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编辑的核心素质及提升路径

2022-02-18 01:19耍利娜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素质工作

◎耍利娜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 100011)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启之年。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再一次站到了新的起点,踏上了新的征程。新时代,出版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出版也由传统单一的纸质出版慢慢转型进入了融合发展时期,对出版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出版领域的中坚力量,编辑更应一马当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向全面复合型人才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日新月异的出版形势。

一、新时代编辑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

(一)政治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版是知识、文化、思想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决定作用。其中,对出版导向的把关是重中之重,出版单位及相关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编辑作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与纽带,其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编辑的政治素质是编辑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等一系列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由编辑内在的政治态度、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所决定[1]。政治素质是编辑综合素质的核心,它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编辑要扎扎实实地把政治意识落实在选题和书稿中。一个编辑如果分不清政治是非,就会出现工作失误。因此,编辑应时刻紧绷政治之弦,高度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2]。

(二)学科专业素质

学科专业素质即编辑从事本职工作的专业基础,对于科技编辑尤为重要,比如,电气编辑要具备电气专业知识,音乐编辑要具备艺术感知能力和对大众媒体的认知能力等。“术业有专攻”,一直以来,我们倡导要做“专家型编辑”,就是要求编辑对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有足够广深的了解。

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选题策划环节,对本专业的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如指掌,才能策划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选题;在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环节,尤其是面对知名专家、学者时,能够不露怯,侃侃而谈,才能用自己的专业打动作者,取得作者的信赖,进而促成合作;在审稿加工环节,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及时发现并处理稿件中的问题,从而保证图书质量。

(三)编辑职业素质

编辑应不光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还要是见多识广的杂家。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主要负责图书的内容,工作比较单一,基本是围绕书稿本身展开的案头文字工作。而新时代的编辑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需要全面监督与管理编、印、发各环节,作为具体工作的负责人,从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联系作者、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发行推广等方面进行全程谋划与把控。因此,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的思维、扎实的文字功底、较高的审美水平以及对全流程的把控能力,才能及时地将满意的产品(图书)呈现给用户(读者)。

应该说,编辑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编辑如果能集以上能力于一身,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定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四)信息素质

从狭义上理解,信息素质即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在编辑日常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应用场景。

1.ERP出版管理系统,使出版流程的管理由线下转向线上,方便管理与监控,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网站、专业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小红书等社群网站以及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编辑做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和开发作者资源的有效途径。

3.在审稿、做工作总结与汇报等工作时,高效使用Office套件、PDF、思维导图等软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数字化出版手段:利用二维码为图书配套数字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相关资料等,对纸书内容和功能进行延伸拓展,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利用纸电同步APP,制作与纸书同步的电子书,更符合移动端的学习需求,为图书增加卖点。

5.在图书营销推广环节,使用Photoshop、Premiere等图像与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制作简单的详情页、主图与宣传视频;熟悉当当、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等网络销售渠道的主要推广逻辑与技巧。

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素质是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不仅包括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甄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当今社会,信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并与出版行业紧密融合。面对海量数据与信息,如何甄别、获取、分析、整合、利用,是值得每一个编辑思考的[3]。面对出版转型与升级,编辑只有与时俱进,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媒体,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

(五)沟通与协调素质

编辑之于图书,就像父母之于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起到重要的领路者的作用,要综合考虑对孩子各方面的培养;编辑在整个图书的出版流程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主导者角色,串联着图书出版的各环节,协调各环节的顺利开展,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气秉性与心理诉求,如何掌握好这个沟通的度,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素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

从上游开始,编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作者,与作者的沟通要做到不卑不亢,要足够尊敬,才能让作者感到被重视;同时又不能过于卑微,否则会显得没有自信,让作者对编辑的能力、对出版社的平台影响力产生怀疑。事先一定要对作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与作者交谈时能够充分理解其思路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不尴尬、不慌乱。

