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活力的实然之困与应然之径

2022-01-15 00:48薛来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活力主体状态

摘      要 学校活力是学校主体依靠自身创造性,应对外界干扰,革新相应主体活动方式,体现自主生命力的一种状态。学校活力有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并且对立统一存在,目前学校活力的实然之困在于:政府权力频繁干预,学校行动活力受阻;学校发展理念固化,学校思想活力受限;学校师生表达失声,学校主体活力欠缺。为此,学校活力的应然之径为:限制政府权力干预,提高学校自治活力;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开发学校思想活力;鼓励师生献言建策,夯实学校师生活力。

关 键 词 学校活力  实然之困  应然之径  学校治理

引用格式 薛来喜.学校活力的实然之困与应然之径[J].教学与管理,2022(03):38-41.

“十四五”规划已开启,探索教育现代化,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成为国家、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现代化的教育除了追求公平和质量,活力或生命力逐渐成为评价教育体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维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与战略主题章节,提出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激发学校生机活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为提高教育质量、激发教育和学校活力做出指引。从学校治理角度来分析学校活力,有利于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亦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与保证。目前,关于学校活力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学校活力是什么?为什么探究学校活力?如何提升学校活力?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比较欠缺,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学校活力

“活力”这一概念,不仅仅适用于描述生物生命状态,对人类创造的思想、制度、组织等事物都可进行一定的表征。对于学校活力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学校活力指的是学校组织的活力、学校内部的活力,主要包括校长活力、教师活力以及学生的活力,三者共同存在于学校组织系统之内。”[1]有学者认为:“学校活力是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身上迸发出来的生命力,是学校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德育等方面不断涌现出的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态势。”[2]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活力主要体现为学校办学活力,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核心与关键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3]。

综上所述,关于学校活力有以下共识。首先,学校活力是学校主体(管理者、教师、学生)及主体活动(管理、教学)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其次,学校活力离不开学校主体的创造性,创造性是学校活力、生命力的鲜明特征。最后,学校活力会受外界的干扰,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学校活力的重要支撑点。由此,笔者认为,学校活力是学校主体的生命力状态。具体而言,学校活力是学校主体依靠自身创造性,应对外界干扰,革新相应主体活动方式,体现自主生命力的一种状态。

二、学校活力的应然与实然状态分析

基于对学校活力“是什么”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学校活力的简单分类即学校活力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为激发学校活力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1.学校活力的应然状态

关于应然状态,在我国古代社会论及“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时就有所体现。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乐记》的“与天地同和”;朱熹的“与万物合一”等。在西方古希腊社会时期,苏格拉底体现哲学家的应然生存状态;柏拉图构建理想国的应然存在状态;亚里士多德思考事物存在本体应然状态。这一系列事实和思考表明:应然状态体现人对事物发展的理想性和价值性、注重事物发展基于理性的审视和理想的建构,是事物发展可能达到但未达到的状态。应然状态是教育研究的落脚点,研究者的任务就转变为要实现对客体实践的掌握,使观念的东西现实化,使主观的东西客观化[4]。

学校活力在发展过程中,受学校活力应然性的引领与评价,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动方式,体现学校活力的理想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活力应然状态即学校生命力的应然状态。如此,将考察一个人的生命力应用到考察学校活力便存在一定的意义。人的生命力在于思想力、行动力、身体健康等维度的表征,学校活力则主要在于学校发展理念、发展举措、发展主体。假如,对学校活力的应然状态进行表征,则评价学校活力的要素整体达到最大值,要素之间高度协调。

2.学校活力的实然状态

关于实然状态的研究,源于经验主义哲学认识论。经验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本源来自感觉经验,真理是经验的知识而非理性推理获得,这与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通过经验主义的论证与发展,改变了近代哲学的航向和着眼点,为实然状态分析提供了价值遵循和理论支撑。同时“一切问题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相关论述,深刻反映实然状态的重要地位。由此,实然状态体现人对事物发展的經验性和实用性,注重事物发展基于经验把握和真实体现,是事物发展的真实状态和实际样态。实然状态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事实,发挥主体能力,从事物及其联系和发展的总体掌握事实[4]。

学校活力实然状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内部因素包含校长、教师、制度、理念、学生等一系列学校实体和价值主体的相互作用,而外部因素包含政府、市场、家庭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学校活力的实然状态分析,是每一所学校的必要任务,是学校发展的总基调,是学校活力的真实体现,彰显学校生命力研究的经验性、客观性、科学性的统一。当前,有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得出评价学校活力的四个维度和12个指标,初步形成评价学校活力的指标体系,为学校活力研究与判定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5]。

