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视角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

2022-02-11 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伟明
工业设计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跨学科师资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伟明

随着《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的印发,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思考。一方面,思考应对这种变化的措施;另一方面,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因和外因,以及未来学科的建设及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以往,设计学研究生教育往往被各高校认定得很模糊,特别是在专业的艺术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制定学校层面的毕业标准往往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高校在近几年甚至采取了停办的做法,原因在于设计学的学科属性不符合学校理工类大学的属性等。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的印发无疑给所有设计学学科的硕士生导师们打了一剂“强心剂”,一方面使他们不再担心学科会因为学科属性的问题而被学校取消,另一方面则更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学术科研和专业实践的信心。其实,从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的产生就是带有交叉学科属性的,并且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快速地加持下,它交叉学科的属性变得日益凸显。很多人将它误读为艺术学,亦或是纯粹的文科,这明显是不了解设计学科的一种表现。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行为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知识总体中的一种划分或一个分支。它不仅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源流,甚至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传统[1]。因此,当《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为设计学,应该准确的说为中国设计学确定了明确的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设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们为之振奋的主要原因,因为这预示着中国设计学的崛起。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基于中国设计学的学科定位,深入挖掘设计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及将会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交叉学科视角下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以期为今后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点可供借鉴的思路。

1 设计学的交叉学科特征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很多人对设计学存在误读的原因在于对设计学的科学和学科认识的不足。从科学和学科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设计学,就能够了解为什么设计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康德给科学的定义是:“每一种学问,只要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2]。而学科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知识学问的分类。两者的关系是:“科学是第一性的,决定方面的因素,学科是第二性的,被决定的因素”[3]。理论核心是一个学科的根本,而决定理论核心的则是这一知识系统的科学思想。因此,“学”的本质特征是不断探寻。“学”产生的条件是:(1)大量的经验积累,形成知识系统并因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而上升为学术实践,引发出一门学问;(2)特定的事、技和时代;(3)知识不断地专业化与综合化[1]。利用这些科学和学科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设计学,我国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就具有了“学”的特征,其不仅包含着古代造物技术的原理,还有对手工技术的系统知识划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专家提出《考工记》开创了中国的设计学[1],因为即便是按照康德给科学和学科的定义来分析,它也是具有科学和学科属性的。并且,《考工记》“工”与“艺”的双重属性,又进一步说明了设计学的交叉性。中国的设计学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已经形成,而西方的设计学则是19 世纪后期产生的现代设计分化、重组后的制度创新。今天的设计学教育之所以多以西方的设计学体系为主,主要是因为它是传统设计学现代转型最为成功的范例[1]。现在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将设计学划定为交叉学科恰逢其时,因为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正在被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这些新的科技所取代。正是重新思考中国设计学崛起的最好时机。而其中,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是重要的一环。设计学在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以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和现代“包豪斯”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经验传递的方式大于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讲授,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自主学习的激励相对较少,“工”和“艺”的内容也往往是同一学科体系内的老师在讲授,而不是不同学科体系内的老师分别来开展。尽管设计学的双重属性很早就显现出来,并不断地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但是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并没有体现出太多交叉的途径和方法,特别在施教者的组成方面。

2 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是指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彼此借鉴、融合共生的新学科[4]。钱学森先生提出,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5]。乌家培提出,交叉学科是与单一学科相对应的综合性科学。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不仅分别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部,而且还大量存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6]。由此不难看出,现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已经从对简单的学科门数的限定,上升到不同科学类型之间的要求。其人才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交叉的平台保障

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往往通过建立或利用不同学科的平台,来进行人才培养。不仅会设置交叉的学科研究机构,建立交叉研究平台,达到跨学科研究的目的,还会打破既有的院系和学科资源的壁垒,在教学和科研两个层面,从课程建设到组织跨学科团队,推动人才的交叉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2 特色的培养方案

仅有平台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特色化的培养方案。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形成系统、全面的交叉学科科学的知识体系,还要提供交叉学科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交叉学科科学的理论核心和知识系统。

2.3 多元的师资保障

师资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因为导师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导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升的关键,承担着用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学生的责任。交叉学科的师资保障主要体现在跨学科导师、项目导师、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其中,跨学科导师主要是指允许导师跨学科招生,项目导师是指在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框架内相关导师与研究生可以互选,双导师是指有两位导师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指导一位学生[4]。

3 交叉学科视角下设计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将设计学划分为交叉学科门类,在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地位之后,从交叉学科科学化和系统化人才培养方式来重新审视设计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不难发现尽管我国设计学自先秦时期就已经诞生,并在西方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双重属性发展到现在的交叉学科,但是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却并没有按照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去构建。所以,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印发以后,它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研究平台建设的不完备。由于以往鲜少有从尊重设计学交叉学科属性的角度来建设相关研究平台,因此交叉学科的科研平台、研究内容的多元交叉性、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学科的科学性等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了整个研究平台的不完善,多表现为与艺术学或美术学培养方式的趋同,以及内容上的重复,低水平学科建设等,亟待以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式来建设完善的研究平台。

