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人物评价构式“人间+N”与人设标签化传播现象

2022-01-16 13:08肖璟怡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构式新浪

肖璟怡

(湖北师范大学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一、引言

近几年,各大网络平台开始流行起一种新型的人物评价构式“人间+N”:

(1)我们的人间富贵花景甜来极限挑战了,太美了啊。(新浪微博,2021年5月24日)

(2)果然是人间百灵鸟,龚俊唱歌太魔性没有调。(新浪微博,2021年5月21日)

(3)这是我最近睡得最晚的一天,李佳琦真是人间唢呐给我看精神了。(新浪微博,2021年5月17日)

例句中“人间富贵花”“人间百灵鸟”“人间唢呐”都是抓住人物的某种特点进行评价表达。例(1)中“人间富贵花”是用于夸赞某艺人有着雍容的气质和端丽的外貌如同富贵花牡丹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一般。例(2)中“人间百灵鸟”是用于调侃某艺人唱歌经常跑调,用说反话的方式赠予他“百灵鸟”的称号。例(3)中“人间唢呐”是用于调侃男主播嗓门大如同唢呐一般有穿透力。

构式“人间+N”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并区别于成语中凝固性结构的“人间天堂”“人间地狱”和古今文本中常见的非凝固性结构“人间仙境”“人间美味”“人间尤物”“人间绝色”等词。虽然这些词与构式“人间+N”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同样的评价功能,但是在“人间”的语义内涵和评价对象上不尽相同。本文对构式“人间+N”中常项“人间”的语义内涵进行了讨论,并对该构式的评价功能和指称功能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该构式的构建与传播过程阐述了其反映出的人设标签化传播现象。

二、“人间”的语义内涵与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间”的传统语义认知

构式“人间+N”中常项“人间”的意义是明显和人们传统认知中“人间”的意义有出入的。《汉语大词典》[1]归纳了“人间”的三个意义:

①人類社會。《韓非子·解老》:“聾則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

②塵世;世俗社會。《史記·留侯世家》:“願棄人閒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③民間。《後漢書·王昌傳》:“普天率土,知朕隱在人間。”

评价最显著的特征是主观性,比较性是构成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2]成语“人间天堂”“人间地狱”以及古今文本中“人间仙境”“人间美味”“人间尤物”“人间绝色”的“人间”取的是“人间”的“尘世;世俗社会”义,具有一定的空间意义。因为“人间”是尘世,是世俗社会,所以用不存在于人间的“天堂”“地狱”“仙境”和人间难得的“美味”“尤物”“绝色”与人间确实存在的事物和人进行类比,如此来表达评价意义。然而,在如今的构式“人间+N”中,“人间”若理解为“尘世;世俗社会”,就出现了问题。如上一节例句所示,进入构式“人间+N”中的事物名词N均为非常普遍的事物,如果说“富贵花”“百灵鸟”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再看如下两个例句:

(4)苏晓彤是什么人间小白兔,太可爱了!!!(新浪微博,2021年5月13日)

(5)我今天穿得整个人就是人间水蜜桃。(新浪微博,2021年1月7日)

上节例(3)中的“唢呐”和例(4)(5)中的“小白兔”“水蜜桃”都是人世间非常广泛存在的事物,不会有人对这些事物存在于人间感到惊奇。人们既然对这些事物存在于“人间”习以为常,那么构式“人间+N”理论上传达的是无效信息,更不用说能具有和“人间天堂”“人间仙境”一般的评价功能。可语言事实表明,构式“人间+N”有着将某人与某事物类比而产生的评价功能,也就是说该构式既传达了信息也具有评价功能。如此,对构式的常项“人间”一词的理解就非常值得我们的注意。

