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阅读文本促进口语表达的设问策略实践研究

2022-03-07 06:12陈彦竹文轩
英语学习 2022年2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口语表达

陈彦竹 文轩

摘    要:根据“学伴用随”原则,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读的输入活动促进说的口头输出活动是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然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时未能科学设问,导致学生难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有效运用于口语表达中。本文基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三方互动关系提出“双塔”设问模型,讨论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与设问策略,探寻教师如何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认知文本,进而辅助学生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进阶提升。

关键词:阅读文本;口语表达;设问策略

引言

英语学习中,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而口语表达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读与说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语言技能。英语教学应落实“学伴用随”原则,让学生在理解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语言产出紧接输入之后,是对输入的应用。由此,英语教学做到学用结合,效果就会立竿见影(王初明,2015)。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文本,设计问题请学生回答,在促进阅读理解的同时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从而实现以读促说。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虽尝试不同设问,鼓励学生口语表达,但学生不愿说、说不清、说不深入的问题仍较突出。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文本解读缺乏深度,问题设计缺乏层次,难以帮学生将阅读输入有效转化为口语输出。本文基于文本解读、教师设问、学生表达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提出以读促说的“双塔”设问模型,探寻依托文本促进口语表达的设问原则与策略,提升读说转换的效率。

以读促说的“双塔”设问模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簡称《课标》)提出语言技能是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中重要一环,包括理解性技能的读和表达性技能的说。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部,2020)。以读促说是教师在实践中需密切关注与训练的。为了实现以读促说,首先要注重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王蔷,2015)。然后要关注设问。阅读课堂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推进深化。设问是以读促说的桥梁,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全面剖析文本,为学生的口语表达作好知识和语言的铺垫,并持续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要关注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语言技能提升的表现形式,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化语言后表达自我观点的高质量语言输出。在教学中,将这三者的关系有序对应起来能极大提升以读促说的实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认知水平发展与培养遵循从低到高的规律。布卢姆提出认知目标分类六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课标》中提倡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更是把认知目标分类与英语教学的具体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活动要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让学生对知识从浅层理解到深层领悟,最终发展评价创造的高阶能力。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读促说的“双塔”设问模型(见图1),该模型将文本认知层级和教师设问类型关联起来,旨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设问类型与文本认知层级有效对应时,问题便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高效内化文本内容,从而推动说的逐级开展。

该模型分三阶段。设计问题的初段由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构成,对应识记、理解、应用三个浅层认知层级,引导学生练习并夯实概括与转述的初级口语表达能力;设计问题的中段在分析与综合两个认知层级上进行,为学生提升澄清与论证的中级口语表达能力创造契机;教师在问题序列高段提出评价型问题,促使学生提升评价与创造的高级口语表达能力。

以读促说的设问原则

以读促说的“双塔”设问模型指导教师依据文本认知层级逐层设问,推动学生的口语能力进阶提升。笔者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一册Literature Spot板块的A Christmas Carol一文的提问设计为例,阐释在不同层级设问的原则,说明如何确定设问的线索、梯度及角度。

1.把握文本主题,确定教学目标,找到设问线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主题语境应贯穿于培养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应融合发展(李宝荣等,2019)。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文本的主题。小说A Christmas Carol创作于1843年,是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名篇,讲述一个富有而冷漠的吝啬鬼的故事。教材文本为简写版,其主题与第三单元Celebrations密切相关,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不同民族文化习俗与传统节日”的子主题。文本透过吝啬鬼受到感化发生改变的故事,说明了爱与分享的圣诞精神对人性的积极影响。

基于文本主题,笔者确定了“理解圣诞精神、评析节日意义”的总教学目标,确定了“圣诞精神改变了什么—什么是圣诞精神—为何需要圣诞精神”的设问线索,通过层层设问引导(1)学生转述故事梗概;(2)梳理主人公性格变化;(3)探究圣诞精神内涵;(4)以时间维度评析圣诞节的历史意义;(5)从空间维度对比中国节日并评价圣诞精神对自身的影响。学生的读后口头产出内容以话题为核心,成串成体系,逐层深入。

2.研读文本内容,构建设问梯度,夯实语言输入

循着设问线索逐层设问时,教师须基于学情,明确文本对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转换输出时构成的挑战,有效搭设支架,构建设问梯度,从而引导学生在读说的教学活动中夯实语言表达输入,充分内化文本,汲取口头输出的语料养分,进而说得出,表达得准。

