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1-20 08:58贺莉
经济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智慧

贺莉

一、问题提出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健康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养老资源供给量不足及供需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上 升 了5.44%[1]。已 形 成 的“9064、9073和9055”等养老模式,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是根据老年人主观意愿和养老资源供需失衡的背景而设计的。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的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高,是我国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2]。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其次是社区养老,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自主探索和碎片化发展阶段(2011年之前)、统一部署和试点启动阶段(2011-2016年)、强力推进和专业发展(2017年至今)[3]。智慧养老的理念是基于甄别老年人的需求,化解老年风险而产生的[4],其最大特点在于大数据收集、需求的智慧决策与服务的精准投放[5]。学界关于“智慧养老”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已有研究中有“互联网+”养老、智能养老、智慧康养等多个表述,主要存在技术应用论、模式创新论和业态融合论三种解释[6],围绕“技术”和“人”两个视角展开讨论[7]。政界使用的概念认可度较高,即依托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服务主体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提高健康养老服务的质量[8]。智慧养老既是信息技术产业,也是服务平台与服务手段,而康养则面向服务对象,满足其在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需求[9]。从供给上来看,包括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已涌现了安康通、华懋智慧养老平台、禾康智慧养老、悅享数字、好帮养老、世外乡村、中科西北星等品牌企业。而不久之前,有关老年人无健康码乘坐公共交通受阻的视频在新媒体上热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0]。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支持政策体系的同时,国家必须关注老年人群内部因信息技术使用与否及使用能力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新问题。

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系统分析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Andrews于1971年提出,常用于分析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以帮助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11]。也有学者运用PEST方法剖析陕西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12],本研究基于SWOT模型,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视角出发,探究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表1),试图为推进养老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表1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框架

(一)优势(Strength)

1.数字化赋能养老产业,国家重点支持智慧产品和服务要素的供给。利用信息化技术为传统养老理念赋能,对相关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以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国家工信部、民政部、卫健委三部门公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其中将智慧健康养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另一类是服务[13]。《目录》中提出重点支持包括可穿戴设备和监测设备等在内的5类产品,慢性病管理和居家健康养老等在内的6类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智慧健康养老的核心要素,“智慧养老”在内涵及外延方面与“养老产业”“健康产业”“智能可穿戴”“医疗保健”“互联网医疗”及“智能家居”等概念具有一定的重合。

2.瞄准老龄人群的现实需求,提供个人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养老模式反映的是老年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需求、社会主体所能提供给老人的资源和服务以及如何将社会主体的资源和服务提供给老年人三个内容[14]。传统养老模式主要提供物质保障,容易忽视其精神层次的需求,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智慧养老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化解养老资源供需不对称,供需服务适应性差矛盾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符合老龄人群的现实需求[15]。

3.增强老年人的自主性,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借助信息手段将老年人与医疗机构、家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连接起来,实现老人的健康监测数据、医疗服务机构数据、家属数据同步更新,便于服务主体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分类施策[16],包括安全监护、适老化智能家居、精神陪伴、社交、文娱等服务内容。除提供送餐、打扫卫生等生活照料外,也能满足老年人在健康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比如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健康数据,观看短视频精准获取科普知识。为老人安装智能安防设备,增强其日常活动的自主性。

4.提升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养老服务成本,规避机构运营风险。信息技术助力线上与线下平台相结合,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中国普天针对老人日常照护的需求,提出日夜两种照护方式,建立“智能硬件+平台+服务”的模式,通过定位一卡通收集老人数据信息,做出及时响应和有效反馈,实现行为异常自动识别,减少照护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以智慧化手段应对老人突发状况,不仅能提高护理效率,对有疾病风险的老人重点看护,还在化解健康风险的同时,降低了机构运营的风险。

(二)劣势(Weakness)

1.智慧养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智慧养老产品具有准公共性特征,其产品的提供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17]。从区域上看,智慧养老产品在城市地区的覆盖面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发达地区的推广优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从服务对象的认知程度上看,城市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高学历老年人高于低学历老年人。智慧养老产业涵盖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等四大类,形成包括智慧养老产品、智慧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服务对象的产业链条,包括上游的硬件制造、中游的服务运营与下游的服务对象[18]。但从各省已颁布的相关政策来看,智慧养老大多集中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智能化产品开发、智慧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发展远程监控服务等四个方面。制度设计上,尚未形成配套的理念、体系、技术和人才等保障。《目录》中的内容仅与健康因素有关,未涉及到老年人健康之外的其他需求。

