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透壁针吸活检术应用艾司氯胺酮静脉麻醉的效果观察

2022-01-09 04:59
医药前沿 2021年34期
关键词:体动氯胺酮麻醉

刘 辉

(天津市胸科医院麻醉科 天津 300222)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透壁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肺部、胸部疾病诊断、评估疗效、复查的常用方法,特别在肺部及胸部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中独具优势。其创伤小,取材精准,经组织细胞学检查后能明确诊断,达到微创、高效、精准的诊断作用[1]。但EBUS-TBNA 操作需经气道进入肺组织内,患者容易引发咽喉部反应、躁动等不良反应,影响操作进行,甚至影响取材及诊断效果[2]。目前,临床多于全身麻醉下行EBUS-TBNA 术常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中患者易发生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且苏醒期呛咳不适发生率较高[3-4]。艾司氯胺酮起效更快,持续时间也较短,不抑制呼吸且轻度兴奋循环的特点,安全性与可控性高。本文对艾司氯胺酮静脉麻醉下行EBUS-TBNA 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院行EBUS-TBNA的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观察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34~78 岁,平均年龄(54.8±11.2)岁;对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35~80 岁,平均年龄(55.2±1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CT 或MRI检查确诊为纵隔及肺门占位性病变,需进一步行EBUSTBNA 检查明确诊断,近7 d 内未使用过全麻药物,ASA分级在Ⅰ~Ⅱ级;排除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麻醉药物过敏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常规连接生命体征监护设备,面罩吸氧。麻醉诱导,观察组先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缓慢静脉推注,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随后两组患者均给予丙泊酚1.0~2.0 mg/kg、瑞芬太尼0.5~1.0 μg/kg、顺阿曲库铵0.15 μg/kg;待肌松起效、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经口插入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给予SIMV 机械辅助通气,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4.7~6.0 kPa。麻醉维持,观察组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0.3~0.5 μg/(kg·h),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同时两组均泵注瑞芬太尼0.05~0.2 μg/(kg·min)、丙泊酚2.0~5.0 mg/(kg·h),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麻醉用药,深度维持在40~60。两组麻醉平稳后行EBUS-TBNA,先行纤支镜检查,清理气道分泌物,而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穿刺。用TBNA 专用活检穿刺针穿透气道壁,进入目标病灶,获得理想标本。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中心率(HR-hemorheology)、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统计取材满意、未确诊概率;统计术中、术后不良反应。麻醉疗效判定标准:优:纤支镜进镜顺利,术中术后无咳嗽,无躁动等不良反应,顺利完成取样;良:纤支镜进镜顺利,术中术后可出现轻微咳嗽,无躁动等不良反应,顺利完成取样;中:纤支镜进镜发生咳嗽与体动,但尚能完成检查,术后有咳嗽和躁动等不良反应,取样质量一般;差:进镜困难,发生剧烈咳嗽与体动,术后咳嗽躁动剧烈,无法完成检查[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术中HR、SBP、DBP、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取材效果比较

麻醉后,两组患者取材满意、取材不满意、未确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取材效果比较[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剧烈咳嗽、体动以及术后咽喉不适、咳嗽、谵妄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及苏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瑞芬与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约减少1/3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苏醒时间比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及苏醒时间比较()

表5 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及苏醒时间比较()

3.讨论

EBUS-TBNA 是重要的肺部及胸部疾病诊断技术,能精准定位,获得病理组织,明确病灶良恶性,且操作简便、创伤小,近年来在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EBUS-TBNA通过将纤支镜置入支气管及肺组织内,并通过超声延伸至腔外、纵隔内,再释放针吸活检,取得纵隔内淋巴结组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7]。但EBUS-TBNA 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患者的咽喉部有明显刺激,需要辅助麻醉。

临床可供选择的麻醉方式主要为局麻和全麻2 种。局麻的麻醉深度浅,患者在术中保持清醒,术中仍可发生咳嗽、体动等不良反应,患者的手术体验并不好,甚至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手术[8]。静脉麻醉是常用全麻类型,能维持患者术中躯体舒适,明显减轻操作过程中咽喉部的应激性反应,降低咽喉不适、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EBUS-TBNA 全面检查病变,精准获得病理组织,提高诊断效果[9]。由于EBUS-TBNA 操作时需先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超声显像,才能提供清晰的病灶信息,但这对气道刺激较大,需要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及麻醉时间,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如行吸入性麻醉,麻醉深度波动较大,不易控制,术中频繁吸引气道分泌物,可诱发咳嗽、体动等不良反应,影响病灶定位及穿刺,甚至导致穿刺失败。而静脉麻醉避免了吸入麻醉的缺点,对麻醉深度的控制好,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提高麻醉及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保障手术的顺利完成,提升诊断率。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HR、SBP、DBP、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取材满意、取材不满意、未确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剧烈咳嗽、体动以及术后咽喉不适、咳嗽、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静脉麻醉下行EBUS-TBNA 的应用价值确切,整体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取材满意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体动氯胺酮麻醉
基于小波分解的颅脑动态电阻抗监测中体动干扰实时处理方法研究
2018《AASM临床实践指南: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与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要点解读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氯胺酮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