3.学校活力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关系

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对立方面讲,任何事物的实然状态不会达到应然状态,只会无限接近于事物的应然状态,两者始终相互斗争或背离。从统一方面讲,两者存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应然状态,事物发展失去价值的引领和方向的引导,反之,没有实然状态,事物将是十全十美的状态,从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学校活力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斗争,具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学校活力偏重于实然状态,这种学校活力是远离应然状态的。在此斗争状态下,学校活力倾向于经验性和实用性,或受制于外部因素,或受制于内部因素,是一种不良的斗争状态。另一方面,学校活力偏重于应然状态,这种学校活力是趋近应然状态的。在此斗争状态下,学校活力倾向价值性和理想性,合理调控实然状态的经验化、实用化,统筹学校活力的理想与现实,是一种良性的斗争状态。当前,学校活力偏重于实然状态,是一种不良的斗争状态。具体而言,学校活力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消极的、错误的活力。

三、学校活力的实然之困

1.政府权力频繁干预,学校行动活力受阻

学校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正所谓学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但就当今学校活力问题,政府的一些管理行为或做法有待进一步商榷。一方面,政府的“绝对命令”,使学校失去自身行动的活力。政府依照上一级政府指令和当地教育问题整合和分析,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文件与行政命令,对该级政府以下所有学校进行实施与评估。对学校而言,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并接受政府的监督与评估,具体而言,学校行动的目的就是完成政府给定的目的,学校活力表现的就是政府的活力。除此,任何学校完善自身的实际行动都被搁置或者说学校领导者无暇设计、实施、完成学校自身发展的任何行动。

另一方面,政府频繁指令,使学校行动形式化,形成虚假活力。从“形式主义”分析学校行动形式化包含两个维度:第一,受主观主义引导,学校对政府命令虚假认同或片面认同或偏主观化,在实践中,欺上瞒下,喊口号不落实,做足表面文章。第二,受功利主义引导,学校对政府命令言听计从,学校之间形成激烈竞争,当政府设置任务量超出学校承受力时也就是学校行动形式化的开始。由此,学校既存在主动形式化取向,也存在被动形式化取向。如此,政府的“绝对命令”让学校活力失去自身的行动活力,政府频繁的指令更是导致学校形式化行动活力的重要原因。

2.学校发展理念固化,学校思想活力受限

学校发展理念是一所学校管理者理性的思考,立足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价值遵循。学校发展理念固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发展理念滞后性,另一方面是学校发展模式化。关于学校发展理念滞后性问题,不可否认存在历史、人文环境等非人为因素的制约,但也不能排除学校管理者、领导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社会系统与自然物体一样,也存在惯性定律,没有足够强大的外力作用,人和组织都将做惯性运动[6]。在学校层面,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将影响学校发展理念的构建,换言之,学校发展理念的滞后原因绝大多数归结于领导者、管理者。

学校发展理念模式化既存在错误的发展理念模式又存在直接移植套用模式现象。有学者明确提出学校不是政府,不是企业,不是医院的观念[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发展逐渐失去自身的理念,进入错误的发展理念之中。学校发展理念的形成大致分为:移植套用阶段、融合阶段和创生阶段,移植套用其他学校发展理念模式并没有构建学校应有的发展理念,而大部分学校始终停留在此阶段。如此,学校发展理念的滞后性是学校产生新的思想活力的恒定阻力因素,学校发展理念的模式化成为束缚学校思想活力新形式阻力。学校思想活力要有新突破,必须解决学校发展理念固化问题。

3.学校师生表达失声,学校主体活力欠缺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活力的主体,是学校活力的动力源泉,生动体现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状态,师生缺乏表达权无疑是学校活力主体丧失的重要原因。在学校层面,师生表达权可以理解为教师或学生依法通过一定渠道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主张权益而不受他人干涉的资格。就教师而言,教师表达失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忽视表达权的存在或说教师侧重教育教学权的实施,缺乏教学过程或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中问题的积极反映;第二,在行使表达权过程中,难免不受到表达形式、表达对象、表达后果的制约,以致表达过程的“步履维艰”;第三,在行使表达权之后,由于问题不能有效处理或者长时间不处理甚至无法处理等情况的发生,使表达意愿在教师心中逐渐磨灭。

