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的行动逻辑与适然策略

2022-02-04 02:05向美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证书试点职业院校

向美丽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时对教师、教材、教法(简称“三教”)改革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明确提出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三教”改革的深化。“三教”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抓手[1],为适应“1+X”证书试点工作的开展,尤其在积极探索课证融通路径的需求下,需要系统开展“三教”改革,以便最大化实现在学历教育过程中高效完成“X”证书教育任务[2]。基于此,本文以实施“1+X”证书制度为大背景,对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三教”改革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的内涵意蕴

“1+X”证书制度属于一种类型教育模式[3]。“1”代表职业教育相关学历证书,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关键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素养的学习后获得的反映其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4]。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面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材内容的更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院校“三教”改革遵循双主体育人互补性逻辑,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有利于校企之间形成“同享资源、同建教材、同担风险、同把教法、同促能力”的育人机制。

对标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要求,借助“1+X”证书制度试点不断优化创新“三教”改革内容,既吻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符合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在方向上注重从人性理论与市场环境出发,是重视教材、关注教师、革新教法的系统性改革,可以最大化突出内部教育流程是否具备充足增值效益[5]。

总体而言,“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在教材层面,以导向性与综合性为原则,依据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高效化创新设计;在教师层面,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凭借估测教师专业知识储备量、专业教学素质水平等,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升级;在教法层面,以学生课堂知识吸收水平为基础,通过革新教学手段,增强教法增值能力。

二、“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的行动逻辑

“1+X”证书制度试点对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提出全新发展诉求,即需要在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基础上,深入探索“三教”改革各元素的多维度联系与复杂运作机理[6]。在此基础上,明确“三教”改革各利益主体关系及权利运作模式,以更好回应“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系统化改革、高效化改革、整体化改革的发展诉求,进而建构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整体行动逻辑,见图1。

图1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行动逻辑结构

(一)基于价值取向的教育靶向逻辑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转型与教育结构优化升级,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正逐步从“化学治疗”向“靶向治疗”转变[7]。相较于具有非选择性改革特征的“化学治疗”,职业院校在实行“三教”改革中亟需“靶向治疗”,即针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发展规律,准确挖掘现阶段“三教”改革难点,从而选择痛点部位进行精准施策,达到“局部愈合”的发展效果。而“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契合企业、行业、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制度安排。对此,“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需要积极脱离“结果陷阱”、升级“学习过程”、对接“教师能力”。

一是坚持脱离“结果陷阱”的行为靶向。职业院校开展的“三教”改革是全方位涉及教与学整体闭环路径的改革,但易掉进“结果陷阱”,即仅关注教学的综合性成果。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复杂性特点,技能型人才培养阶段逐步呈现外显趋势,难以采用统一的价值效益标准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准确衡量,因此“三教”改革的实际价值效果一般具有功利性和内敛性;另一方面,“三教”改革的实践价值注重的是职业教育的市场应用性,而如何有效平衡“三教”改革的教育性、实践性、功利性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此,依托“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在开展“三教”改革时,要积极跳出“结果陷阱”,精准把握“三教”改革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所具有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特点与要求,重点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趋势,贯彻落实精准育人宗旨,建构具有多类型特点和标志性效果的“三教”改革行为靶向。

二是坚持升级“学习过程”的目标靶向。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的,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优化。第一,树立高质量培养目标,有利于精准锚定改革方向。职业院校通过全方位分析“1+X”证书制度、市场需求、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就业岗位概况,并逐层分解内容,形成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规划的就业标准,完善“三教”改革的顶层设计。第二,完善课程内容与资源,有利于全面释放改革动能。职业院校基于“1+X”证书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标准与就业趋势,反向建构系统性课程教学体系。第三,优化评价考核机制,有利于系统完善改革内容。“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评价考核。

三是坚持对接“教师能力”的锚定靶向。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一,职业院校“三教”改革通过构建制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借助“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在改革原有普通教育制度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固定岗位+流动岗位”的教师配置新机制,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其二,职业院校“三教”改革通过搭建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以教育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全方位师资培训平台。其三,职业院校“三教”改革通过组建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个体化”转向“团队化”,注重校内教师专业结构的内部融合与校外专家的跨界互补,从而建立由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二)基于目标取向的教育系统逻辑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主体与内容相继发生变化。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属于一个整体性联动改革,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系统改革、集成改革、协同改革、综合改革,以确保符合教育系统逻辑。

一是就集成改革而言,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动态集成点。立足“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将“三教”放置于课程建设系统中才能挖掘其实践价值与发展路径。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以知识研修、企业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举措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跨界跨行业教师团队为举措,促使教师各展所长,发挥社会价值。从教材层面来看,职业院校基于教材编写联动方式,主动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编写,从而创新设计出契合“1+X”证书制度发展模式的新形态教材。从教法层面来看,职业院校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与企业生产模式紧密对接,利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锚定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陶冶情操。

二是就协同改革而言,教学环节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多元层次点。“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以教师、教材、教法指标体系为基础,创新设计多结构深入嵌套的多元发展模型,从而对职业院校教育效能的综合价值进行准确衡量。因此,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注重整体协同创新,进而形成全面、良性、双循环的改革机制。第一,推动理念协同的高效化改革。基于“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强化教师目标协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依据专业教材探索教法改革,借此解决教材目标虚化、教法边缘化的问题。第二,强化组织协同的趋向化改革。职业院校借助“1+X”证书制度,优选配置“三教”改革领头人,做好目标顶层设计规划,创建一支所向披靡的教学改革队伍。第三,提升机制协同的综合化改革。结合“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建构与之相匹配的奖惩、管理、运行、保障、审核目标机制,以便优化“三教”改革模式。