(二)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人间”语义认知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现在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两大阵营。[3]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表现为宇宙中心论和神学目的论。[4]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则表现为人类被评价得比自然界其他事物有更高的价值,这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逻辑,就如同如果蜘蛛能够进行评价它一定会把蜘蛛评价得比自然界其它事物都高一样,人类也会天然地以人类为中心[5]。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语言学界兴起了“人类中心论范式”的研究方法论,它针对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的任务“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结构主义范式,表现出自己明显的特征: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由语言客体转向语言主体,即“说话的人”,具体又体现为“语言个性”“交际中的人”“语言意识”“语言中人的因素”等。[6]俄罗斯语言学研究中的人类中心论范式的基本理论在于:语言本身就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语言作为人之本源中的基本构素,人的意识形成以及思维和交际能力的获得与人自身一样,都无法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人既然是语言的主体,就理应成为语言研究的主体。[7]该范式将人和人的因素提升到了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我们能够理解到构式“人间+N”中“人间”的真实含义应为“只有人存在的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间”具有“人类”的种属意义而非“尘世;世俗社会”的空间意义。正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认为,人类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与其他非人类事物割裂开来,按照非人类事物有益于人的特性赋予它们以价值。[8]构式“人间+N”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间”与“以非人类事物为参照”的“事物名词N”相合而成的语义结构,以此来达到类比目的,产生评价效果。构式“人间+N”的语义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构式“人间+N”语义结构示意图

构式中“人间”的语义是排斥非人类事物的,所以当非人类事物进入构式后就能产生某人与非人类事物的类比,从而获得评价功能。而不是同“人间天堂”“人间美味”一般,通过存在于人间的事物与不存在或鲜少存在于人间的事物的类比,从而获得评价功能。

三、构式“人间+N”的评价功能与指称功能

(一)构式“人间+N”的评价功能

评价的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观点,反映其所在社会、地区的价值观念系统;二是建立并保持交际双方的关系;三是构建语篇。[9]构式“人间+N”表现出的评价功能多表现在前两个方面,该构式着力于表达说话者的审美与人物特质挖掘能力,并在网络互动中满足了同一审美群体的交际需求。

在交际中,该构式展现出了不同的功效,表示积极性评价的情况较多,如:

(6)林俊杰!祝贺你从行走的CD进阶为人间杜比,啊啊啊啊!(新浪微博,2021年5月22日)

(7)我宣布,我就是人间计算器!(新浪微博,2021年3月10日)

例(6)说话人对某歌手的唱歌水平进行高度赞扬,认为其现场原唱宛如开了音乐软件中的杜比音效一般。例(7)说话人对自己的计算水平自夸,觉得自己的计算水平简直可以媲美计算机。

少数情况下构式“人间+N”也能表达调侃性评价,如:

(8)特意整理了一下人间百灵鸟演唱合集,先听为敬~俊子真的是唱多了他就学会了。(新浪微博,2021年5月14日)

(9)今天没洗头,算不算人间油物。(新浪微博,2021年4月7日)

例(8)说话人用说反话的方式,把“百灵鸟”与唱歌跑调的艺人作对比,对艺人的唱歌水平进行了调侃。例(9)说话人用“油物”类比自己没有洗头头发油乎乎的状态,自己调侃自己略有邋遢的形象。

构式“人间+N”更能表达的是一些趣味性评价,说话人挖掘出被评价者有趣的特性,将此特性进行分享输出。如:

(10)司藤,秦放。傲娇善良女王,温柔贴心人间ATM机。(新浪微博,2021年4月2日)

(11)人间邮政胡一天,不是盖的。(新浪微博,2021年5月23日)

例(10)用“ATM机”类比某部电视剧中男主角的行为,形容男主角总是处于不断掏钱的状态。例(11)用“邮政”类比某艺人的习惯,形容某艺人经常接受粉丝手写信件宛如经营各类邮件业务的通信部门一般。如此的表达还有“人间打光板”“人间电灯泡”“人间皮卡丘”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功效的评价,这些评价都具有主观推介作用。说话者通过对某人的主观评价,达到了对听话者推介的语用效果。说话者利用构式“人间+N”迅速将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浓缩提炼和隐喻处理,以与事物名词N的相似性为基点构建“推介信息”,简明扼要地将人物推介给了听话者,处于同一审美群体的听话者也能够快速获取“推介信息”,引发审美共鸣。

(二)评价跨域表达下的指称功能

评价的跨域表达是指:在评价表达中本属于甲域的词语被置于乙域之中,形成一种陌生化的匹配。[10]如:

(12)天然纤维中的“植物软黄金”。(新浪微博,2021年2月4日)

(13)镇远古镇——“东方威尼斯水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新浪微博,2021年5月28日)

例(12)“黄金”属于金属域,被置于植物域中构成陌生化匹配“植物软黄金”。例(13)“威尼斯”属于西方空间域,被置于东方空间域中构成陌生化匹配“东方威尼斯水城”。

评价的跨域表达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类的类比思维在语言中投射的结果。[11]构式“人间+N”从评价跨域的类型来看,属于种类域的跨越,如:

(14)崔雪莉,永远的人间水蜜桃。(新浪微博,2021年5月7日)

(15)那些打破偏见的人间破壁机,谁是你的pick?(新浪微博,2021年4月27日)

(16)我也是人间猫薄荷啦!!!(新浪微博,2021年5月22日)

(17)迪丽热巴,也是人间天鹅。(新浪微博,2021年4月27日)

种类域的跨越是指从一个物种跨越到另一个物种。总体来说,构式“人间+N”的评价表达是从非人类域跨越到人类域的,上述四个例句展现了较为常见的四种具体情况。例(14)“水蜜桃”本属于水果域,被置于人类域之中。例(15)“破壁机”本属于工具域,被置于人类域之中。例(16)“猫薄荷”本属于植物域,被置于人类域之中。例(17)“天鹅”本属于动物域,被置于人类域之中。

评价跨域表达通常采用定中结构,具有指称功能,有些指称功能是具有唯一性的,如“啤酒”总被固定评价为“液体面包”;有些指称功能并不具有唯一性。[12]构式“人间+N”在结构上也是定中结构,其表现出的指称功能不具有唯一性。构式“人间+N”几乎不与某一固定人物绑定构成唯一指称,多为同特点人物所共用。如:

(18)不得不说景甜好适合司藤啊,不愧是人间富贵花。(新浪微博,2021年5月8日)

(19)鞠婧祎真的好漂亮,看了好久出不来了,这是什么人间富贵花。(新浪微博,2021年3月17日)

(20)迪丽热巴赫本造型超惊艳,太爱这朵人间富贵花。(新浪微博,2021年3月17日)

例(18)(19)(20)都是用“人间富贵花”指称具有浓艳特质的不同女艺人。

四、构式“人间+N”与标签化传播现象

(一)构式“人间+N”与人设的构建

在各大网络平台,我们不难接触到一个说法——“人设”。公众人物也好,一般网络使用者们也好,通过建立“人设”来谋求关注、满足社交已成为“常规操作”。公众人物及其经济团队热衷于“卖人设”,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贴标签”方式可以短时间内让受众留下最直观而生动的印象从而获得人气。一般网络使用者也用同样的方式维持着自己在不同社交圈的形象,正如多数人微信朋友圈分组一般,不同的分组中会有不同的“人设”来进行展示从而满足不同社交圈的交际需求。构建“人设”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符号消费时代下的结果和自我印象管理的形式。[13]

人物评价构式“人间+N”是非常典型的标签化表达框架,也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贴标签”手段。事物名词N就是人们想给所受评价者贴上的标签。一旦事物名词N所代表事物的某种特质和所受评价者的某种特质高度契合,这个“标签”就“贴”成功了,然后可以迅速在一定群体中引起审美共鸣。

