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加强“四史”教育的路径探索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2-27 17:00吴正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江阴四史红色

单 旭, 吴正毅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405)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结合起来[1]。同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印发,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2]。因此,如何以更有效的路径加强“四史”教育,是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3],包括革命历史故事、革命人物事迹、革命地标遗迹、革命崇高精神等。高职院校将地方红色资源引入“四史”教育,能够赓续红色血脉,擦亮红色品牌,使“四史”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激发高职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江阴是一块充满红色革命记忆的土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在“四史”教育中大力推动红色基因教育课程建设,形成红色文化系列讲座,用现场化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生动再现革命历史场景,以此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担负起历史使命,使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师生砥砺初心使命的“必修课”、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推进自我提升的“磨刀石”。本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加强“四史”教育的路径。

一、地方红色资源在高职院校“四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四史”是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的金钥匙。“四史”不是四段历史的接续,而是大时间段与小时间段的包含交错,相互关联又不尽相同。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四史”教育中,只有把“四史”融合为一个整体,把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置于新中国70多年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把70多年的新中国发展史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把百年党史置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才能形成大历史观,才能把握历史大势[4]。而实现这一融合的最佳选择之一就是开发利用地方红色资源。

(一)地方红色资源有助于开发“四史”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四史”教育入教材、入课堂,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路径。地方红色资源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职院校所处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为高职院校开发“四史”特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江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有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这些地方红色资源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讲好革命故事、改革故事、榜样故事,以鲜活的案例打动人,以丰富的形式吸引人,以坚定的立场教育人。特别是可以对红色文本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形成系列专题。经过多年努力,地方党史整理者和文化工作者一般都已将地方红色资源整合为文献资料,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发“四史”特色课程提供大量的文本支撑。作为高职院校“四史”课程中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独特素材,这些资料能够让高职学生在学习、研讨后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强烈情怀。

(二)地方红色资源有助于开展“四史”现场教学

“四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高职学生思维活跃、行动力强,现场化教学的形式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地方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其中一些地标遗迹距离高职院校较近,可以为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开展现场化教学提供广阔的场所。例如,江阴要塞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江阴要塞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潜伏敌营数年,终于在渡江战役的关键时刻成功举行起义,为人民解放军顺利突破千里长江防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江阴要塞起义司令部、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等保存着江阴要塞起义和渡江战役的大量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对高职学生实施现场化教学的极佳场地。在现场化教学中,高职学生可以对这段历史产生更深的体会,明白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目前,江阴市有中共江阴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等29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基地都是高职院校实施“四史”现场教学的合适场所,可以让高职学生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脉络形成具象化的认识。

(三)地方红色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四史”教育是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网络媒体上不时会出现一些对“四史”的不良解读或恶意歪曲、对革命先烈的造谣污蔑,这些错误言论很容易误导青年学生,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方红色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最可靠证据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能够具体、直观地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例如,江阴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昔日的一家家小作坊早已变身为当今的现代化大企业。江阴法尔胜集团开发的大桥缆索已经运用到世界众多高等级桥梁的建设中。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组织师生到附近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参观现代化工厂,真实感受现代化发展的铿锵步伐。这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抹黑中国的言论予以最有力的反驳,让历史虚无主义失去市场。高职学生则可以从地方红色资源中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故事,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乡村以及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变,从而树牢唯物史观、坚定理想信念,今后即使面对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文化冲击或错误舆论诱导,也能够明辨是非,用丰富的“四史”知识去反击错误言论。

二、高职院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将地方红色资源引入“四史”教育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地方红色资源在“四史”教育的运用中还存在着碎片化、单一化、随意化等问题,利用形式不够丰富,利用层次不够高,利用手段不够多。

(一)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系统化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四史”教育只是作为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身没有形成系统化、项目化、专题化的体系。而地方红色资源在“四史”教育中的运用也很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未能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特色教材,在实践上未能建设足够多的地方红色资源体验平台,在宣传上缺乏整体性、长期性的专题规划,对地方红色资源的介绍和运用还停留在讲解历史资料上,对于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实质还未能深入挖掘,未能将“四史”融入当下的时代发展语境中,难以实现红色资源与“四史”的深度融合。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虽然积极在“四史”教育中引入地方红色资源,但是在开发利用上还不够系统化,对挖掘和开发江阴红色资源所进行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从事教学或宣传的教职工仅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开展一些研究,系统完整的地方红色资源库还未形成,离“立德树人,红色育人”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地方红色资源的运用形式不够多样化

2020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四史”教育的力度,如何使“四史”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且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特点,成为高职院校“四史”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在对地方红色资源的运用上存在运用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通常仍以讲授红色故事、剖析红色历史、参观浏览红色场馆等教育形式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和新媒体平台,未能丰富和拓展多种教育形式,影响了“四史”教育的实际效果。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2021年开展了融入地方红色资源的“百年党史青年说”活动,通过情景诗朗诵《要塞起义迎解放》、微党课“渡江第一船”、退伍军人分享军营故事等形式开展党史教育。虽然这些鲜活生动的教育形式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但在运用动漫、微电影等手段将地方红色资源故事化、可视化并进行深度提炼方面的成果仍然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尝试。

(三)地方红色资源的现场教学流程不够规范化

在高职院校运用地方红色资源进行“四史”教育的过程中,现场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具有真实、生动、直观等优势。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和地方红色文化场馆建立起深度合作,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不够多,未能形成完整、规范、深入的现场教学流程。现场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仅是带着学生浏览一遍场馆内的实物和图片,没有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层精神内涵,没有布置具有思考性的研讨作业,现场教学的督导和质量监控体系也不够完善。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中共江阴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陈毅诗碑、钱振标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但有些现场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方案和课后反馈,未能充分体现现场教学的深层优势,也未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高职院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加强“四史”教育的有效路径