学生表达权的体现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在学校管理,保障学生学校管理表达权,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意愿做出科学决策,有利于正确处理校园矛盾和构建和谐校园,从而实现学校活力主体回归。就学生而言,学生表达失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学生表达权的主体地位来看,学生缺乏学校“战略眼光”,学生大致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相比学校层面的利益常常被否定或搁置;第二,从学生表达权行使的范围来看,学生代表只能代表一部分学生的利益,而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合理有效的表达途径;第三,从学生表达权行使的频率来看,学生通过正式途径反应学生问题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在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眼中可能只是形式。

四、提高學校活力的应然之径

1.限制政府权力干预,提高学校自治活力

随着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始终加强政府对学校的管治是不符合时代潮流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由此,必须限制政府权力不合理的干预,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提高学校的自治能力,实现现代化发展和展现学校独特的活力。首先,转变政府与学校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走向合作关系。其次,对政府权力进行分权,减少学校行政化管理取向,发挥集体办学和管理的优势。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将部分权力下放或转移到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市场,丰富学校自身发展的完整性、优越性、独特性。

学校如何自治,如何提高自治能力及活力等问题应运而生。首先,学校决策者应对学校决策负责,正如拜雷(Bailey,W.J.)所认为的:决策者不仅重视决策权的下放和决策的参与,更重视决策者对决策的负责[8]。其次,扩大学校自治的主体,从原先的校长、校委会为主体的治理方式转向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学校治理过程中,比如:学校董事会、教代会、学生组织等。最后,学校自治过程中凸显民主意识,学校自治主体之间应有平等的发言权、监督权、评价权,博采众议,焕发学校自治活力。

2.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开发学校思想活力

从普遍意义上讲,正确的学校发展理念包含两个重要特征:一方面是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逻辑,另一方面是学校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开发学校思想活力来说,学校必须形成特色的发展理念并紧随时代发展变化。学校依靠自身发展逻辑,形成特色的发展理念一般有三个阶段而且始终是动态循环的过程。第一,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必须学习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分析学校的优势与不足,构想学校发展的应然状态,即学习阶段;第二,将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经验融合到自身学校之中,实现外在理念的内化,妥当处理融合时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即融合阶段;第三,在融合阶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形成学校自身特色,构建学校自身发展理念体系,即创生阶段。

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文化创新理念、批判性发展理念,将充分激发学校思想活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要义而非科学束缚人的发展。科学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这是回归人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产生思想活力的价值遵循。同样,一所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或特色,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对本地和学校文化进行挖掘、构建与创新。批判性发展更是产生学校思想活力的持续动力,换而言之,没有批判就没有新鲜旺盛的学校思想活力。

3.鼓励师生建言献策,夯实学校师生活力

学校师生的活力是学校最大范围的主体活力,是一所学校真正的内生活力,是一所学校有活力的根本表征。鼓励师生建言献策,体现学校管理服务于师生的理念,秉持师生主体地位的第一要义,是夯实学校师生活力最基本的途径。从教师角度讲,教师表达权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夯实学校教师活力的动力源泉所在,实现教师表达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塑造教师“主人翁”意识。在教师培训、集体学习、会议等活动中,增强教师的自主意识、批判意识、权利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教师主体意识。其次,拓宽教师表达权实施途径,创造和谐的表达氛围。学校可以开放表达途径,创设表达形式,建设良好的意见反馈机制,及时与教师有效沟通,达成共识。

从学生角度讲,首先,转变传统的不合理评价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多方位多层次渗透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意识,真正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扩大学生表达的主体,人人都可参与。最后,转变学校“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学校发展目标、管理方式等接受学生组织的监督。如此,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寻求学校学生活力的最大公约数。

參考文献

[1] 石中英.学校活力的内涵和源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2):5-7.

[2] 张爽.学校活力的表现和提升策略——基于两个案例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7,13(01):39-45.

[3] 褚宏启.让每一所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J].中小学管理,2020(11):59-60.

[4] 黎聚才.论教育研究的“三然”状态[J].继续教育研究,2010(09):112-114.

[5] 黄晓磊,邓友超.学校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报,2017,13(01):23-31.

[6] 温恒福,张萍.大学教学质量改进的基本原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88-92.

[7] 秦春华.学校不是什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33(03):46-55+75.

[8] Bailey,W.J.School-site management applied[J].Lancaster,PA: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1991:37.

[作者:薛来喜(1996-),男,山东莒县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李  锐】

猜你喜欢
活力主体状态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活力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