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消费社会。社会的中心由生产向消费更替,消费不再是只具有消极意义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构建方式。要成为被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变成特殊的符号。[14]如今,“符号化”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任何事物都能成为被“符号化”的对象。例如频频上热搜的“A4腰”“漫画腿”,人的身体部件直接被给予了一个相对荒谬的临时标准,身体部件被符号化为一种炫耀的资本。又例如之前某电视剧中热议的某角色靠奢侈品打入“太太圈”的行为,奢侈品被符号化为一种准入的门槛。构式“人间+N”为人物提供了快速符号化的手段,迅速为期待自己“商品化”的人们贴上对应的标签。“人间富贵花”“人间百灵鸟”“人间水蜜桃”“人间小白兔”等描述在表达“人设”的同时也将“人设”进行了符号化。处于传播中的不再是一个发散的丰富的人设,而是一个浓缩的单一的事物符号。人设符号化为受众提供了选择便利,让受众在面对陌生人物时不再是面对着谁谁谁,而是直接面对着“富贵花”“百灵鸟”“水蜜桃”“小白兔”等人们生活中更为熟悉且具有相对单一特质的事物。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是人设符号和人设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特质,而不是人物特质和人物本身。如此,该构式拉近了被评价者与受众的距离,传递了被评价者的价值,凸显了其特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是某个“定义”取得成功或成功地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15]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不同社交圈中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母面前懂事的孩子、领导面前上进的员工、老师面前勤奋的学生、朋友面前搞笑的伙伴等等。这些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构建的“人设”,这种“人设”依赖于衣着、言语、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构建与维持。而在网络上,隔着一道屏幕,“人设”的构建就变得简单化了。构式“人间+N”为网络使用者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便捷化手段。人们可以不用大段地表达自己,仅用一个构式就简明扼要地告诉受众自己的突出特质,以此构建“人设”。师长面前可以是“人间小白兔”,朋友面前可以是“人间ETC”,开心时扮作“人间富贵花”,敷衍时做个“人间复读机”。人从来都不只一面,但网络总让人活得像个平面。人们在不同社交圈的自我印象管理就好比让多面化的人在不同的圈子里平面化,以不同的面应对不同的社交需求。

(二)构式“人间+N”的标签化负面影响

在“景观社会”世界观中,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被定义为“景观社会”,媒体明星被定义为“景观代表”——一种表面生活专家。“景观社会”中的“景观”并不指的是自然景色或人文景物,而是指一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所有感官传达给大脑的意义。[16]简单来说,我们意识中的社会并不是社会本身,而是他人人为创造给我们感受我们再进行自我加工的社会。“景观已经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17]。

构式“人间+N”将人类非人类化,也就是将人物物化,从而将“人”变成了“消费品”或“展览品”。人不再是真实的人本身,而是被放在货架上或是展览柜上的待评价物品。这些物化的评价贩卖的是人们外化的类本质,展示的是人们突出的行为特质,这些都会成为同一审美群体为之狂欢共鸣的基点。这种“人设狂欢”就是人设标签化下的社会“景观”,这些“景观”是人为生造的,是刻意迎合受众的。“人设”可能是人物在生活中的某一面延伸夸大,也有可能根本上与这个人物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景观”。受众围绕这些“景观”自顾自地狂欢,外化的特质被无限放大,完全没有发现真实的人被“景观”隐匿了。

就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来说,在我们说自己是“人间水蜜桃”“人间猫薄荷”“人间计算机”时,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真正的样子被“标签”掩盖了,人们只在乎自己在不同社交圈中所展现的形象是否得体,人设是否恰当,最终将自己贴满标签变成空无一物的躯壳。人不能将自己活成一面,更不能生造一个面来面对社会。“人设狂欢”的“景观”会让人们更注重人的外化特质而忽视人本身的内在世界。我们需要提倡让所有人不仅仅是公众人物意识到“标签”的存在,努力撕掉标签活出自我,关注真实,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构式“人间+N”中常项“人间”的意义区别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人间”,指的是“只有人存在的世界”,具有“人类”的种属意义。该构式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间”与“以非人类事物为参照”的“事物名词N”相合而成的语义结构,以此达到类比目的,产生评价效果。在评价功能上,构式“人间+N”能够对人物进行积极性评价、调侃性评价或趣味性评价,其中趣味性评价功能尤为突出。在指称功能上,构式“人间+N”体现了评价的跨种类域表达,具有指称功能,其指称功能不具有唯一性,为同特质者所共有。构式“人间+N”是典型的标签化表达框架,为人设符号化提供捷径,为自我印象管理提供便利。同时,构式“人间+N”也是构造“景观社会”的“景观”之一——“人设狂欢”,人们不能沉溺于虚假的“景观”里,关注真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我们现在所需要提倡的。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构式新浪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猴子虽小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新浪读书排行榜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