2.信息技术与养老事业的融合度不够高,关键技术相对缺乏。信息技术与养老事业的融合度远低于其他行业,目前互联网技术嵌入度较高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方面,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在精神慰藉方面先天的缺陷,使得互联网技术的嵌入度有限,很难完全依靠相关的设备或终端,更多的是发挥辅助作用[19]。智慧养老的关键技术包括养老设备终端、提供养老需求和风险服务的物联网架构、大数据等。目前该领域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养老设备供给上,其他的技术还比较薄弱。以湖南省为例,健康养老服务事业面临着养老保障水平不均衡、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度低、专业管理服务人才紧缺等问题[20]。

3.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数据共享问题难以解决。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不仅市场主体因投入成本高昂而承受各种风险,政府也面临着监管问题[21]。老年人普遍存在“信息鸿沟”,对新兴的智慧养老设备和互联网平台存在使用障碍,需要对老年人进行养老教育及宣传引导[22]。基层政府对已购买的项目监管不够到位,不利于平台和产品发挥实效,进而影响到其公信力,反过来也会阻碍新事物的推广。对微观基础缺乏关注、对社区平台缺乏有效利用等阻碍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应将眼光更多地转向微观基础建设,激发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并提升他们的使用能力。

4.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服务队伍。由于工作负荷量大、薪资待遇水平低,养老服务人员已经出现寻觅难、流动大、流失多的现象[23]。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强,很难持续性地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养老服务人员数量缺口巨大,同时养老服务行业整体专业素养不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智能产品的推广,这一问题将会进一步被放大。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智能、智慧养老,需要建设涵盖各个专业领域人员的高素质队伍,囊括信息技术人员、行政人事人员、医疗护理人员等[24]。

(三)机遇(Opportunity)

1.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即将建成。顶层设计上,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设计在不断完善,规范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及监管政策也陆续出台。2012年,国家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2013年,国家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2015年,国家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7年,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智慧养老产业体系的框架,标志着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关于同意建立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办函〔2019〕74号)提出建立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截至目前,国家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评选工作,共创建了167家示范企业、297个示范街道(乡镇)和69个示范基地。教育部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于2019年增设了智能养老服务专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办学,逐步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人才培训体系。2020年11月底,国家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解决老年人在日常交通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

2.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理念深度融合,优化智慧养老产业结构。国家积极鼓励养老服务模式、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推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十四五”期间,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以前“重机构”“轻居家”的现状,推进适老化改造,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25]。制度设计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将涵盖照护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便民求助、文体娱乐、教育、健康用品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3.智慧养老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化。示范企业基于智能硬件收集的数据,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开发了更多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种类将日益丰富,包括穿戴设备、检测设备、康复辅具、智能机器人等产品将广泛进入老年人生活,成为辅助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工具。老年人可以摆脱多个不同功能的智能设备为其带来的困扰,仅使用一个或很少的几个智能设备完成对血压、血氧、血糖、心率、运动、睡眠等健康指标的监测或对衣、食、住、行等生活的辅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智能化水平、集成度、准确性都将有大幅提升。

4.依托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整合资源。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实现效用最大化,需要养老资源与供给服务需求的优化匹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养老服务供给也应具有相应的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将“智慧”“医疗”“养护”三个部分打通,将原本聚集于医疗机构的老年群体分散到基层社区,将原本分散的投资主体聚集起来,将基层养老机构串联起来,加大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普及。此外,为应对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短缺的重要举措,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应运而生[23]。

(四)威胁(Threat)

1.老年人的群体特征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方式紧密结合,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但与传统养老模式不同,智慧化手段对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考虑到服务质量好坏、服务价格是否合理、服务是否易产生纠纷等因素,“不会用、没人教、学得慢、玩不转、怕受骗、不安全”是老年人使用智慧养老产品的阻力[26]。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是否有能力使用智慧设备等因素使城乡老年人在信息技术获取上的差距拉大,强化了“数字鸿沟”。

