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关系厘清及实践探讨

2022-02-27 17:0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高职教育

王 靖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在2020年11月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2021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印发,强调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坚持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3]。短短一年多时间,劳动教育引起了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劳动伴随着人类始终,劳动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多元社会价值观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对广大青年产生了消极侵蚀作用。许多高职学生认为现在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是高考成绩不佳的无奈选择,毕业之后只能干体力活,没有什么就业前途。一些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鄙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群体,脱离现实人际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观趋向于物质性、功利性和投机性。长期处于“重智育、轻劳育”的社会环境下,学校与家庭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也逐渐出现偏颇。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是两代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与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生活习惯是琐碎小事,家务劳动会耽误学习,只求孩子心无旁骛读书,错误地认为只有考上重点大学,子女才会有出息。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严重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违背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许多高职学生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上述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高职院校应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厘清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实践逻辑,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一、厘清劳动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关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但是,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各自担负什么职责?三者在劳动教育中如何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此培养新时代崇尚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系统性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厘清的问题。

(一)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杜绝“巨婴”现象。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自己的子女相处的时间最多。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机会最多、条件最便捷的教育场所,家长有责任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长期以来,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轻视体力劳动。在以学习成绩及排名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机制引导下,家长普遍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激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主要是从小养成的。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其成年后的劳动价值观及工作能力至关重要。

家庭劳动教育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要摒弃错误的育人观念,培养身心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全面发展的下一代。二是要形成崇尚劳动的家风。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从小感知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正确理解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劳动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三是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科学培养他们良好劳动习惯。如围绕孩子日常生活和个人卫生,鼓励他们自觉参与、亲自动手归置物品、洗衣做饭,培育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四是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锻炼体魄,磨炼意志,认识社会,涵养劳动情怀,感受劳动实践的价值。

(二)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矫正“重智轻劳”的育人观,充分发挥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长期以来,学校劳动教育比较薄弱,人才培养中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育、轻劳育;重排名、轻身心”等问题,不仅妨碍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和创新思维培养,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0%,而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也一直控制在15%以下[4]。可见,目前我国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6%~30%,而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4%。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现实数据后面,折射出长期以来对广大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医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摒弃功利主义的错误育人观念,真正贯彻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是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科学论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注重创新育人机制与劳动教育实效相统一,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劳动相统一。三是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构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学校劳动教育分层分类培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设计了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阶段性发展过程,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5]。但是,劳动教育的分层分类培育如何系统设计?教育主管及学校哪个部门应牵头组织实施?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培养方案、场地、师资等如何设置?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结果如何进行考评?上述关键问题必须在实践探索中予以解决。

(三)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保障作用

全社会要弘扬劳动精神,合力构建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全方位的支持作用。当今社会除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外,中国封建传统的劳动观念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远的消极影响。例如,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论语》中的“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所传达出的“重智轻劳”的错误观念,不仅使受教育者鄙视体力劳动,轻视劳动群体,而且割裂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阻断了知识与实践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成长规律。

全社会要合力构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全社会要营造关心、认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充分运用讲座、宣传栏以及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旗帜鲜明地抵制一切贪图享乐、不劳而获、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尊敬劳动模范、珍惜劳动成果、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把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二是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分层分类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及评价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与配套细则,以指导、督促家庭、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科学实施。各级地方政府要协调、整合、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引导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为广大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三是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学条件保障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受到编制及人员比例的制约,故建议以学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为辅,以行业、企业的劳模、技能大师、专业能手等为主,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逐渐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四是强化政府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我国新修订的《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我国新修订的《教育法》,把学生劳动教育放在与其他“四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政府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监测、督导、考核体系,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从而形成上下合力、全员全社会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运行机制。

实施劳动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背景与特征,由学校、家长、社会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既要科学设计,又要系统推进;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创新育人方式;既要明晰职责、厘清关系,又要相互配合、合力育人,让“五育并举”真正落地生根。

二、确立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逻辑基点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形成学生劳动习惯的基石。培养大学生形成劳动认知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而培养大学生实现劳动自觉则是劳动教育的落脚点。通过对大学生劳动认知、认同的培养,可以积极引导、教育他们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定位和根本看法[7]。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教育方针,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更加强调通过劳动实践,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内涵。

(二)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回答了“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首先,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连接书本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媒介,一心死读书而不参加实践活动,终将无法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更谈不上拥有持久的创新与发展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具体专业岗位实践对接紧密,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如何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实习平台等在实践中悟真知、实现知行合一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行动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最后,通过劳动教育,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或技能大师、优秀校友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把劳动当作实现人生目标的乐趣,融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之中,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三维度三结合”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5]但上述内容只是原则上的刚性要求,针对如何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如何科学构建学校劳动教育“三教”标准、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如何考评等具体问题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具体的方案及机制。为此,构建“三维度三结合”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机制,旨在提高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性。

(一)维度一: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相结合

高职学生良好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认同,而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成长。因此,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劳动意识,矫正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学校和家长要共同配合、双重助力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帮助分担家务劳动,同时做好自己及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拒绝成为生活中的“巨婴”。另一方面,学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根据《纲要》要求,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开设劳动通识教育选修课,如开设劳动教育与家政、手工制作、美食与烹饪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且可促进大学生自立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在劳动中学会自立,在劳动中享受成就。

(二)维度二:劳动教育与学生专业实践劳动相结合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贯穿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将高职学生专业实践劳动融入劳动教育之中。例如,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依托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职业技能+劳动教育”双向提升机制。在建立并完善校内劳动实践课堂、实训场地的基础上,打造政、校、行、企四方劳动教育开放共享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在顶岗实习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让学生在技能提升中感受劳动的快乐。通过专业劳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自立自强的劳动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与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维度三:劳动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高级阶段应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感受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出现分散化、碎片化现象,缺乏系统性设计与推进。因此,学校要系统性梳理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藏的劳动教育要素。一方面,由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与二级院系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赛事、宿舍和教室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校园等劳动服务;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教育扶贫活动等, 学校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考评办法》,激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奔赴企业、乡村、城镇一线,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研究、科技支农帮扶、普法教育答疑、理论普及宣讲、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社会公益劳动,让学生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厚植爱国爱民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劳动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体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猜你喜欢
劳动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