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观察

2022-01-09 04:59
医药前沿 2021年34期
关键词:病理性双歧黄疸

王 敏

(江苏省宿迁市儿童医院儿内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可通过光照、喂水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不久,出现体内胆红素蓄积,引起血浆胆红素激增而造成皮肤黄染的症状,此病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过度、肝肠循环异常、肝脏对胆红素吸收力力低有关,病理性黄疸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出生24 h 内,需找出病因,一旦黄疸不消退,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特别是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还可能出现后遗症。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采用光照配合药物治疗,蓝光照射、口服茵栀黄具有不错的疗效,但因个体差异,整体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证实,若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可提升疗效[1]。本文就双歧杆菌应用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儿科收治的5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采用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男17例,女11例,胎龄35~41 周,平均(38.52±2.13)周,出生体重2 356~3 712 g,平均(2 716.58±157.34)g,Apgar 评分8~9 分,平均(8.91±1.07)分,总胆红素13.5~22.8 mg/dL,平均(18.56±3.82)mg/dL;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胎龄36~40 周,平均(38.63±2.25)周,出生体重2 346~3 787 g,平 均(2 792.67±158.76)g,新生儿Apgar 评分8~9 分,平均(8.94±1.03)分,总胆红素13.6~22.6 mg/dL,平均(18.51±3.91)mg/d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24 h 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102 μ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书评为35~340 μmol/L。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病理性黄疸患儿;②胆红素>13 Mg/dl;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生理性黄疸;②用药禁忌者;③新生儿Apgar 评分<7.5 分。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退热、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茵栀黄、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蓝光照8 h,停16 h,7 d 为1 疗程,治疗后及时穿戴衣服,将消毒毛巾置于双眼2~4 min,清洗患儿身体。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5 mL/次,3 次/d,当患儿胆红素<7 mg/L 时,停止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治疗,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1 片/次,2 次/d,治疗期间若患儿有不良反应,及时停药。两组均持续治疗1 个疗程。治疗前及出院前检测黄疸指数,黄疸有反跳现象,嘱咐患儿家属让患儿晒太阳,可适当饮水,也可少量口服葡萄糖溶液。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2)治疗不同时间的黄疸指数;(3)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评价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中相关文献进行疗效评价:(1)治愈:黄疸消退,胆红素水平正常,皮肤红润;(2)有效:胆红素水平降低,症状有所改善,皮肤微黄;(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黄疸加重,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比较

治疗第1 天,两组患儿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 天、第5 天观察组的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比较()

表2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比较()

2.3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情况比较()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新生儿并发症,临床上将未满28 d 发生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由于新生儿皮肤血管紧张丰富,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色泽红润、巩膜和黏膜黄染等,是常见的新生儿临床问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是单纯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出生2~3 d 出现,4~6 d 达到高峰,7~10 d 可消退,以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了有轻微食欲不振,无其他不适。病理性黄疸是出生24 h 出现的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 mg/dl,持续时间:早产儿>4 周,足月儿>2 周,或者继续加重或病情反复的称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比生理性黄疸要严重很多,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有关,除了面部和驱干,手足、四肢均可黄染,合并胆红素升高的以阴黄或暗绿色黄疸为主;若未合并胆红素升高,以金黄色或橘黄色为主,表现为肝脾大、贫血、有出血点、水肿,多伴有发热、感染等症状和体征,大便发白,尿液发黄,重症可表现为肌张力低、厌食、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等。临床上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因此,尽早的治疗就非常重要了。

病理性黄疸以感染性黄疸、湿热型黄疸、阻塞性黄疸最为多见,不同原因造成的黄疸特异性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需具有针对性,临床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先天性代谢酶有关,免疫因素所致红细胞被破坏而诱发贫血,致使胆红素过剩,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通过光照、换血、药物及支持治疗[3]。光照疗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使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450~460 nm 的光可吸收胆红素,蓝光波长425~475 nm,可有效治疗病理性黄疸,患儿经照射,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光子,自身发生光化学反应,光化学产物,经尿液和胆汁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期间注意不睡,以防脱水[4]。茵栀黄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对于湿热性黄疸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中黄芩、金银花可清火解毒;栀子可清热利湿,口服顺应性好,安全性高。但部分患儿经蓝光照射、茵栀黄治疗后,效果不佳。有研究表明,若在蓝光、茵栀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可提升疗效。双歧杆菌是一种应用于婴儿腹泻、黄疸的药物,含有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等多种有益菌,口服后可在肠道内反之,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轻结合胆红素的分解,进入肠道内结合胆红素,将其转化为粪胆原,经大便排出,不但可以起到平衡肠道菌群的作用,还可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究其原因,双歧杆菌可迅速建立肠道菌群,使之发挥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可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促进肝酶活性,降低肠道pH 值,利于胆红素从粪便中排出[5]。本研究对观察组在蓝光照射、茵栀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明显退黄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第3 天、第5 天观察组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双歧杆菌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采用双歧杆菌,可提升疗效,降低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病理性双歧黄疸
鲁晓岚:黄疸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