其二,师资构成有待完善。由于对设计学的长期误读,设计学的导师和任课教师学科背景较为单一,跨学科的知识不足以支撑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如何形成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队伍是设计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之一,是协调与融合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构成导师组?还是使每一位导师都具有跨学科知识的背景?都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建立科学、规范、严谨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是当务之急。其不仅决定了施教人的交叉知识、科研素质和学术能力,还对建立科学、规范、前瞻性的学科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除了上述主观的师资问题外,还有一部分客观的师资问题,即由于对成果形式和级别的界定不明确等问题也影响了设计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后亦存在的困难之处。

其三,各方面制度、体系和机制,以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评估管理办法尚待健全。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很早就面临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轨等问题。无论是导师的指导,还是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的科研均应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亦或是学科发展的前沿等展开。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因交叉学科不在国家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从而使设计学人才培养在学校层面的制度、体系、培养机制和评估管理办法等方面都不健全,这也造成了很多学校的设计学人才培养机制常游离于学校统一的体系之外,因而使部分学校的设计人才培养一度陷入“随意性”的尴尬境地。很多学校也正因这一问题的存在而采取了略显“粗暴”地停招措施。这在设计学及交叉学科地位被明确后,相关制度、体系、机制,以及科学化和规范化等问题,就成为了现阶段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四,与传统的单一学科和学校发展存在利益冲突。设计学成为交叉学科后,需要跨学科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支持,这就会对一些传统单一的学科和学校带来了部分压力,但这些并不是最难于解决的,最难于解决的矛盾在于将会随之产生的研究成果的权属、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科研主体的划分等问题,再加上科研经费的划分问题,就会引发很多的利益冲突。因此,妥善地处理好设计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可能出现的与传统单一学科及学校在资源和经费分配等方面的关系,也是设计学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 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

通过前面的分析,及交叉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现有的设计学及其人才培养,能够发现它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之处。从现阶段行业及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多元能力要求,以及设计学交叉学科发展及设计人才培养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调整和改变。

4.1 基于交叉学科教研平台的培养

成为交叉学科之后,设计学的人才培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即不仅要求导师和任课教师的跨学科知识、能力,甚至教育背景,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跨学科知识、从事跨学科研究、得到跨学科导师指导的平台[7]。这种平台不仅要求有“教”和“研”的资源、内容、项目和指导者,更要求科学、规范、严谨和较高的学术质量,能够发挥高水平学科引领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双向作用。平台为设计学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在这一平台上,通过高水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对设计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迅速规范化、科学化和前瞻化,最大限度地使多学科的人才都融入平台中,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以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形式引起设计学学生多元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意识,进而使他们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剥离出来,形成一种融入大交叉平台的主动和自主能力提升的意识[8]。

4.2 基于跨学科师资团队的培养

设计学传统的师资结构相对较为单一,这在设计学成为交叉学科之后,则成为了设计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因此,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的模式就是要形成一种基于交叉学科师资的培养模式,即形成由交叉学科导师构成的导师团队(导师组),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但某一导师的跨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不足时,导师团队其他导师可以作为副导师来协助完成人才培养。导师团队的师资是设计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这一培养模式在设计学刚刚被确立为交叉学科时期非常重要,因为全面交叉学科背景导师的补充需要时间,而组成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加以利用则相对较为灵活,副导师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补充,为所需交叉学科知识和指导提供支持。同时,基于跨学科师资团队的培养还避免了学校教研和学术资源层面的浪费,大量协同性的训练促进了设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包括导师层面的、学生层面的、学术研究内容层面的等等[9]。

4.3 基于交叉项目内容的培养

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项目制已经成为培养普遍采用的模式。在设计学成为交叉学科之后,这种项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亦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因为,交叉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项目制,只是项目的内容需要调整为跨学科的,而非单一设计学科的。部分人曾一度对设计学的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过质疑,甚至有“不就是跟着导师做设计”的想法。诚然,这种质疑有一定的原因,因为很多的项目确实不是研究性的,而是实践性的。但是,对于设计学而言,“艺”的属性是多元的,既包含艺术层面的内容,也包含技艺层面的内容。而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正是设计学现代“技艺”的一部分,设计学人才培养也无可避免地要将这些现代的“技艺”融入其中,即便是实践性的项目也需要现代“技艺”的加持。因而,作为交叉学科后的设计学人才培养,项目制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即便是单一的设计项目也是具有跨学科的现代“技艺”的,其本身就成为了交叉项目的内容。

4.4 基于跨学科学生团队协作的培养

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早已从灌输式转为了自主式,培养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未知,设计学也不例外。成为交叉学科后的设计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模式,改为一种基于跨学科学生团队协作的培养模式。之所以强调跨学科学生团队的协作,主要是因为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知识和研究内容的交融和互补,彼此身上都有不同的优势和闪光点,他们能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碰撞出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产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设计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其在行业中的理论和方法引领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为设计服务注入新的思维,这些都离不开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是技术工具。学校教育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平台和导师所能给予学生的都是外部条件,而学生在跨学科学生团队协作过程中提升的主动学习意识,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才是设计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10]。

5 结语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的印发确立了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地位,使其在很多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有了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希望,但更多的是留给设计学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一些时间去思考今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等问题。面对现代技术的持续发展,行业对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日新月异”,单一的学科能力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在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期能够持续跟随社会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我国的设计学萌芽于先秦的《考工记》,虽然在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影响下,在近现代未能形成自身学科发展的特色。但是在国家政策有利的支撑下,相信能够在不断的嬗变和重塑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优势,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并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不断地形成学科的发展特色及人才培养的优势。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跨学科师资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