来到中游,编辑要面对各生产环节的人员,通常是本单位不同部门的领导和同事,沟通协调相对来说更轻松一些。但还是要注意一个基本原则——尊重每个人的专业与劳动成果,对于编辑自己不太擅长的环节,比如,印制、设计,要多向专业人员请教,并站在编辑的角度合理提出自己的需求、意见与建议。如果产生分歧,试着从整体考虑,求同存异,从而让图书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到了下游,编辑要面对的不只有各销售渠道,还有终端读者。编辑与渠道之间是合作共赢关系,因此,在沟通时要确保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不能单纯牺牲一方而成全另一方,在这个基础上协商产品的推广策略。而对于读者反馈的问题,要及时核实处理,耐心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塑造良好的产品口碑,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才算是好的产品。但是对于个别读者的无理要求,也要懂得适当拒绝。

(六)心理素质

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出版社已正式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各出版社都在积极地求增长促发展。因此,对于编辑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要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规模和利润双增长。编辑工作已经不像以前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文字工作者的样子,每日朝九晚五,伏案审稿,而是进入了短平快、多线程的工作模式。

在这样的环境下,编辑普遍感到工作压力比以前大了不少,职业焦虑症状明显。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编辑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有效地疏导和排解压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出版工作。

二、新时代编辑核心素质的提升路径

(一)招聘把关,从源头做起

出版社在招聘时候,要重点考查应聘者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层层筛选,保证高起点。对于应届生,要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出版工作的认识、探索与创新精神;对于社会招聘,要结合应聘者手中的现有资源、之前的工作经历、离职原因等方面综合考量。总的来说,就是要千方百计遴选有志于从事出版的优秀人才进入编辑队伍,从源头上选拔有优良品格、有深厚文化情怀、有扎实学科知识、有突出个人能力的编辑,打造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编辑队伍。

(二)加强学习,拓宽自身知识面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

要多学习新的技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编辑是需要创新思维的职业,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意[4]。如果故步自封,不抓紧时间学习,就难以跟上时代的节拍,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量身定制,建立矩阵化的培训体系

培训是编辑系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编辑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出版社应结合自身现状和发展战略,制定培训方案,优化培训流程、方式方法,线上线下联动,从不同维度、不同层级,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矩阵化培训课程体系,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不要为了培训而培训,而要真正将培训的内容落到编辑工作实处。

出版社针对编辑岗位的培训一般有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两类。入职培训关键在于让新编辑了解出版社的历史、发展状况、企业架构、企业文化,熟悉出版流程,掌握基本的文字加工和选题策划技能。除了授课外,可以采用轮岗实习机制,让新编辑在编、印、发、管不同岗位切身感受一下,帮助其更具体地了解各环节,有助于后期对全局的把控。

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以编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可以通过内外部调研,了解行业中编辑最关心的“痛点”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时,可以针对编辑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等编辑队伍建设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开设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为编辑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四)完善薪酬和绩效考核机制,为优秀编辑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

相较于其他行业,编辑的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但是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却一点都不低,甚至更高,加之编辑的成长周期较长,从而导致有些出版社在招聘时较难招到满意的编辑人才,或者培养一段时间后离职了。只有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才能留住高素质人才。

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对编辑实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效考核制度,但很多编辑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往往顾此失彼。事实上,这两方面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出版社在考核时,应更好地运用这种机制,合理设置所占比重,取长补短,鼓励编辑根据自身特点多元化发展。

对于表现突出的编辑,可以树立模范和典型,要充分考虑其实际贡献和示范效应,适当就高安排其薪酬待遇水平,为其安排适当的岗位,真正发挥其应有价值。这样使得编辑有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激发其内心原动力,才能“不用扬鞭自奋蹄”,编辑素质必将整体提升[5]。

(五)注重团队建设,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编辑个人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一个好的平台和环境。团队建设对编辑能力和素质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领导。领导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与灵魂,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其思想理念、行事风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编辑。因此,高素质领导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编辑。

其次,团队内部可以构建小组工作模式,按照每个编辑的专业方向、资源、年龄、特长,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组。大家目标一致,劲儿往一处使,以老带新,新老互补,共同开发优质选题,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与分享,在实战中促使编辑快速成长[6]。

最后,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创造融洽的工作氛围,使编辑可以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在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时,也要防止编辑“内卷”现象的产生,以及“佛系”“躺平”等严重阻碍编辑成长的心理出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编辑个人素质和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编辑队伍,这是新时代做好出版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同时为编辑发展提供好的平台和环境,积极探索更多可行路径,方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优秀编辑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出版工作的要求。

猜你喜欢
素质工作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不工作,爽飞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