2.存在“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相关政策落地有难度。从服务的维度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很难改变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中“重技术、轻服务”的特征。我国智慧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受益面窄,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价值理念很难落到实处。各地政府对智慧养老的定位不同,导致其对智慧养老的关注和投入存在差距,实施效果也不同。总体来看,沿海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已实施的一些项目或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智能化设备在社区的推广并不理想,大多数的服务平台建设都是通过政府采购,依托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资金供应中断或政府未给予关注,后续的服务很容易出现缺失。

3.服务对象对信息技术的接纳意愿不高,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不足。宏观层面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智慧健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受制于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老年人的认可度并不高。传统养老模式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结构有关[27],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受教育水平、消费观念、对新鲜事物的接纳度等,抑制了老年人的需求意愿。基于CLASS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仅为16%,使用率不到10%[28]。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仍不健全,示范企业多是跨界养老,对养老行业的认知度较低,缺乏养老服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美国为例,智能养老的市场创业公司包括护理类、健康类、接入类、家具类和交互类五种。

4.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可能会涉及到法律、隐私和伦理问题。立法层面,国家对养老数据的归属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已获取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不清晰,容易出现法律风险。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数据被采集后,隐私数据泄露风险指数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给需求者造成了安全威胁。而过度使用智能设备可能导致老年人越来越依赖机器,并产生一定的情感依赖,出现伦理问题。

三、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制度层面,加大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国家大力扶持养老事业,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虽已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未形成规范、健全的标准体系架构。顶层设计上,需积极推动建立智慧养老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具体来说,制度体系建设上,应当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健全智慧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中心和信息整合与管理中心,完善评估和监督机制。标准建设上,智慧养老产业的各个环节应该设置可供参考的、规范性的标准,包括技术设备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避免行业内企业发展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

(二)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

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应成为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政府、高校和企业等不同主体协同发展,需要从加强健康养老领域的学习研究、提升养老保障的均衡化水平、促进医疗与养老有效融合、建立广泛优质的居家养老体系、支持健康养老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强化养老服务保障、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事业等方面入手解决,摸清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提升其对智能设备的认知是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可以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为服务对象提供更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服务对象既可以获取生活照理、健康管理等常规性服务,也可以受到精神慰藉等人文关怀。在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趋势下,服务主体需要强化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微观层面,通过“智能反哺”方式促进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减少服务对象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排斥,提高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坚持分类施策理念,加大适老化改造,增强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尤其是失能老年人对智慧产品和服务使用的可及性,满足老年人不同层面的合理诉求。

(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

部分老人并不习惯使用信息化设备,有的服务只针对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等,相关厂家更多关注技术与功能方面,忽略了老人的学习能力、身体状况等因素,有的设备只瞄准某一类老人,价格也很昂贵。要让老年人都接受并愿意使用、熟悉且能熟练操作智能产品,必须提高公共资源供给与老年人需求的匹配度。有关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对智慧养老的管理、设施设备研发、服务要求等设好红线与标准。探索构建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建机制,惠泽更多的老人。比如设立智慧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智能产品价格的补助,从而降低老年群体购买智能产品的价格,使其有能力享受智能产品带来的便捷。

(五)提升人们对智慧健康养老理念的认知水平

智慧养老让老年人享受到触手可及、便捷易用的养老信息资源服务和智能陪伴,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对老年人需求了解不充分,极易忽视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能力的建设。应清楚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认知状况,比如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其在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抑或是对其的满意度等。确保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养老服务的递送,需要家庭、政府和市场等多个主体。应在全社会塑造积极的养老理念,摒弃把老年人群视为家庭、社会负担的消极观点。

(六)加强信息安全监督管理,使智慧养老有法可依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建设完善的智慧养老监控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同时也要确保对老年人个人隐私的保护,使智慧养老有法可依。随着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不断深入,需要防范智慧养老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泄露风险、技术风险和伦理风险。既要尊重老年人的自主选择,也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避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内部因信息化技术使用与否与使用能力强弱而产生新的不平等现象,弥合“数字鸿沟”。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智慧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