地方红色资源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四史”教育难题的突破口。高职院校有效运用地方红色资源,以“四史”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为轴,以地方红色坐标为媒介,根据“四史”教育主题,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创设具体学习情境,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生动的情景再现,用共情的力量激发师生的学史热情,能够显著促进“四史”教育提质增效。

(一)挖掘和阐释地方红色资源的深层历史内涵

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在“四史”教育中的最大效能,首先要形成完整、系统的地方红色资源研究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发挥科研队伍优势,通过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梳理,形成各个历史阶段的专题讲座内容,积极挖掘和阐释地方红色资源的深层历史内涵,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题,深入了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四史”学习中掌握“为什么20世纪的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学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为什么会走社会主义道路,后来又是如何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等问题的答案[5]。通过积极阐释这些重大问题,可以让高职学生在听史、学史、明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为依据,深入挖掘江阴在“四史”中蕴含的独特历史资源,抓好重大事件、典型人物,从教学、科研等方面发力,引导学生学习江阴人在“四史”中的历史贡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四史”教育中按照时间分段推出一批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例如,钱振标烈士出生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北边的青山能家村,1925年4月,他在丹阳由恽代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根据组织安排,赴西北军冯玉祥部开展统战工作。他还在甘肃、宁夏两地参与创建了党的组织,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为革命力量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作为江阴市暨阳名贤研究院分院的优势,2021年组织教师对大革命时期牺牲的12位担任过县委书记以上职务的江阴革命烈士开展了专题研究,其中就包括钱振标烈士。成果汇编成册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成为学校“四史”教育的鲜活素材。未来还可以以弘扬老区精神、东征精神、要塞精神、华西精神等为主线,积极挖掘和利用江阴红色资源,开发体现江阴特色的“四史”教育系列讲座,做到“每月一讲”。

(二)创新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的形式与渠道

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千篇一律,在形式和内容上极易造成受教育者的听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因此“四史”教育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宣传渠道,让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特”起来、“活”起来、“燃”起来。

高职院校的“四史”教育应该与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思政课程首先要做到内容创新,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团队编写关于地方红色资源的特色教材,形成关于地方红色资源的专题课程,以新鲜丰富、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上,可以更加突出信息的交互体验感、融入感,将 AR、VR 等技术融入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图像、音频、视频以及虚拟仿真等技术,着力打造“四史”教育情景式体验馆,使“四史”教育资源数字化、可视化。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助力课程思政大格局的形成。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动漫专业的学生利用专业技术,将手绘动画、真实史料与实景拍摄相结合,制作完成了微党课“渡江第一船”,弘扬了坚韧不拔、敢于争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高职院校还可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与环境文化相结合,建设校园红色长廊,优化地方红色文化的校内布展,在校园中营造“四史”教育的浓厚氛围,同时多方位、多层次地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学生吸引到“四史”学习中来。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影视、动漫、书画、朗诵、歌唱、舞蹈等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开展了“百年党史青年说”文艺汇演、“节日里的党史”专题学习、“忆苦思甜红军餐,师生共同学党史”体验活动、“庆建党百年,谱澄职新篇”红歌大合唱比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开设了红色诗词党课、红色电影党课等特色党课,使江阴的红色记忆越来越鲜活,使红色文化深入广大师生心中。

在“四史”教育中,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将校报、橱窗、广播电台等传统校园媒体与网络媒体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宣传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网络红色教育基地,开辟“党史学习教育”专栏,设置“党史资料”“特色党课”“动态进展”“为民办事”等分栏目;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四史”教育相关推文、短视频、红色电影等。今后,还可以进一步打造线上“四史”精品课堂,将已有的“四史”教育资源数字化、可视化,方便师生随时收看、收听相关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在“四史”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曾呼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7]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在“四史”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效能,为学生搭建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形成一套完整、规范、有深度的现场教学流程:现场教学前,教师制订明确的教案;现场教学时,教师按照科学的路线带领学生参观并进行深入的讲解,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现场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研讨作业,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市长泾镇新四军六师驻地旧址纪念馆签订了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学生可以在纪念馆中了解新四军六师在江南地区的英勇抗战史,深入体会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今后,还可与更多的地方红色场馆开展共建合作,在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钱振标烈士纪念馆、黄山炮台、华西新农村建设展览馆等设置现场教学点,开发“四史”教育打卡路线图,把“四史”教育的课堂延伸到江阴广袤的大地上。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广大学生走进社区、农村和红色教育基地,在实践中接受“四史”教育。

高职院校还应该将“四史”教育的理论学习成果及时转化为学校内涵建设中的精神引领,着力引导广大师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养分,增进智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专业建设、校园管理、教学科研、学科竞赛、技能考证等方面发扬红色资源中昂扬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先辈艰苦拼搏的光荣传统。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四史”教育是一项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学习“四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地方红色资源是一个地方实践的历史积淀、思想结晶,是地方历史对时代的回应和解答。高职院校要以史为鉴,通过对地方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对时代精神的科学把握,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服务地方发展,铸就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职工队伍,培养出一批批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高职毕业生,展现出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高职教育新气象。

猜你喜欢
江阴四史红色
魅力江阴
红色是什么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登江阴黄山要塞》
红色在哪里?
江阴特产——马蹄酥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