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对策

2022-03-04 14:22徐承峰
当代体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核心运动

徐承峰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重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可以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和行为导向得到良性发展。然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是教学项目与教学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由表及里对技能的掌握,对规则的遵守,对习惯的培养,对内涵理解的积累与沉淀的过程。

对于正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加强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意识,这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格,使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体育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1 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主要指社会个体在社会活动及特定工作中具备的修养和素质,具体包括体格、才能、知识以及品德等内容,是在先天遗传前提下通过锻炼和学习形成的“结果”。而核心素养指社会个体在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建设中所拥有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素养,是通过有设计、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培养过程而形成的思想、态度、情感、技能以及知识等能力。但由于核心素养受不同价值理念、教育传统及文化内涵影响,往往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如日本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基础能力等;欧盟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数学素养、外语交流、母语交流、能力学习、信息化素质、文化表达以及创新意识等;而中国则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生活以及学习革命等类型。

在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与研究层面上,中国将学科教学中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思想、情感、态度及技能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延伸了特定学科的教学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有效以及更立体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转变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格局,让教师在关注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态度、情感及相关能力的提升,使教育过程更加多元化,切实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和持续推进。譬如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支持下,教师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思想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在内容上,我国相关学者及专家将其划分为体育品德与情感、运动习惯与能力以及健康行为与知识等一级指标,并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将其细化为热爱体育运动的体育情感,善合作、守规矩以及能坚持的体育品格,安全知识以及科学健身等健康知识。通过持续培养并提升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可以更顺利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提升体育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路

2.1 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技能培养

运动技能是体育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圈层,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它指的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会接触到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包括队列、田径、球类等。学生要清楚地掌握:运动项目的运动原理、运动的常规方法、运动的技能技巧、竞技运动时的比赛规则等。以田径项目中的跑步运动为例,由于这是一项非常普遍的运动,有的学生可能下意识地觉得跑步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实则不然,不论是起跑的动作,还是呼吸的调整,不论是四肢的配合,还是跑步时的速度与节奏调整等,都有很多讲究,正是这些讲究成为了不同学生、不同跑步速度和耐力的影响因素。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中,运动项目就是这条路径的起点与根本轨迹,必须始终紧紧地以教学大纲和运动项目为根本。

2.2 以科学运动为原则的习惯培养

核心素养强调与突出学生可持续性和终身化的学习发展能力,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路中,教师需要以科学运动为原则来培养学生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以运动中最容易被学生所忽略的两个环节——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为例,前者是打开运动细胞,舒活肢体筋骨,让学生从静止状态向运动状态调整的环节。后者是闭合运动细胞,收拢运动情绪,安抚运动部位,让学生从运动状态向静止状态调整的环节。这两个环节对于提高运动的顺畅性,調动运动情绪以及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学校体育课还是日常的生活锻炼,这两个环节都应当成为运动过程的开始与结束环节。通过将科学的运动原则逐一地讲解告知学生,并提醒督促学生尊重科学规律来运动,以树立学生科学运动、健康运动的概念并融入到生活作息中,真正地将体育锻炼视为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的一个环节。

2.3 以体育精神为内涵的美德培养

在体育核心素养的整个培养思路中,教师还应对以体育精神为润滑剂和灵魂底色,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与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培养美好的品德与性情。比如体育精神中的友谊、合作、互相帮助等,不仅是体育运动中运动员之间相处的原则,而且也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去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等相处。比如体育精神中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它不仅指的是勇于向身体极限发起挑战,而且也是适用于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时所应呈现的心态与状态。可以发现,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学生的德育美德素养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这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内核部分。

