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2022-03-04 04:00万壤阳文安宋家凌张藏刘克川
当代体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体育

万壤阳 文安 宋家凌 张藏 刘克川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现状,对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理念的深入研究,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机制,从现状与困境方面入手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的短板与不足,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策和规划方面的借鉴,有助于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且恰当的融入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全程之中,打通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之间的障碍与壁垒,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1 前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赋予了体育课程创新性的育人功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相隔绝的孤岛效应,且未能找到较好的方法实现“课程思政”。学校制度不健全、元素缺乏提炼、师资缺乏培训、评价欠缺机制是目前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凸显的系列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重点,因此,如何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提出体育教师课前、课上、课后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议,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课程思政建设总的目标就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育部坚持“四个相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第一,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第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第四,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足之处也体现出来。首先,教学目标模糊,思政教职人员盲目开展一些空泛的理论说教,机械的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工作,难以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及行为指导的作用。其次,教学方法片面,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之注重单方面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影响,忽略了“课程思政”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我国基于思政领域下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创新性研究还相对缺乏,已有的研究的路径主要涉猎于政策、制度、教学和监督层面,目前相关研究,在体育课程思政创新理论方面尚未能达成共识,缺乏对路径创新的探索。极少从教材教法的更新、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结合、学生个人主观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随着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难遂,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将持续推进,在思政视域下,实现体育学科育人路径的创新性发展是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现状,对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对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底蕴更加丰富,实践的范式和形态更加完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结构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符合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素挖掘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剖析,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高校体育课程同其他课程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兴则中国兴。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体育意义、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充分认识高校体育课程对深化教育改革、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以传统体育文化为重点,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中国体育史为线索,传播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以体育竞赛为抓手,树立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以体育先进典范为标杆,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价值准则。根据体育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每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7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

4 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4.1 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可从以下4个方面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以传统体育为重点,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土壤;中国体育史为线索,传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以体育竞赛规则为抓手,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以体育先进典范为标杆,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要素内涵方面,要明确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明确学生通过传统体育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美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循礼有序的社会意识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其次,解析“法育”促“德育”;在这一点上,体育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更具备达成规则教育“知行合一”的效果。最后,理清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教师选树体育人物典型配合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以更积极阳光的心态学习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

4.2 突破体育课程育人困境,促进思政体育协同育人

高校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问题与症结方面,首先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的、任务和方式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树魂的核心问题,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意识、传承优秀传统等重点优化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此外,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导向和要求,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其次,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设,强化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实施,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教育功能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最后,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根据教育评价,构建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综合评价模式。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新局面构建来自课程、教师、教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首先,深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素,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体育教学的情景,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教学中丰富思政元素——核心价值观元素、健全人格元素、良好道德元素。其次,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学习评价。再者,采用合理、科学、多样的方式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在综合考虑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天气、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采用专题式、嵌入式、引导式、身教式教学方法教学。最后,创设营造良好的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环境。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离不开特定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为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营造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环境:一是创设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物质环境,二是创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制度环境,三是创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4.3 构建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重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落实好体育课程思政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离不开体育与思政教材的与时俱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对于“体教融合”的升华。要加强“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将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教材体系开发、体育课程评价实施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起来,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以立足于“学校体育教学需求、问题导向”为原则,改变过去课程改革是“专家学者的研讨会”,走近学校实践情境,深入研究“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这四大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沉入事实,提取符合现实状况的答案,著书立论传播方法,积极应答体育课程改革。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好传统体育文化与思政的传承与创新,要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思政的部分,在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传播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立场、目标、追求等全面的展现出来。体育教师要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里。体育课程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及主要阵地,学生通过传统体育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美的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自觉自愿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体育运动中。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循礼有序的社会意识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最后,优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为主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当换位思考之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秩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建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排球中的“女排精神”,篮球和足球中的团队战术意识等。教师在主导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开展教学,利用现阶段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特点借发力,将信息技术的最大变量变为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最大增量,在课堂营造正能量的环节,以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和世界格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路径创新,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新局面构建来自于课程、教师、教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首先,高校落实好体育课程思政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离不开体育与思政教材的与时俱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对于“体教融合”的升华。要加强“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将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教材体系开发、体育课程评价实施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起来,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以立足于“学校体育教学需求、问题导向”为原则,改变过去课程改革是“專家学者的研讨会”,走近学校实践情境,深入研究“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这四大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沉入事实,提取符合现实状况的答案,著书立论传播方法,积极应答体育课程改革。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好传统体育文化与思政的传承与创新,要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思政的部分,在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传播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立场、目标、追求等全面的展现出来。体育教师要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价值观融入到知识传授的过程里。体育课程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及主要阵地,学生通过传统体育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美的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自觉自愿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体育运动中。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循礼有序的社会意识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最后,优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为主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当换位思考之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秩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建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排球中的“女排精神”,篮球和足球中的团队战术意识等。教师在主导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开展教学,利用现阶段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特点借发力,将信息技术的最大变量变为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最大增量,在课堂营造正能量的环节,以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和世界格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陕西省厅局课题:“一路带一路”陕西省体育精品赛事价值分析及对地区经济发展作用研究,编号:2021403。

西安工业大学校级课题: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改进策略研究,编号:XAGDY210216。

(作者单位:1.西安工业大学基础学院体育系;2.沐川中学)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