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谈“矛盾同一性”①

2022-02-05 09:39
劳动哲学研究 2022年0期
关键词:矛盾事物

辩证唯物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同一性是它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以这个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去观察世界,分析形势,制定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践的成功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并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研究“矛盾同一性”的若干问题。

一、矛盾同一性的内容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有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互相排斥,而同一性是指互相排斥的双方又互相联系。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解释同一性时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这就是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正因为它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以也可以把它和斗争性的结合,表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同一性的内容除了上面所说的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之外,还有这种基本属性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笔者认为,矛盾发展有两个阶段:存在阶段和解决阶段。所以矛盾同一性也有两个阶段:存在阶段和解决阶段。在矛盾同一性的存在阶段,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7页。。在矛盾同一性的解决阶段,矛盾的同一性有三种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矛盾双方的共同点、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合作、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

在矛盾同一性的解决阶段,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也就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例如,在商业交易中,买卖双方就商品价格取得“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在经济活动中,签约双方就他们所讨论的协议、合同、条约达到“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时,买卖双方的矛盾也就解决了。前些年,有些单位和社区搞凝聚力工程,“求最大公约数”“画最大的同心圆”。其实,“最大公约数”“画最大的同心圆”就是群众“共识”。有了“共识”,就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所谓“凝聚力工程”实际上就是“同一性工程”。

在矛盾同一性的解决阶段,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是“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合作”。例如,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合作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一方发展过快,双方比例失调,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前一时期的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去多余产能,就是因为供给一方发展过快,需求一方跟不上。

在矛盾同一性的解决阶段,矛盾同一性的第三种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着的东西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9页。

这么说来,矛盾同一性的内容,不仅有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对立双方的互相联系,而且还包含它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那么,两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是“一般”,而它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就是“个别”。列宁同志对“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论述:“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页。这段话告诉我们:(1)“一般”与“个别”是联系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在看得见“个别”之处,并没有独立的“一般”,所以“个别”就是“一般”。以“水果”这个一般为例,它在看得见的香蕉、橘子、苹果等这些“个别”水果中存在,并通过这些“个别”表现出来。在看得见的这些“个别”水果之外,没有独立存在的“一般”水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个别”就是“一般”,香蕉、橘子、苹果等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水果。(2)“一般”与“个别”也有区别。如列宁所说,“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5)《列宁选集》第1卷,第363页。。水果作为“一般”,只是个别水果的一方面,一部分(它的相同部分),至于它们的不同部分(如颜色、形状等)是不进入水果“一般”的。

同样道理,对立双方的相互联系(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作为“一般”,存在于“矛盾双方互相联系共处一个统一体”“矛盾双方的共同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互相合作”“矛盾互相转化”等各个形态之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在这些表现之外,不会有独立的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一般”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个别”就是“一般”。“矛盾双方互相联系共处一个统一体”“矛盾双方共同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等各种形态都是矛盾同一性。当然,“个别”与“一般”之间也有差别,“一般”只是“个别”之间的相同部分,“个别”之间还有不同的部分。

以前,我们没有对矛盾同一性的内容做这样的界定。有些文章认为矛盾双方转化不是矛盾同一性。其中一个理由是,同一性和转化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同一性作为矛盾的一个根本属性,是从矛盾产生时就具有的,有矛盾就有同一性,转化却不是矛盾的属性,而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发展到最后方才产生的结果。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是“一般”,“转化”作为同一性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是“个别”。“一般”与“个别”有相同和不同两方面的关系。相同方面是“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不同方面是“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方面,一部分,或本质)”。上述看法只讲不同的一面,不讲相同的一面,而且用不同的一面去否定相同的一面,这就在同一性问题上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以前,我们讲在矛盾同一性的解决阶段,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时,只讲“转化”,不讲“矛盾双方的共同点”“矛盾双方比例”,虽然“转化”概念比较宽泛,不但包括阶段地位变化,还包括困难与顺利、主动与被动、祸与福等互相转化,但我们讲的主要是阶段地位转化。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转化,达到革命目的。”(6)《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8页。因为以前是革命和战争时期,现如今,我们处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矛盾双方共同点”“矛盾双方比例”等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所以,除了讲“转化”,还需要讲“共识”“比例”等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

二、矛盾同一性的性质

矛盾同一性的性质,通常是说,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以前的解释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相对的、绝对的又是什么意思呢?相对的是指有条件的,绝对的是指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斗争性是普遍的无条件的存在,同一性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存在。如果一定条件不具备,同一性就不能存在。

首先,这种解释在理论上前后不一致。前面,我们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缺任何一种属性,就没有矛盾。现在,我们不妨说,同一性的存在因条件而异,具备一定条件,同一性就存在,不具备一定条件,同一性可能就不存在。这样一来,岂不是会出现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的矛盾吗?

