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2022-01-19 03:57易凌云李振文
中国德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协同育人

易凌云 李振文

摘 要 校外学习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国中小学生的校外学习场所包括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其中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接受学科补习。但由于校外教育在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对中小学生校外学习效果的认可度均较低。要真正发挥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互补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引导社会和家长正确认识校外学习,并对校外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关键词 中小学生;校外学习;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 易凌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振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校外学习是指学生在中小学校这一空间之外参加的非学校提供的组织化学习。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差异受到学校教育、校外学习、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1]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学习规模迅速扩大,对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培训市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组织了对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状况的专项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自编问卷以学段、城乡、家庭背景、教龄、学历、教育期望等为背景因素,以校外学习目的和内容、学习时长和场所、资金投入、参与态度和认同度等为分析变量。调查面向全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近10万份,覆盖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包含30,812份学生问卷、58,163份家长问卷、7,569份中小学在职教师问卷、351份校外机构教师问卷。为深入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状况,课题组还对近10位校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数据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进行校外学习的场所以培训机构为主,“小作坊”式培训机构占据“半壁江山”的状况使得监管和治理难度较大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选择进行校外学习的地方有培训机构、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户外场地和社区活动中心等多种场所。其中选择在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的人数占比达到54.25%,选择在家庭学习的人数占比达到25.35%,远多于选择其他类型场所的人数。进一步分析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可以发现,招生人数小于10人的培训机构占比超过50%,招生人数在10~50人的培训机构占比32.76%,招生人数大于50人的培训机构仅占16.09%。可见,“小作坊”式的培训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

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学习有不同的需求,如有部分学生期望通过“一对一”获得更精准的指导以提升效果,也有部分学生期望通过“一对多”分摊费用和获得学习同伴,“小作坊”式培训机构的存在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这些多样化需求。同时,大量的“小作坊”式培训机构也增加了监管和治理难度。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小作坊”式培训机构没有获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基本属于无证非法经营状态,基本安全和教育质量都难以保障。而且很多机构隐藏在社区各个角落,管理难度很大。《意见》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取得、登记取得才能开展培训。而很多“小作坊”式培训机构开办地点很隐蔽,甚至就在举办者家中,导致相关部门的检查、查处与监管都难以进行。

(二)中小学生校外学习内容呈现多样化态势,但学科补习之风不止,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调查表明,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学习的内容有多样化的要求。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的内容涉及普通学科、竞赛学科、音体美、科技类,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场馆举办的偏专业科普類等多个方面。学习普通学科类的中小学生占比最大,达到了总数的73.72%,加上占比15.25%的校外学习内容为竞赛学科知识的学生,实际上反映出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的内容还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当然,也有41.2%的学生在校外学习了音体美相关内容,这也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内容。但在调查中发现,极少有学生参加思想道德教育、情绪性格养成、野外生存能力培养等内容的校外学习。

实际上,中小学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都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重任。而且,由于校外机构的学习内容更具有丰富性、学习空间更具有开放性、学习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学习组织更具有活动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掘校外学习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

(三)校外机构专任教师以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近1/4的专任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

调查显示,校外机构专任教师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比33.05%,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57.18%。从教龄而言,3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比为24.71%,4~6年教龄的教师占比21.84%,7~10年教龄的教师占比22.7%,1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比仅3成。这意味着校外机构的教师是以大专以上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此外,有10%的校外机构专任教师是由中小学在岗教师兼职,这说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中“禁止学校教师在校外机构中兼职”的相关规定还没有完全落实。

调查还发现,有25.57%的校外机构专任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主要有两类情况:一是部分艺体素质类学习内容需要专门的行业人员来教授,这类行业人员本身职业并非专职教师,因此大部分没有获得教师从业资质,如儿童中心和少年宫聘请部分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游泳教练等为学生教授相关内容,或者科技馆邀请科学家开展讲座等;二是部分学科培训机构的专任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

(四)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學习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自身的学业期待高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参与校外学习

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学习的原因有很多,学生本人、家长、学校教师,甚至社会舆论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小学生选择参加校外学习的内容和频次。调查发现,学生成绩排名越靠前、对自己的学业期望越高,参加校外学习的时间越长。71.65%的学生参加校外学习的原因是“提升学科成绩”,这与大部分中小学生在校外参与了学科补习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此外,家长学历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子女参与校外学习的时间越长。经济条件越好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需求更高,也更多样化,当学校教育无法满足这种学习需求时,家长必然会选择校外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此外,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和班级的教师对校外学习的态度和认识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学习的选择。调查发现,低学历、短教龄、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学校教师更倾向于认可和鼓励学生通过校外学习提高学科成绩的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师学历越高、教龄越长,对自身的教学水平相对更为自信,对学生参与校外学习,特别是学科补习的认同感就越低。当然,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都认为有条件的话学生需要在校外参与素质拓展类学习。