三是就综合改革而言,解构重建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核心手段。高职院校解构重建的重点目标不仅是优化教师、教材与教法,也包括基于协同思维,联合制度与组织的综合性改革,进而激发“三教”改革内在活力。实质而言,解构重建手段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过程中内在固有矛盾的集中反映。第一,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在重构关系系统的同时,打破“单一闭环”改革局面,建构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多主体的合作运行机制。第二,“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重建教育治理系统,以“多维治理”为导向,迈出“单维管理”教育领域,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同时,职业院校基于“1+X”证书标准,适时明确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功能,依据政策、文化、教育等内容挖掘多方发展需求,完善教育组织架构,形成多方治理的教育局面,从而实现“三教”综合性改革。

(三)基于发展尺度的教育融合逻辑

“三教”改革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改革,也是由内而外的融合性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要扩大发展格局、拓宽改革视野、拉长教育焦距,主动与产业、市场、社会等主体融合,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改革方式。相较于以理论知识为发展基础的“双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与“三教”改革过程中切实掌握高水平技能,并将其应用于二者实践环节。第一,“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以升级教学质量为核心,利用“双向流动”方式打通人才闭环、丰富教师资源、提升教学能力。第二,借助“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将产教融合与前期教材设计环节深度对接,及时反映行业最新动态,从而实现职业院校教材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加持。第三,依托“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设计符合产教融合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是坚持教改融合改革主线。“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教改项目创新探索“三教”改革,以培育项目为依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互惠互通的流通发展循环。在流通环节中,需重点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培育高质量项目师资团队。依托“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在挑选专职教师与教育专家的同时,以国家教育发展趋势与教学理念为核心原则,根据各教师优势细分项目培育小组,形成“三教”改革项目培育团体。二是强化项目培育整体规划。职业院校以自身引领作用为主,对各类教育项目进行系统规划,保证各项目间实现指导共学、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坚持技术融合为改革动能。对标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判标准,基于“1+X”证书制度创新升级“三教”改革内容,既契合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根本任务,也契合智能教材与教法的设计目标。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职业院校传统“三教”产生深刻变革,催生出“智能三教”改革新模式。第一,关于智能教师,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未来智能教师在程序化、简单化教学环节中担当重要角色,大大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第二,关于智能教材,借助“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实现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系统化堆积,促使教师在巩固教材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以立体化技术拓展塑造智能教材模式。第三,关于智能教法,基于“1+X”证书制度,智能教法因势集聚、应运而生,呈现出互动化、数字化教学模式。同时,智能教法重点强调教法与信息技术紧密融合,借助数智平台,推动智慧课堂、远程操控等教法改革,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三、“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的适然策略

透析“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行动逻辑,核心目的是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三教”改革实践领域,形成合法、合序、合理的整体逻辑体系[8]。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可依据实际办学条件以及产业经济情况制定相应适然策略,从而优化“三教”改革发展路径。

(一)组建结构化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师协同性改革

第一,成立校企结构化教师共同体。职业院校要立足教师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基于“1+X”证书制度,成立“共商共享共建”的校企结构化教师共同体组织。借助校企共同体教师组织,督促专兼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补齐专兼职教师教学短板,促进其在理论讲解、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技术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展。第二,建构“双师型”教学队伍共同体。“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体是确保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妥善落地的基础保障之一,具有结构协调、目标一致、实践创新等特质。因此,建构“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体是确保教师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价值效能的关键举措,对“三教”改革顺利推进至关重要。“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需以“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分级教师考核培养体系,制订相关技能考核标准。第三,建立专业教师科研共同体。专业教师科研共同体是突出教师教育效能、调和职业院校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教法标准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应深入审视“1+X”证书制度,与政府部门联合开展“1+X”种子教师研修活动,夯实“三教”改革基础。

(二)重塑课证融通新理念,凸显教材科学性改革

第一,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设计。职业院校需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以“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为根基,确定课证融通教学课程与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形成同频共振关系,最大化增强教材设计的科学性与包容性。第二,以实训理念为原则深化教材设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实训机制,优化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理念。为响应国家号召,职业院校需要将实训理念作为深化教材设计的重要原则。“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教材设计在与企业实训工作对接过程中,需要参照企业员工教材“操作手册”设计“岗位操作式”教材,将专业知识点、技能点与岗位实训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以主体理念为原则设计教材。课证融合教材设计需要组织职业院校、教育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一方面,借助“1+X”证书制度,组建教材开发委员会,对专业教材的立项、编写、应用进行全方位审核与评价,增强教材设计的科学性。

(三)革新教学动力源,推进教法多元性改革

第一,宏观流程层面。“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教学典型环节与市场需求趋势相匹配,在完成之后给予相应评价,从而体现教法评价的及时性与科学性。职业院校可结合“1+X”证书制度特点,依托云实训、云计算、云班课等数据载体,建构虚拟场景下企业情境教学模式。第二,中观流程层面。“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可借助校园网数据平台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收集统计学生对教学模式的看法与意见。依据学生意见量表,职业院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典型环节中的具体学习步骤,建立教法效果记录数据库,从而对学生发展增值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中观角度直观体现教法改革的增值水平。第三,微观流程层面。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法模式也随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职业院校可将教法步骤具体划分为“收集信息、制定规划、管理决策、实践过程、评价效益、归纳总结”。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从有效性教学角度出发,摒弃抽象化、同质化、传统化的教学倾向,以动态评估数据的有效性观察为中枢,借助创新教学步骤,设计体现“1+X”证书制度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此推进教法多元性改革。

猜你喜欢
证书试点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WJCI 收录证书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