在A Christmas Carol的提问设计(见表)中,Q1引导学生用短句说出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活动,Q2、Q3要求学生运用回答Q1时内化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比和串连的方式有条理、完整地复述主人公庆祝圣诞节方式的变化。学生在回答Q2、Q3时获取及内化的语言材料能辅助他们在回答Q4时说明主人公的性格变化。Q4的作答指导着Q5中主人公独白的设计。Q2中有关庆祝方式的变化及Q4中分析性格变化的语言材料直接辅助于Q6、Q7中学生对圣诞精神内涵的阐释。有了Q1至Q7的层层设问,学生便能将有关节日庆祝方式、内涵与意义的相关表达灵活运用于Q8、Q9的评价性口头输出活动中,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

3.依据文本体裁,设计设问角度,搭建逻辑框架

明确了设问线索和设问梯度后,教师还需明确设问角度。设问角度涉及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个侧面梳理文本、深化理解。合理的设问角度须符合文本的体裁特征,恰当的设问角度能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逻辑框架。

A Christmas Carol是一篇记叙文,教师可将冲突的解决、人物的转变或推动情节的要素作为设问的切入点。笔者在设计提问时,将设问角度定位于“变化”,从主人公的行为变化、性格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切入设问,引导学生提炼、阐释和评价“变化”对圣诞节的深远意义与深刻作用。而对比前后变化的设问角度则为学生在Q8和Q9中评析圣诞节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提供了逻辑框架。

类似地,议论文阅读的提问设计可依据论证过程,以论证方法或论证有效性作为设问角度;说明文的提问设计可以以What—Why—How的逻辑线条作为设问角度。学生在读后的口头产出活动中,可将基于文本体裁特征的逻辑框架迁移到创造评价型口头表达活动中。

以读促说的设问策略

教师还需在课堂实操中灵活运用具体的设问策略,优化问题表述及呈现方式,推动文本认知,激发学生想说、辅助学生能说、引导学生说透,从而实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概括转述—澄清论证—评价创造的进阶式提升。

1.聚焦关键线索,引导细节梳理,辅助学生概括转述

在问题设计的初段,教师往往会设计较多知识型问题,理解应用型问题较少,忽视引导学生逻辑化梳理细节,因而阻碍了学生概括转述能力的提升。此时,教师应在设问中聚焦关键线索,为学生口头表达提供思路与抓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完整地进行概括转述。

例如,小说Frankenstein讲述了醉心于创造新生命的弗兰肯斯坦博士用尸块创造了一个怪物,结果怪物渐渐失控并开始杀人的故事。教师最初对monster的变化进行简单设问,希望引导学生串连monster转变前后的细节信息,口头概述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教学片段1]

T: How did the monster turn from a good and gentle creature into a devil?

S: I think the monster changed from an innocent and curious creature when he became an evil monster that did not trust any people. He received many ill treatments from other people.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对monster前后的性格转变进行了简要说明,但不能完整概述转变的具体过程及契机。虽笼统说出了他人态度对monster的影响,但缺乏更多细节。

因此,在另一班教学中,教师改进提问策略,设问时还以时间为线索提供口语表达的支架,引导学生全面详细地进行概括与转述。

[教学片段2]

T: How did the monster turn from a good and gentle creature into a devil? Summarise how the monster was treated when he first awoke, after he fled away and when he saved a child.

S: The monster was good and gentle when he was made, but then cruelty taught him to be cruel. When he first awoke and knew nothing about the world, he turned to his maker for help, but Frankenstein fled from him in disgust. Later, wherever he went, he was beaten and chased and abused by people, and no one ever showed any kindness to him even when he tried to do some good deeds. Once he saved a child from drowning in a river, but the child’s father shot him to the ground. His attempts to seek for kindness and love all failed. Cruelty tortured and eventually twisted him. Then, he cursed all humanity and took revenge on everyone he met.

