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六融合:“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构建

2022-02-01 11:26桂文龙刘俊栋胡新岗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桂文龙 刘俊栋 胡新岗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劳动能力低下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2]。高职教育是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精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精准定位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精心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对标对本施策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落地和落细,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亟需关注的重点课题[3]。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育人现实需求

新时代,“五育并举”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界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规格[4]。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育人既是新时代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加强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必须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同时,在劳动教育中结合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和技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备敬业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劳动人才[5]。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生产建设的必要准备,我国高职教育是具有跨界、整合和重构特征的类型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强化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要强化劳动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6];要强化劳动品质和习惯教育,修育学生的成人之德,在劳动中德技并修。因此,劳动价值观是一定历史阶段中技能生活在观念上的体现,劳动教育由实践和理论教育相结合,学校与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组织劳动实践,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通过针对性的劳动活动和理论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7]。因此,劳动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二)劳动教育是支撑“五育并举”育人的基本要求

德、智、体、美、劳存在于整体的教育中,“五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劳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与其他“四育”存在密切关系,也是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有力基石。在高职院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团体合作,小组成员出谋划策,复杂的劳动中包含着新发现、新思想、新创造,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当今时代,大部分高职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劳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能提高思想素养,从劳动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者的艰辛和付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实践出真知,学生单纯接受课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劳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五育并举”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劳动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8]。高职院校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强调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是“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劳动教育具备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9]。因此,高职院校应遵循新时代高职教育大有可为的新要求,以劳动教育为契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劳动育人体系建设。

(四)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处于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10]。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新时代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只会“机械式”操作的劳动者,更需要有良好劳动素养的劳动人才。因此,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通过有针对性的劳动实践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育人的主要问题

(一)“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内涵把握不准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深刻理解、把握并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是新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真实内涵把握并不全面。一是“五育并举”中各“育”的地位和功能不同。“五育”其实各有其独特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而智育对人类发展具有极高价值,各阶段教育应优先重视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是实现智育的有力支撑。若将“五育并举”中各育理解成“平等”地位,功能理解成“同举”功能,这是观念上的偏差。二是“五育并举”中“五育”是一个整体。当前在重视“五育并举”的时代进程中,多数高职院校为“补齐短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中仅仅将体育、美育和劳育加入到相关内容中,表面上丰富了人才培养内涵,但实质是狭义地理解“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11]。三是“五育并举”中“五育”是一种融合性教育。当前,虽然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德育逐渐渗透到其他四育中,实现“五育”融合,但从实际来看,并没有将“五育”之间深度融合。一方面,德育与“智、体、美、劳”四育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育内、育间、跨育融合极少。

(二)“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构建不完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凸显“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从而构建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育人体系。新时代从“五育并举”视域出发,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对体育、美育和劳育的表述不够明确。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体育、美育和劳育的表述较为宽泛,如用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代替,或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更没有体现各院校、各专业、各行业的特色;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把握不到位,对全校学生群体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述的目标较少。二是课程体系对美育、劳育和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美育、劳育和德育理论课严重“缺位”,如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在整个理论课程体系中课时占比不足、内容不够丰富、与其他四育融合不足,甚至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将劳动教育设置成“必修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美育、劳育和德育实践课严重不足,如德育实践课内容陈旧、未体现时代性,与其他四育的融合也不够。再如劳动教育实践课主要还是停留在日常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上。三是教学质量评价对德育、美育和劳育不够完善。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如当前高职院校在对德育、美育和劳育的评价上主要是以内部评价为主,缺乏外部评价,尤其缺少对美育、劳育的第三方评价;另一方面,评价内容片面,如主要是从“德、智、体”三方面开展评价,严重缺乏对美育和劳育的评价,更没有强调对“五育”融合性的整体评价。

