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1-09 04:59朱建炯
医药前沿 2021年34期
关键词:痉挛康复训练针刺

朱建炯

(固原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宁夏 固原 756000)

脑卒中属于临床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导致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同时发病年龄段也在不断的改变,目前已经涉及到了中老年甚至青年人,因为疾病本身的致残率相对较高,对于患者的身心会形成严重的负面损伤,所以在临床中脑卒中疾病的积极治疗显得非常重要[1]。脑卒中在中医学范围内属于中风的范围,临床中的疾病表现涉及到半身不遂、眼口歪斜、突然晕厥、言语不畅、单侧肢体麻木等,下肢痉挛性瘫痪属于最为普遍的后遗症[2]。近些年有研究发现,借助正确且及时的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肢体痉挛症状,并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3]。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本文以我院诊治的部分脑卒中患者作为案例,探究基于下肢痉挛症状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其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脑卒中下肢痉挛住院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梗死后下肢痉挛症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5例。试验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5±3.54)岁,平均病程(4.31±0.64)月;常规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22±3.30)岁,平均病程(4.28±0.70)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脑卒中;②自愿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脏器损伤或精神障碍;②临床治疗不完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用药1 次。

常规组采取单纯康复训练。主要是让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并以肢体功能锻炼为主。试验组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主要包括:(1)针刺:干预时间为脑卒中病情稳定时进行,针刺时采用0.3 mm 直径、25 mm 长度的毫针对头部和上下肢的穴位进行针刺,采用百会、四神聪、上星等穴。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基本穴位应用曲池、外关、手三里、下三皇、三阴交、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针刺期间应用平补平泻方式进行针刺,并在得气之后留针30 min,1 次/d,治疗5 次/周,治疗1 个月。(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不同时间段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指导,具体措施如下:①早期康复。在病房开展低水平活动,应用心理疏导结合自我控制的心理行为护理方式,及时消除患者存在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促使患者可以积极构建康复信心。按照患者的实际活动反应明确治疗进程,溶栓患者治疗结束后当天需要卧床休息,期间帮助转换更换体位,做好肢体与关节的活动,2 次/d,帮助患者在床上排便并协助饮食。术后第1 天开展床上半卧位与坐位,协助患者在床旁站立,坚持5~10 min,1~2 次/d,主动转身并活动肢体和关节,2 次/d,10 min/次。第2 天可以下床活动,在家属帮助下可以下楼行走,第3 天协助患者完成穿衣、坐椅、下床大小便,第4 天开始6 min 步行并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第5 天开展步行10 min,1~2 次/d,并用温水进行擦浴。与此同时,根据评定结果进行PT、QT、ST 治疗;②出院时。出院到病情稳定期间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促使患者可以每天完成标准的运动康复训练,并开展一些简单、无负重的家务活动与娱乐活动,如打太极,同时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饮食指导,采取合适饮食。

1.3 观察指标

基于运动功能评估量表、痉挛评分量表、平衡功能评分量表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对比。运动功能评估量表、痉挛评分量表、平衡功能评分量表分别应用FMA、改良Ashworth、BBS 量表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功能状态越好。生活质量采用ADL 评定量表,分数越高则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结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痉挛症状、平衡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结果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结果对比(,分)

2.2 生活质量指标对比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均显著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对比(,分)

3.讨论

脑卒中也被称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属于临床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危重症,在患者抢救成功后如果后续处理不当患者会出现肢体、语言等多方面障碍。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颅内血管阻塞、破裂,此时脑中的血液循环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一过性或终身性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属于临床中多发、致残较高的疾病,患者的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家庭与社会均会呈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4]。下肢痉挛属于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同时也是阻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顺利康复和患者稳定性、步态的关键因素。从当代医学角度来看,下肢痉挛的主要治疗方式涉及到替扎尼定,巴氯芬、注射用药、物理治疗,因为口服用药治疗会涉及到口感、恶心以及失眠,引起患者乏力等多种并发症,并且在用药期间可能会导致局部红肿、肌肉损伤等症状,所以物理治疗中康复训练便成为了临床中患者最容易接受且可以有效实现的治疗方案。对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基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特征,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医护服务,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后遗症,从而保障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5]。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在于气虚血瘀,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患者血行不畅为主要表现,引发血瘀后会直接或间接加重病情。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后遗症发生率较高,其主要是因为脑组织损伤,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而无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采用针灸治疗方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穴位的有效刺激,可以达到“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的治疗干预效果,借助针灸能够实现对部位血流以及神经组织功能的改善与刺激,可以促使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损伤过程中的氧化损伤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让脑组织内部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布局血小板聚集的表现,能够实现血栓、再梗等风险的防控,有利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从而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整体干预效果。与此同时,康复训练主要是按照脑可塑性以及功能重组理论,应用中枢神经细胞的重组从而达到疾病预防的作用,借助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在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加快脑侧支循环的建设质量与效率,可以促使病灶周边的组织以及脑细胞快速恢复正常代谢状态,从而实现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反应性改善作用。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康复训练,可以促使患者的机体功能以及脑部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改善,从而最大程度减轻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整体干预效果显著。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痉挛症状、平衡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可以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可以作为常规护理方案实施。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痉挛康复训练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