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助学支架,助力长句子朗读
———以一下第四单元长句子朗读教学为例

2022-01-24 11:10岳敬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然段小节彩虹

文|岳敬敬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并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朗读训练做了细化要求。其中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和《彩虹》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读好长句子”。

长句子是指修饰语较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中出现的长句子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结构较复杂的长句子,如《夜色》中第二小节“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就属于此类结构复杂的长句子。另一类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如《端午粽》第2 自然段中“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又如《彩虹》第3 自然段中“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等句式。本文就如何助力一年级学生读好长句子展开研究。

一、示范引领指导,读准长句子

教师对课文的示范性朗读是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形式。一年级学生受识字量少、语感较弱等多方面的限制,对一些长句、难句的朗读难以自主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作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机械地重复和模仿,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朗读训练中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朗读,所以学生个性化练习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比如《夜色》一课一共有两个小节,每个小节的句子结构都比较复杂,学生独立停顿有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首小诗的每个句子都比较长,找到合适的地方停顿才能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先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同学们可以在书上做做标记。”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师生交流补充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练读第一小节,进一步理解感受句子的停顿。学生读得较为熟练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朗读第二小节,划分停顿。在第二小节的停顿划分中,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解读,如“爸爸/ 晚上偏要/ 拉我去散步”和“爸爸晚上/ 偏要拉我/ 去散步”,不同的停顿能够读出不同的味道,强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在合理范围内,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朗读,不背离朗读训练的初衷。

二、巧搭“三级台阶”,分解长句子

一年级学生看到长句子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长句子的朗读指导可以从较简单的字词入手,再扩展到含有这些字词的短语和词组,最后顺利读好整个长句子,就像登山一样,层层递进、阶阶上升,进而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比如,《端午粽》一课第2 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句子可以让学生分三步读好。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语并读准确,如“箬竹叶”“糯米”“枣”,学生成功踏入“第一层台阶”;紧接着,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如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点,文中是这样形容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教师可让学生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美美地读读这几个短语,顺利踏上“第二层台阶”;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介绍顺序,提取方位词,如“用……包的”“里面”“中间”等;最后,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读好三个分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经过抽丝剥茧、反复练读,学生有章可循,轻而易举就能读好这个长句子,顺理成章登上“第三层台阶”。

三、活用语言形式,趣读长句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长期单一的朗读训练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从而失去朗读兴趣。根据低年级课文富有诗意的特点,教师可以灵活改变句子的形式,增加朗读的乐趣,激发学生朗读长句子的兴趣,提升学生朗读成功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如《彩虹》一课第2 自然段“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三个句子都比较长,在朗读中学生很难一下子读出句子的韵味与停顿,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尝试把句子改成诗歌的形式:

爸爸

你那把

浇花用的水壶呢?

如果我提着它

走到桥上

把水洒下来

那不就是

我在下雨吗?

你就不用

挑水去浇田了

你高兴吗?

长长的句子忽然变成了短小的诗歌。这一助学策略会让一年级学生眼前一亮,变短了的长句子大大降低了朗读的难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停顿和韵味,在趣味盎然的朗读实践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认真解析插图,读活长句子

丰富多彩的图画总能深深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统编本教材中有大量生动有趣的插图,这是对文本的有效补充,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助学资源。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长句子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插图,想象人物世界,走进人物内心,从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鲜活的形象,将长句子真正读活。如《彩虹》一课中的插图充满童趣:一个满脸微笑的小姑娘正在斑斓艳丽的彩虹上,提着水壶给地上的田野浇水。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回答问题。如“小女孩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动作后猜测,小女孩可能正在幻想自己能下雨,助力学生真切地感受女孩的童真。又如“你们想像小女孩一样到彩虹上走一走吗”,引导学生更加深入走进小女孩的生活,发挥想象力。如此一来,一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被打开,心灵也借由插图进入文本,感受到人物的天真烂漫。当学生再读“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一定能读得更鲜活、更有童真童趣。

五、借助生活体验,读懂长句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外延即生活。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的很多句子都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本身的浸润使得不同人读到相同句子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不应该是单一的技巧训练,更应该是调动生活经验、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低年级长句子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进行深度链接,激发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朗读的能力。比如《夜色》一课,主要讲述一个小孩子从怕黑到勇敢面对黑夜的故事。一年级的很多学生存在惧怕黑夜的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借助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可这样询问学生:“同学们怕黑吗?怕黑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然后教师再请学生朗读长句子:“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看似简单的发问,实则唤醒了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再读句子时学生仿佛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起来不再单调乏味,而是真情流露地读出了人物的心理和句子的感情。

于永正先生曾说:“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在低年级的长句子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利用不同的助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习得并运用方法,促进朗读思维的发展,实现自主朗读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自然段小节彩虹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秋天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美丽的秋天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节节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