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新中国史”教材编写的价值蕴意

2022-02-03 21:11郭晓纯陈爱丽
南方论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史红歌红色

郭晓纯 陈爱丽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450)

2021 年5 月13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下文统称为《通知》),要求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中开展“四史”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于是,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全党全国上下迎来了“四史”的学习热潮。《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为了落实教育目标,不少高校迎来了对“四史”校本教材编写的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四史”之一,作用不言而喻,72 年光载延绵不绝,曲折性中夹带着满满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众多爱国人士的努力和汗水下,从1949 年贯穿至今。对大学生进行新中国史课程的教育,将十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珍惜前人打下来的江山。然而当下新中国史课程虽作为公共必修课,但其推广和认可仍面临着过于枯燥的顽疾,如何通过新形式更有效讲好新中国史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当下迫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因而需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提高高校课堂新中国史教育效果。

红色歌曲,泛指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歌曲,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曲调优美,语言精炼。它们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等典型特征。在不同年代,我国存在着大量红色歌曲,它们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传承着精神的力量。近年来,各地市委宣传部积极响应号召,掀起红色的传唱热潮。在教育界,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新中国史教育,使更多优秀红色歌曲出现在新中国史教材中来引导学生学习国史,增强红歌的思政效果,已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充分认可。

一、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材的编写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等院校新中国史教材的编写已初具规模,并初成体系,有几十个版本之多,如柏福临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刘仁良著的《简明中国当代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刘桂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明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等等。尤其是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统编教材,如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和杨先材主编的《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一直都有较大发行量,多次再版和重印。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当代中国史学界和高等院校还将出现一个新中国史教材编写和出版的高潮,典型代表作如人民出版社联同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21 年年中发行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总体而言,已出版的这几十种新中国史教材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或粗或细的梳理和阐释,在内容编写上具有高度学理性。但同时,大部分新中国史教材篇幅较大,内容较多,重复率高,且教材的风格特色也不鲜明、趣味性不足,多年来教学效果均较一般。

此外,现阶段存在的关于红歌与新中国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书籍并不多,只有《红歌纪事》《声动中国》《中国共产党历史歌典》《红歌的力量》等屈指可数的书籍,亦不是教材,书籍主题内容均为歌曲及其产生的红色背景叙述、创作者简介等,部分书目依照年代亦或主题而布列的逻辑未建立,内容较单薄,起不到系统的国史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当中以红色歌曲为导赏、紧绕“歌”而牵引出每一阶段之“史”,通过多曲不同红歌完整叙述整部新中国史的教材和书籍便更是凤毛麟角。

二、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材的编写意义

现有新中国史教材在史实之发掘深度和广度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准,但实际教学效果一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加强国史教育,明确提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高校大学生学习新中国史,顺应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需要,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及其广泛的现实基础,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科学素养。在红色歌曲的导赏和熏陶下学习新中国史,使大学生理解不同红色歌曲产生的专属社会背景、典型事件、历史人物和党的理论,更能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了解和记忆程度,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建国历史的知悉与崇敬感。从学生层面来讲,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材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其一,深化感性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中国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很多红色歌曲制作精良,给人听觉上的享受,特别是针对“当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积极、不配合,相关课程的开展较为生硬,教学质量上不去”的普遍现象,在新中国史教材中充分利用好红色歌曲,其间传达的寓教于乐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学习的快乐。传统模式下历史教学存在“人、情、魂”三大缺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提高审美情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现代教育注重“美育”,培养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红色经典音乐同一般的音乐而言,其不仅具备更强的人文内容和思想属性,还具备较强的艺术特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感染人、鼓舞人。这种音乐教学的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使其艺术审美得到锻炼。

其三,提升文化素质,这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时时刻刻彰显文化的魅力。特别是红色音乐,其作为带有历史价值的音乐形式,蕴涵的时代思想丰富,更是音乐文化的精华部分。通过红歌音乐形式学习新中国史,一方面增进了学生新中国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增加了对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品鉴程度,这有助于弘扬中华的传统音乐文化。

其四,提升道德素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红色歌曲的创作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不乏对令人崇敬事物的描写,能够使听众和学生对那段历史感同身受、深有感触,甚至闻之落泪,这是由于人们在欣赏红歌的过程中激起红色情感,心中感受到热血奔涌、激情澎湃。澎湃情绪过后能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作用,随之带来的是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油然而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教育活动和更好开展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效能。

在教师教学层面,将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学创新了历史教学方式方法,更确保学习效果入脑入心,这更符合《通知》精神。教师为了上好“四史”课,在备课时动脑筋、想办法,千方百计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这无疑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

三、以红色歌曲为导赏的新中国史教材主要特点

(一)既重视规范性与稳定性、也重视探索性与开放性

以往新中国史教材大多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模块划分进行编写或者围绕时间轴对不同时代的建设主题和历史事件进行编写,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材可尝试突破这种传统模式,但仍应重视新中国史教材编写的稳定性与规范性,特别是在当下缺乏结合红歌和新中国史教学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写出版的较权威的统编教材情况下,同时也缺少对部分红歌的权威解读,这易造成教学内容编写的不规范与不稳定,应极力避免。此外,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材也重视探索性和开放性。针对已有新中国史教材理论性强的特点,以红歌为导赏的新中国史教材应力图摆脱单一的史实讲授形式,通过曲目导赏、歌曲传唱、背景叙述、史实解说、短片播放、听歌问答等新形式开展教学,强调新中国史教学形式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推进学科教育教学与新中国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是推进新中国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但同时应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能主次颠倒,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创新形式,利用太多课堂时间用于红色歌曲的播放与学习而导致占用了太多新中国史知识内容的教学时间,忽视新中国史内容的“干货”教学。