前面,我们说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并且将这种普遍性归之为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当我们这样说时,就已经将作为矛盾基本属性的同一性也看作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怎么现在又说它是相对的呢?

其次,这种解释会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后果。“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很容易被误解为斗争性高于同一性,或斗争性比同一性重要。在实践中重视斗争,即使斗错了,也只是方法问题,立场还是坚定的,反之,如果讲同一性,将对立面的“共识”,对立面的“协调”,往往看作“矛盾调和论”“阶级斗争熄灭论”。无论怎样,都是个立场问题。

要解决矛盾同一性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应该像我们在第一部分中所说,将矛盾同一性的内容分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联系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它与矛盾斗争性一样,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必须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叫矛盾。作为同一性的不同形态,不管哪种形态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三、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过去有一种观点: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同一性只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斗争哲学”的鼓吹者便是宣扬“斗争就是一切”“不斗则退”,甚至把同一性说成是“矛盾调和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这个运动和发展经历了矛盾双方互相联系共处于统一体中—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重新建立的全过程(旧统一体破裂,或新统一体重建,意味着事物的质变)。或者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过程(这是统一体中某一对矛盾的发展过程)。我们将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来分析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一)矛盾同一性为事物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事物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们就需要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为了使这些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就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不稳定,天天游行示威,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学校的教育、研究单位的科学研究等活动就都不能正常进行,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社会稳定。”(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为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在制定方针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改革的力度不超过群众的可接受度。这样做,既改革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推动了社会发展,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世界各国在谈论中国的快速发展时,都谈到中国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是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当矛盾双方互相斗争、互相联系共处统一体时,事物所呈现的就是相对静止、相对平衡的状态。所以说,矛盾同一性为事物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二)主要矛盾双方新的统一(或统一体)是事物发展的目标导向

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又联系又斗争,打破了矛盾双方原有的平衡,使事物不能协调发展。人们自然要求建立矛盾双方新的平衡,这个新的平衡既是矛盾双方新的统一,也是人们下一步活动的目标导向。

毛泽东同志曾对消费和积累这对矛盾做过这样的描述:“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消费和积累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5—216页。这里,对消费和积累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就是人们活动的目标导向。

还有一类情况,不是使一对矛盾的双方平衡,而是使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变化,根本打破旧的矛盾统一体,建立新的矛盾统一体。例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大众受它们的剥削和压迫。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的矛盾统一体,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不管是建立矛盾双方新的平衡,还是建立新的矛盾统一体,都是人们活动的目标导向,它必将转化为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大家都记得,在解放战争时期,土改后获得翻身的农民为了保卫土改的胜利果实(新的统一体),纷纷参加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解放全中国,山东解放区百万翻身农民推着小车支援淮海战役前线,陈毅元帅形象地说,中国革命胜利是山东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重大目标导向作用。

我国提出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矛盾双方的新统一“目标导向”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人类受到疫情、气候等各种各样全球性问题的困扰,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但是,一些国家却在搞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使人类不能团结起来,应对挑战。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大演讲中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反对相互对抗;坚持公平正义,反对强权政治。这个理念一提出,就深受国际社会欢迎,并于2017年2月10日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导向必将使人类团结起来,应对挑战,走出当前困局,走向美好未来。

(三)矛盾同一性为矛盾解决提供可能

“矛盾双方的共同点”“矛盾双方的比例”“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都是矛盾解决阶段同一性的不同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矛盾同一性就寓于这些表现形态(或存在形态)之中,正是这个矛盾同一性,才给解决矛盾提供可能。

1.“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是以矛盾同一性来解决矛盾的第一种形式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一个要买,一个要卖,他们相向而行,互相讨价还价,进行博弈。一旦就商品价格达成“共识”,买卖成交,矛盾立即解决。矛盾双方的“共识”对矛盾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和尚只能挑水,无所谓“共识”。两个和尚有“挑水”和“抬水”两种选择,“抬水”比“挑水”省力,两个和尚容易获得“共识”。三个和尚既可挑水,又可抬水,而且哪个挑水,哪两个抬水,也是一种选择。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有六种可能性。三个和尚不太容易在这些可能性中达成“共识”。结果,你不挑,我们也不抬,大家连水都没得喝。

