±1.31 5.03±1.20对照组 80 17.16±1.93 11.82±1.57 9.56±1.26 8.10±1.07 t 22.110 7.032 17.125 17.079 P<0.01 <0.01 <0.01 <0.01

3 讨论

CHF为心脏疾病发展到后期的阶段,死亡率高。多数CHF患者对该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加之CHF易反复发作,因此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CHF在老年人群中高发,该类人群通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力较低,可加重患者的病情。改善CHF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其自我管理能力,而自我管理能力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3],故加强对CHF患者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传统的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院内健康宣教,出院后的继续教育易被忽视。全程健康教育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将院内健康教育延伸至院外,强调患者出院不等于治疗的结束,可增强患者复诊及病情变化及时就诊的意识[4]。心理行为干预通过心理指导及行为干预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遵医率较高,提示全程健康教育将教育行为延伸至院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原因可能为出院后健康教育利用微信平台及随访,提醒、督促患者遵医嘱治疗、复诊等。研究[6]显示,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为CHF的诱发因素,故在日常护理中应有意识地采取预见性干预,防止CHF患者病情恶化。研究[7]指出,护理期间科学的心理干预可提升CHF患者的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MLHFQ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显著,原因可能为心理行为干预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康复锻炼,可改善患者的病情。研究[8]表明,心理行为干预从心理状态及身体机能行为两个维度给予患者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综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满足患者需求,疏导其不良情绪,提升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行为干预联合全程健康教育可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医嘱全程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手工制鞋全程LOOK
第五回 痊愈出院
电子医嘱处理本设计与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