(二)既重视基础性与普适性,也重视前沿性与针对性

按照《通知》精神,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因此将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的教材应承袭已有的基本知识,既重视专业教学的基础性与普适性,也重视前沿性与针对性。例如,在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章节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内容时,结合新冠疫情防控日常化的社会现实适当增加扣人心弦的抗疫歌曲导入,通过歌曲的熏陶让学生更好理解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感悟“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针对不同类型院校学生的特点,例如医学生的医学专业背景,亦可适当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学习,有针对性丰富学生的医疗人文知识储备。此外,也应充分发掘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地红色教育资源,确保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三)既重视红歌作品的首创性,也重视作品的再创性

红色歌曲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大部分红歌的诞生距今年代已久,各种红歌经过不断传唱,存在着多种多样作品版本,它们由不同演唱者赋予不同音色与倾注不同情感态度,这当中传达的听觉效果截然不同,起到的教育效果也大不相同。这时,应根据红歌表达的主题思想,择优选择适合的演唱版本作为课堂学生感受与学唱的对象。第一选择可选作品诞生那个年代的最先版本,即重视作品原创性与首创性,但如遇不适合教学的演唱方式,也可继续选择再创版本,重视红色作品的二次创作。例如,《十送红军》表达了军民的鱼水情深,原唱是泰万檀和潘天惠等歌唱家,但由于首创演唱风格增加了陕北民歌唱法,歌词字幕较简洁,这些因素使得它不适合现代大学生学习,这时可选择二次创作的其他版本,例如宋祖英等歌唱家演唱的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歌唱家龚玥版本传唱度很高,但由于其演唱声线太过甜美温柔,加之其视频画面中呈现的是含情脉脉、闭月羞涩的送情郎似的风格,并不适合用以歌颂共产党红军为革命不怕牺牲、不辞劳苦、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因此其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版本。

四、红色歌曲融入新中国史教材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正视作品

在很多人观念中,认为红色歌曲虽以“红色”背景著称,但本质就是一种虚构的娱乐方式,没有太大教育价值。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抱持类似“无用论”观点,弱化红歌对党史、新中国史教学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正视红歌作品。其实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符号,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每首红歌都代表着一个年代,能从中找到年代烙印和社会背景。例如,1955 年《祖国的花朵》电影中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它虽以轻松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真挚的情感受到人们欢迎,成为不少人童年的一部分,但当中歌曲及歌词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剖析,歌词“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个“谁”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党以及劳动人民。其次,通过这首歌的不少歌词,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生活在50 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少年儿童无忧无虑、纯真快乐的生活和玩耍画面,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可由此引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及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部分政策举措和建设成就的学习。

也有人从学习心理角度认为,红色歌曲绝非青年一代大学生喜欢的音乐,在政治历史教育方面起到的效果不好,这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转变偏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红歌的学习意义,并在红歌曲库中寻找一些适合教学、可作导赏并且旋律优美、意义积极健康的歌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接受和喜爱程度。

(二)设置课程、加强互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中国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大学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可通过设置专门的专题或课程来具体落实,结合校本教材的编写使学生系统完成新中国史完整模块知识的学习。例如,北师大通过设置成32 学时的选修课使得“用红歌音乐讲国史”这门课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绝世好课”,不少学生在上完课后纷纷表示深受音乐作品中家国情怀的熏陶。同时,在课堂中应适当加入互动环节,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多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在理解红歌的情况下倾注情感地高歌一曲,其他同学轻轻和唱,并诉说感想,用朋辈力量感染其他同学感受红歌中的精神力量。杜绝课堂上教师纯讲解的形式,让同学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中国史知识,甚至在学习完某章节新中国史知识后,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红歌(编曲编词)或者对某首红歌在加入理解后进行改词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亦更加深入。

(三)设置情景、综合实践

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程结束之前可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形式不限。可以快闪形式在校园里尽情歌唱红歌,在带给现场师生美妙歌曲视听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音乐情景的形式,举办一次红歌音乐会,学生可从《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的精彩演绎与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的人生经历等提炼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宣讲相结合,自由编排。同学可分小组进行,每组设置编剧、导演各一名,演员至少两名,对学生所在小组最感兴趣的红歌或者串烧进行改编并排演,要求学生力争做到声情并茂还可以各小组集中演唱和表演。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表演、编排、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使得学生在实操参与中体悟红色精神,更好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的改革和建设成果,师生都会收获良多。这样一来,以音乐为桥梁,将音乐微党课引入学生实践,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高了育人效果。

五、小结

总而言之,在“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求的大背景下,高校“四史”课教学依然存在教师教学观念方法落后、学生缺乏历史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健全等问题。为提高高校新中国史教学效果,应该重视红歌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好红歌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尝试挖掘红歌融入新中国史教学的有效方法,要求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准,创新优化教学方法;要不断在学情允许下开展各种创新型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科学合理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教学方法才能得到有效创新,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新中国史学习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中国史红歌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上)——《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红色在哪里?
一座钓鱼台,半部中国史
追忆红色浪漫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