(五)不同主体对中小学生校外学习效果的认可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认可度不高,校外教育的质量整体偏低

从学生在校外学习中对教师水平、喜欢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来看,选择“较好”的比例分别为66.78%、50.72%和60.02%,这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并不喜欢现有的校外学习,有40%的学生对于校外学习的效果不太认可。从家长对校外学习中教师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判断来看,分别有44.75%和47.72%的家长认为教师水平和学习效果“较好”,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家长对校外学习的效果持不认可的态度。总体来说,学生和家长对于校外学习效果的认可度较低。

如果说认可度是学生和家长对于校外学习结果水平的直观感知,那么对于校外学习过程质量的客观判断则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校外机构的专任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对于教育质量的判断来自对课程、师资以及学生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判断。调查显示,分别只有16.98%、15.04%和28.69%的学校教师对校外学习的课程、师资和学生素养提升的评价为“水平较高”。23.36%的学校教师认为校外学习“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38.08%的学校教师认为校外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好的依赖性”,还有34.03%的学校教师认为“校外重复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超过60%的校外教师认为学校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远远高于校外学习。总的来说,校外教育的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学习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互补关系

社会舆论氛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要统筹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积极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校外学习素质化、多样化的前提,是发挥校内校外协同共育、促进儿童化青少年和谐健康成长的基础。首先,需要通过科学的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大众和学生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理解对于孩子来说校外学习是校内学习的有益补充,摒弃在校外恶补学科、瞄准考试和机械训练的片面趋利模式,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更多样化的校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其次,需要加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设力度,以中小学校、儿童中心等为平台依托,培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改进指导模式,系统而有效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成才理念,帮助家长和学生从校外学科补习的巨大压力和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

(二)严格校外教育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将专任教师纳入教师管理体系

加强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校外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要将相关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作为规范校外教育机构办学行为的抓手和提升校外教育质量的关键。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教研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资质、招用、管理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对于规范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行为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校外教育机构不仅限于校外培训机构,目前对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其他实际承担着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职责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质等,还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校外教育体系。目前亟须建立国家统一的校外教育机构专任教师管理平台,并将其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严格要求承担教育职责的校外教育机构专任教师持证上岗,并支持校外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校外教育的质量,也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待遇。

(三)对民间资本投资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进行方向引导和有效监督,警惕资本的逐利性带来的不良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的机构大多属于公办性质,主要包括青少年之家、少年宫、儿童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等国家财政投入举办的各类场馆。[2]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子女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民间资本进入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行业,各类投资也快速扩大,逐渐形成了以民办机构为主体的“校外教育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大型创业团队与上市公司开始介入校外教育市场之后,资本运作带来了校外教育的“表面繁荣”,但实质上却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愈行愈远。为彻底扭转这种乱象,我国已出台《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作出了规范和引导。为保障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需加强对校外教育举办主体的引导和监督。首先,以引导为根本。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重点转向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特别是素质拓展类学习,实现校外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覆盖和五育并举。其次,以监督为重点。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具体举措,严厉打击包括超前收费、虚假宣传、天价课程、制造焦虑等在内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校外机构的正常发展秩序,实现校外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

(四)加强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建设,避免家庭投入差异可能导致的“阶层固化”

影响家长对子女校外学习投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成本的考量,因此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对子女的校外学习投入显著不同。[3]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家长群体对子女参加校外学习的资金投入更多,孩子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更多;反之,低学历和低收入的家长群体的孩子机会较少。校外学习投入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未来的成长空间。[4]为了促进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校外学习机会上的公平,政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扩大公益性校外教育规模,重点提升农村和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校外教育的质量,为更多中小学生提供丰富、优质、多样的校外教育;其次,推动现有的公办校外教育机构,如博物馆、科技馆、儿童中心等进行改革,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并引领校外教育的方向;最后,引导不同的市场供给机构增强面向中小学生实施校外教育的普惠性,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多样化校外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30.

[2]吕同舟.改革开放30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德育,2008(11):12-15.

[3]刘保中.“扩大中的鸿沟”:中国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状况与群体差异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6-24.

[4]方晨晨,薛海平.课外补习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5-9.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