(三)“五育并举”育人资源和政策支持的不健全

高职院校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实施劳动育人过程中,需要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组织机构、相关制度等资源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和企业、家庭、社会的多方支持,从而确保劳动教育育人实效。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均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职院校支持劳动育人的相关政策乏力。近年来,国家多次下发劳动教育相关文件,但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执行不力,如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加之实施场所缺乏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处于集体失语状态。二是高职院校劳动育人资源相对短缺。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抽象、实际虚化、实操弱化等问题[12]。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用其他专业教师或班主任(辅导员)担任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或者把劳动理论教育归入“道法”课程中。另外,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面积等实际问题,几乎没有多余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13]。三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没能与家庭、社会有效联结。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当代青年受到“网红”文化的影响,比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钱就是一切”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劳动意识模糊、劳动观念不强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脱节,没能很好地根据社会大环境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构建

未来,高职要在“五育并举”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三课堂·六融合”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即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日常生活性劳动课堂、专业实践性劳动课堂和生产性劳动教育课堂“三课堂”,将育人目标、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资源、育人文化和育人评价“六融合”的全新育人体系,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见图1。

图1 高职“三课堂·六融合”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一)五育融合,明晰高职劳动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职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劳动教育最核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也就是说既要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优良的劳动习惯、乐观的劳动态度等劳动价值观,又要有相当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同时,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发挥劳动育人的真正作用。在设置劳动教育目标时,要强调以劳树德,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劳增智,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劳强体,在劳动中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劳育美,在劳动中培育自身的美德,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接专业,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其落脚点是课程,因此要融入劳动教育,必须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劳动+”课程体系。高职一年级,设置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主要侧重于劳动基本素养和能力培养,在劳动基本素养课中,利用国家或学校等宣传片宣传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初步明确劳动的真正意义;高职二年级,设置实践性劳动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劳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引入企业劳动工作情境设计专业教学项目或任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14];高职三年级,设置生产性劳动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专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际企业顶岗实习工作实践中,参与职业岗位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劳动技术技能。

(三)工学结合,强化劳动教育实践

高职院校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将学习和生活的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不断加强劳动育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一年级,聚焦思想引领,开展日常生活性劳动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成才观,培养劳动观念[15];在二年级,聚焦工学结合,开展专业实践性劳动课堂,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岗位实践交替进行,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感悟真实的职业环境,培育劳动情怀,提高劳动素养;在三年级,聚焦社会实践,开展生产性劳动教育课堂,积极组织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提高劳动能力。

(四)内外协同,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依法治教、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劳动教育实施机构的教育活动。构建大中小学各学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机制,建立评价、督导、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针对高职阶段,要制定劳动教育大纲,编写劳动教育教材,对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公益服务劳动和专业技术性劳动等内容进行科学编排[16]。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和实践场所,配齐相关设备,并在校外与企业合作设立综合实践基地,把相关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校企合力,营造劳动教育文化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专业和区域发展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与校园文化融合,重视劳动文化培养,让“劳动精神”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推进课内外融合。如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等,开展系列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和感受劳动精神。其次,加强校企合作,融合企业文化,与企业深度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自然资源,共同开设企业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劳动体验、项目式学习和学科延展探究活动,在劳作中感受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品质。最后,校企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空间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路径,为学生学习、体验、劳动提供实践场地[17],让学生主动学习、亲自劳动、感悟成长、传承文化,也为学校落地劳动教育贡献力量。

(六)知行合一,优化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教育,更是学生素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全过程、多元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开展任务清单式评价。主要对主题、时长、场所、所用知识技能和服务人群等进行专门记录,以在实践层面判定每个学生在不同学期有不同的劳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劳动情况;二是实施教学引导式评价。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下,开展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伴之以相关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的解说,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认知和劳动情感的提升[18];三是落实动态一体化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劳动理论的考核不能简单地归于其他专业课程考核中,而是应单独设置该课程的考核。劳动理论和实践一分为二,各占50%的比例,作为学期考核的最终结果。高职院校要综合学生在校三年总共六个学期的考核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并作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