矛盾双方要达到“共识”,应当用协商而不是对抗或施压的方法。为使协商成功,人们应具有真诚的态度、“换位思考”的思维方法和善于妥协的灵活精神。

首先,真诚的态度。愿意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以真心换真心,才能做到心心相印。

其次,“换位思考”的思维方法。如果只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对方的情况,不太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如果把自己换到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容易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使两种观点“趋同”,而达成“共识”。

最后,善于妥协的灵活精神。“妥协”一词,过去曾被误解为“屈服”“投降”。但其真实意思是:折中、让步、互让。例如,在买卖中,卖方说:“这是‘一口价’,你不买,拉倒!”而买方也不肯退让,双方“顶牛”,这样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卖方提一个价,买方还他一个价,双方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个中间价,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也是矛盾双方妥协退让的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民间传说的“六尺巷”就是这方面的佳话。故事说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吴姓富商,为了造一个花园,占了隔壁张家三尺地,张家老爷张英在朝为相,他的家人写文告之此事,张英回了一文:“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谦让引来吴家的让步。这样,既和谐地解决了矛盾,又留下了“六尺巷”的佳话。可见,妥协是通过矛盾双方互相让步,使矛盾得到解决的一个方法。

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主张,为了革命成功的目的,应积极实行一定让步的策略。例如,列宁为了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暂时妥协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毛泽东同志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意把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邓小平同志为了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保存台湾现行制度,以“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大陆与台湾的矛盾。邓小平同志说:“‘一国两制’的方式,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这不很好吗?”(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6页。也就是说,海峡两岸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加强沟通,以诚意化解分歧,以智慧凝聚共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推进社会发展。这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国家和平统一的最好方法。

2.“矛盾双方的比例”,这是以矛盾同一性来解决矛盾的第二种形式

许多矛盾的矛盾双方,例如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消费和积累等矛盾双方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比例失调,需及时调整。过去,因工业产能过剩,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去多余产能,去库存。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消费支出持续疲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前11个月同比下降48%,相比之下,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同比都是增加的。所以,党和国家决定,现在“要扭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3.“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这是以矛盾同一性来解决矛盾的第三种形式

根据《矛盾论》的说明,矛盾转化是指“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1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8页。。原来是矛盾主要方面变为矛盾次要方面,原来是矛盾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主要方面,转化完成,矛盾解决。但是,也有一对矛盾双方的转化。例如,在农村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使山常青,水常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各种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化为丰厚的社会资源,使人们走上奔小康的路,初步解决了贫与富的矛盾。

要使矛盾双方转化,需要一定条件。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转化,需要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斗争性使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从而改变矛盾的地位。以解放战争为例,解放战争一开始,即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统领下的军队人数有430万,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人数却只有120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狂言三至六个月结束战争。但战争进行不到两年,即到了1948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统领下的军队人数就由原来的430万锐减为290万,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人数由120万猛增至300余万,力量对比完全有利于我党我军。再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如果说,通过斗争可以消灭敌人,壮大自己,那么,运用矛盾同一性,也同样可以壮大自己。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党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以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变了中日力量对比,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们应用同一性,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增加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的力量。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三兄四弟,门前黄土变成黄金”“家和万事兴”。这一切都说明矛盾同一性也是改变事物和壮大自身的正能量。

(四)矛盾同一性制约矛盾斗争性

在整个矛盾发展过程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制约的,同一性往往制约斗争的目标和方法。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是: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应该是“有理、有利、有节”,以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使事局向好的方面发展。在革命队伍内部,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同一性也制约斗争性的目标和方法,这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以前的错误,应当不讲情面地揭发,但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使以后的工作做得好一点。

在执法方面也有一个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问题。例如,上海某派出所辖区内有群租房问题,派出所人员在执法时,房东以没有运输工具、不能将拆下的东西运走为借口,多次拖延。于是,派出所人员帮房东联系到车辆,拆了群租房,他们把这种执法称为“柔性执法”,“柔性执法”不是降低“执法力度”,而是增加“执法温度”,使执法过程更富有人情味,使法律更快更好地落到实处。

由上可见,矛盾同一性对推动事物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我们强调矛盾同一性的作用,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斗争性的作用,而是为了批判否定矛盾同一性作用的错误观点,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以使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更好地推动事物发展。

猜你喜欢
矛盾事物
如何介绍一个事物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美好的事物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另一种事物(组诗)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