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产业学院为例

2022-02-01 11:26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应用型协同

许 岚

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地方高校,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学院,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产业学院为例,分析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和模式,总结其实践经验,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借鉴。

一、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专门政策的要求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1]。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3]。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应用型高校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转型改革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800多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实现顺利转型,努力成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虽然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经拉开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帷幕,但受办学理念、自身资源禀赋等多重因素的束缚,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同质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作为我国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产业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加速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新生态,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基地打造、师资赋能等,促进人才的精准培养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产业学院恰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精准地对接行业及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学校功能发挥的需要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责使命是通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力支撑。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路径之一在于能否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和关键载体,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新时代的升级版,为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要充分利用好产业学院这一抓手,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确保自身办学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能训练,轻艺术素养养成

当前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多借鉴、参考理工科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内容等注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这与培养学生掌握与岗位对接的专业技能的要求相符合。但是,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领域,集合了设计、市场、传媒以及商业等多种学科因素,深受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甚至政治的影响。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必不可少,而这恰恰是当前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所忽视的。

(二)人才培养方向相对单一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服装设计的要求逐渐朝着个性化、新颖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市场也更加欢迎服装设计多样化、设计思维创新化的新型现代服装设计人才。尽管当前服装设计产业学院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方向单一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属于千篇一律的传统型服装设计人才,无法为市场输出多样化、全方位发展的优质服装设计人才[4]。

(三)共建企业过于宽泛,建设难度较大

从专业上看,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支撑,而这些专业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因此,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往往需要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搭建,需要多个学科、专业、学院交叉合作。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产业学院需要更多元的主体、更多功能的平台。服装设计专业领域的延展性大,对应产业领域不断变化,与企业岗位对应的精准度通常比较模糊,合作企业对应度不高,单一企业合作模式往往无法奏效,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同时参与。

(四)办学定位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无论是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上看,还是从产业学院的核心功能看,都应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必要条件。理想的产业学院,应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办学,真正满足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但当前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缺乏清晰的规划,功能定位缺乏前瞻性,制度体系不够健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不利于产业学院的长远发展。

三、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针对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建设服装设计产业学院时坚持“技能与体验”并重,通过多主体共建平台锤炼技术、蒙养心灵、强化体验。一是拓宽产业学院功能,改变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将更多的人才培养环节,如实践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应用科研、教师实践、就业创业等,置于产业学院教学中。二是正确选择产业学院模式,融合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共建产业学院,建立各方之间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三是依据已有办学基础,依托行业背景,对接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制定产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学院建设定位,完善产业学院各项制度和机制。最终,构建出了以“四主体、五协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特点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见图1。其中,“四主体”指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五协同”指的是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制订双师培养计划、协同开发课程体系、协同构建培养平台、协同监督教学质量。

图1 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四、服装设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一)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借助大数据对服装产业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分析,设置符合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向,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实现高校专业设置、学业培养与服装产业职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具体来讲,学生在入学第1~4学期完成通识平台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5、6学期完成适应服装产业要求的应用型特色课程学习;在第7学期由企业导师指导在服装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在第8学期,结合企业顶岗实践,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和艺术教育,注重心灵体验、价值判断等。学生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探究和体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熏陶职业情感、职业道德、价值观念。

(二)协同制定双师培养计划

一是在学校层面,定期派送教师深入服装企业生产一线,接受服装设计及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技术工艺实践操作能力,促进教师由“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学术型”转变。二是在研究机构层面,选拔一批服装设计技术研发能力强的设计师进入育人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三是在政府层面,邀请各有关行政部门资深工作人员加盟,对教师开展服装产业政策解读与创业指导。四是在企业层面,聘请企业设计师、工程师为兼职教师,通过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课程教学以及专业竞赛指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协同开发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从岗位职责任务分析入手,以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把教学与生产、工艺与成衣、作品与商品概念整合,校企协同构建学科课程和面向工作岗位课程相结合的、能力为重的“学科平台+项目模块”校企合作课程体系。通过打造“专业基础课程”小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综合模拟项目化、“职业能力课程”企业项目化、“集中实践课程”真实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对象从学生到学员,再到职员的过渡,教学内容从课堂小项目到模拟项目,并从企业项目再到顶岗实践的过渡,教学成果从学生实践到学生作品,再到产品的过渡。

(四)协同构建培养平台

一是与地方政府共建职业体验平台,用于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训练,体验职业文化,训练学生职业认识。二是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境训练平台,用于三年级专业核心课训练,模拟实境,以岗位标准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三是学校、企业、政府共建顶岗历练平台,用于职业能力课程训练,学生以员工身份顶岗实训,锻炼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三大平台分层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实现教学过程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五)协同监督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校内、校外联动评价机制,构建包括决策与指挥系统、组织与协调系统、监控与管理系统、评估与诊断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在内的“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2;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多元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图2 “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应用型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