3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3.1 情境渗透,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对于正处在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教师适当创设一些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如足球联赛、乒乓球比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运动基础,将一些较难理解和难以掌握的体育动作展示给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例如,在“跳远”中,学生掌握不好起跳、助跑等环节,并存在助跑步点不准确、腾空时不平衡、落地时小腿不能前伸等问题。为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运动技巧,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投影功能,将跳远活动以分解式、慢动作的方式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的动作要点,这对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2 开展游戏活动,丰富学生运动形式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娱乐项目,将游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游戏化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优化学生的训练内容,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发展。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游戏引入其中,打破传统呆板的训练模式,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保证学生的训练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性,开展主题式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背景或氛围的感染下巩固运动基础,塑造良好品质。例如,在“田径”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掌握走、跑、跳、翻、爬等基础动作,为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笔者组织以“穿越封锁线”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军事封锁为游戏背景,让学生通过翻越障碍区、极速折返跑、走斜坡等环节,将“物资”运送到“战地前线”,从而赢得胜利。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重视理论学习,培养体育文化基础

从狭义层面分析,小学体育多是简单的自由活动,如游戏、田径、篮球、足球等。从广义角度分析,体育课主要由理论课与实践课构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运动方法、技能的传授,还应指导学生真正理解体育与运动的价值,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等,这些内容均是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重点。对小学生而言,通过系统、全面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才能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调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俗话说:“要促使其自觉,非动主观不可。”对此,为了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育理论教学必不可少。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理论知识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课内教学延伸到室外,或者借助多媒体、体育器材开展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篮球基本知识讲解中,教师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室内开展,以篮球为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提问环节,如“一场篮球比赛每支队伍需要多少名队员?”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却是熟悉却未注意的问题,由此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接下来,教师简单讲解篮球规则,并播放比赛中犯规的片段,引导学生了解篮球规则中难以理解的术语。同时,巧妙地导入学生感兴趣的篮球球星话题,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疑惑之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讨论,这样的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愉悦,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

第二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到体育馆或户外篮球场,一边讲解篮球规则,一边亲自示范。接下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验证自己所学知识,牢固掌握体育知识。

3.4 扩展教学内容,培养健康意识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点之外,教师还应当对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做出扩展,根据学生生活、运动的健康需求,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例如,在饮食方面,应当以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为主,增加人体的碳水化合物,随时保持充沛的学习体能,而且要多吃蔬菜、水果,不能挑食。运动后补水更要讲究科学性,不能直接大量的饮用白开水,这会很大程度的造成血液稀释,导致钠、钾、钙、镁丢失,使人体电解质紊乱。而糖分过高的饮料摄入,又会对人体的血糖造成很大波动,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并且可能会影响到运动成效。碳酸饮料会造成胃部膨胀,显然这也不利于饮用。正确的补水方式应当是少量多次,并且要在整个运动的过程当中做到均衡补充,通常来说,每间隔15分钟到20分钟左右,就应当合理补充水分,防止出现过量的水分流失,并且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这样才更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最后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早睡、早起,合理分配学习与运动时间,劳逸结合。

3.5 加强情感引导,培养体育品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与自身需求相符而形成的态度的体验。体育课堂教学除了需为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技巧外,还需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渗透,帮助学生纠正懒散性格,促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如体育活动本多是纪律性强,规则多的运动类项目,活动开展前教师需对运动项目期间应遵循的规则与要求进行反复強调,让学生根据要求调整自身行为,使其行为懒散作风得到纠正,能够自觉遵守运动规则。体育运动项目大多对学生的责任感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直接关系到集体成绩,应保证自己的言行、行动与集体一致,才能得到集体成员的认可。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奥运会中运动员奋力前进的短跑视频,以及运动员获胜后得奖升起五星红旗时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自豪骄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除了可强身健体外,还可为自己、为国家争得荣誉,从而更加热爱体育项目。

3.6 树立“全面发展人”的教学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注重人的发展和成长,关注人的感受和体验,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过程的教育机制,使人获得特定的情感、品质和意识。因此,树立“全面发展人”的教学理念,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并且有较为鲜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善合作、守规矩以及能坚持的体育品质。在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必须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科学地开展体育运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坚持体育锻炼能满足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需求,形成“能坚持”的体育品格。在信息技术发展层面上,体育教师应树立信息化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及体育思想,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若干教学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在时间的洗涤中,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由外向内地积累与沉淀。教师应从主体入手,坚持多元发展、主体渗透的组织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逐渐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单位: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核心运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呆呆和朵朵(1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