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以泰山学院为例

2022-01-20 03:11苏克强
黑龙江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师范类体育课专业

苏克强

(泰山学院体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1]。自201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之后,开始在全国高校师范专业推行。它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是一项旨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基础体育教育教师,也是贯彻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泰山学院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背景,调查分析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现状,旨在凝练教师教育鲜明特色,贯彻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泰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A.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等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B.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泰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旨在对2018级体育教育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问卷26份,有效问卷26份,回收率为86.7%,有效率为100%;一份是《泰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旨在调查任课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3份,回收问卷10份,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76.9%,有效率为100%。

C.访谈法。以专家访谈形式访谈了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以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等。

D.实地考察法。深入学生顶岗实习基地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生课堂教学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E.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的结果作为课题推理分析的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泰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查阅《泰山学院体育教育(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础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锻造自身全面的教学及管理能力,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体育教材的能力、体育课程开发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理的体育课程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从培养目标设置上看,体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但没有体现基础体育教育对教学能力的需求,没有体现“产出导向”教育理念。

2.2 泰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根据体育教学能力结构,本研究主要从课前教学准备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体育教学评价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及指导能力[2]这几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2.1 学生体育教学课前准备能力

表1显示,学生的编写教案能力(80.8%)、场地器材合理运用能力(76.9%)及分析教材重难点能力(53.8%)较好,研究教材教法的能力及学情分析能力较弱。这说明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准备能力较好,但在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如何选择适宜的教材教法方面能力较弱,致使有些学生上课感到力不从心。

表1 学生体育教学课前准备能力现状调查Tab.1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of physical teaching

2.2.2 学生体育课教学实施能力

表2显示,学生动作示范能力(84.6%)、口令运用能力(76.9%)、动作指导与纠错能力(76.9%)、场地器材合理运用能力(76.9%)较强,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语言讲解能力一般或较差,说明学生这些能力不足。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能力、健康意识培养能力、德育培育能力较弱,这可能与学生实习实训时间短及日常教学能力培养倾向性有关。

表2 学生体育课教学实施能力现状调查Tab.2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teaching imple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course

2.2.3 学生体育课教学评价能力

表3显示,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能力、教学效果反馈能力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教学经验不足或者与平时教学实习实训时间较少有关。

表3 学生体育课教学评价能力现状调查Tab.3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course

2.2.4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

表4显示,体育比赛组织与裁判能力(69.2%)较强,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运动队指导训练能力较弱,这表明对学生的课外组织与指导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情况调查

2.3.1 课前教学准备能力培养情况调查

表5显示,任课教师重视或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编写教案能力和布置场地器材的能力,对教材教法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对课前学情分析能力不够重视,这可能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教学类课程设置较少有关。

表4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现状调查

表5 体育课前教学准备能力培养情况调查Tab.5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prepar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physical course

2.3.2 体育课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情况调查

表6显示,教师重视或比较重视对学生动作示范能力、动作指导与纠错能力、口令运用能力、场地器材合理运用能力的培养,占比达100%。从对教学方法运用能力(70%)、课堂教学组织能力(70%)、德育培育能力(70%)的培养可以看出,任课教师都比较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对语言讲解能力、健康意识培养能力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能力不够重视,这可能与教师教学目标导向有关,重视了学生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忽视了师范性。

表6 体育课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情况调查Tab.6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of physical course

2.3.3 体育课教学评价能力培养情况调查

由表7可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学习成绩评定能力、教学效果反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不够深入,能力结构培养不尽合理。

表7 体育课教学评价能力培养情况调查Tab.7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the physical course

2.3.4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培养情况调查

表8显示,教师对学生体育比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对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运动队指导训练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说明教师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表8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培养情况调查Tab.8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ability of extracurricular athletics

2.4 体育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A.不能全面认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和意义。师范类专业认证秉承产出导向理念,对接教师教育岗位需求,并从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和评价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做到持续改进。然而,高校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范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已经固化的人才培养范式,使得部分教师没有去认真理解和研究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和意义,不知如何根据教学能力培养要求去改革和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使得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能贯彻落实。

B.固有教学模式不适应教学能力培养要求。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还是依靠教师示范讲解技术动作,重点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学生加以模仿和练习,然后按培养方案要求去实习。虽说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但人才培养范式还是不能突显对学生应有教学能力的培养,没有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C.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是通过课程实践教学逐步习得的,然而,实践教学却未能有效贯穿到完整的教学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尝试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开设微课、说课等,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游戏、课程与教学论等,基本都是以理论形式讲授,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教学能力[3]。尽管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安排了一学期的教学见习或实习,但由于不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缓慢,不利于持续改进。

D.缺少教学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后,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教师把教学能力培养或产出导向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没有建立健全教学能力评价机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仍然靠技术技评的考核和理论考试,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滞后性[4]。在顶岗实习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快速融入教学岗位中去。

E.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需求相脱节。目前,基础体育教育贯穿的是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指导思想。但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任课教师并没有去认真理解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和理念的内涵,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变化不大,即使进行一些课程改革,也是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手段,与基础体育教学能力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致使许多学生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都与基础体育课教学要求不相适应。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泰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能力培养要求方面,没有对接基础体育教育岗位需求,没有体现出产出导向教育理念。

在学生教学能力结构因素中,课前教学准备、体育课教学实施能力普遍较好,尤其是教学文件的编写能力、动作示范能力、口令运用能力等较强,但语言讲解能力、教材分析重难点能力较弱,学情分析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能力、教学效果反馈能力、健康意识培养能力、运动队指导训练能力明显不足。

在教学能力培养上,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教案编写能力、示范教学能力、指导与纠错能力、口令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前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运动负荷调控能力、教学反馈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健康意识培养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足。

教师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内涵的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不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需求相脱节,缺少教学能力培养评价机制。这些是制约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3.2 建议

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既是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的手段,也是助推师范类专业自治的一项有效举措。建议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树立产出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开辟全程培养,实行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实习实训模式[5],通过增加教学能力考核内容和建立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构建高校与地方基础体育教育交流平台,培养出适应于基础体育教育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师范类体育课专业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体育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