[教學效果评价]

学生基于画线的几个时间段,用更丰富的细节概括了弗兰肯斯坦、普通人和所救孩子父亲如何对待monster,并有条理地转述了monster转变的全过程。此外,学生还在梳理细节的基础上概括出cruelty taught him to be cruel的转变原因。

2.适时有效追问,启发深入思考,推动学生澄清论证

基于“双塔”设问模型,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段要引导学生提升文本认知层级,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由概括转述向更高阶的能力推进。教学实操中,找准追问点、合理设计追问是培养学生澄清与论证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方面,教师可针对文本重要内容追问原因及依据。这样能指引学生的阅读理解向纵深发展,并能推动学生准确地澄清和有依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可依据学情,预判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针对文本难点追问意义。例如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Unit 5单元Lesson3 Race to the Pole一文讲述了两支南极科考队的故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文中引用多段科考队员的日记,为学生深入了解科考队员的处境和心境提供了绝佳素材,但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在梳理科考队向南极进发的经历后,可设计追问,引导学生对科考队员的困境和心情进行阐述。

[教学片段3]

T: What happened to Scott’s team in the race?

S: …

T: From the following diary excerpts, what can you infer about what happened to Scott’s team and how they felt about the situation?

(1) Line 21. “… goodbye to most of our dreams”

(2) Line 26. “Putting on our shoes in the morning is getting slower and slower.”

(3) Line 33. “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 some time…”

(4) Line 42. “… but what a price to pay.”

S1: The first excerpt indicates that after knowing about their failure in the race, Scott’s team were extremely disappointed and discouraged, which adds to the difficulty in their battle against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cond excerpt shows that the members were not only mentally vulnerable, but gradually lost their physical strength.

S2: From the third excerpt, we can know that Oates knew he was going to die soon, but he didn’t want to further burden the other team members with his death. And the other people on the team knew quite clear about Oates’ possible death, but they chose to respect Oates’s action, which is a demonstration of decency and courage derived from their shared attitude towards death.

S3: The forth excerpt implies that Scott knew he was dying. In his eye, the journey was both a glory and a huge pity.

[教学效果评价]

S1通过澄清隐含意义,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阐述了科考队员的处境。S2在教师追问下,与科考队员高度共情,对队员的行为动因进行合理澄清。S3不仅说明了Scott知道死亡将近这一事实,还澄清了Scott对这次“死亡之旅”的态度和看法。教师的追问设计有效推动了学生在文本认知和口语表达两个维度向更高层级进阶。

3.减弱设问控制,释放回答空间,鼓励学生评价创造

基于“双塔”设问模型,问题设计末段主体为评价型问题,引导学生审辩文本并提升评价与创造的高阶口语表达能力。此时教师须合理把握设问的控制性。控制性过低,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教师无法有效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控制性过高,学生对提问不感兴趣,丧失创造性表达的意愿。教师应适当减弱设问控制,增强问题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口语输出。

教师可就文章标题或主题句设问,让学生评价与创造。例如,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三册Unit 7 Lesson 1 Masterpieces,文本对The Starry Night、The Scream和The Empire of Light三幅画作进行介绍和赏析。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画作内容、灵感来源及他人评价的相关信息后,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赏析画作,最后教师就标题设问,鼓励学生对优秀画作的要素与特点发表看法。

[教学片段4]

T: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a masterpiece? Take one painting (either one of the three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or another painting that impresses you)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your opinion.

S: I think a masterpiece should have both artistic and commercial value. As for the artistic value, the painter should be skillful enough to adopt various skills and techniques in order to convey meaning and express emotions that viewers can resonate with. For example, Munch uses simple lines and sharp contrast of colour to show the figure’s anxiety, horror and agony which can be shared by the viewers. Besides, a painting with high commercial value can reach a larger number of viewers and thus inspire more people. The image of the screaming fig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conic images of world art and is printed on a lot of products like t-shirts. The image is widely used by a lot of people to express feelings, attitudes and thoughts.

[教學效果评价]

学生活用文本信息(画线部分),用准确的语言对画作的艺术技法进行了评价。此外,学生还结合自身经验,对画作商业价值的体现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创造性评价。想法独到,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教师还可对文本留白处设问,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升华文本主题。例如,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一册Unit 4选用欧·亨利的小说After Twenty Years作为学习材料。该小说讲述了巡警Jimmy应约与其20年前的挚友Bob相见时发现Bob恰被警方通缉,便请另一名便衣警察代为逮捕Bob,文章以Jimmy留给Bob一张手写字条结尾,对Bob的反应及后续发展进行留白,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设问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文本留白巧设问题链(见图2),鼓励学生进行评价与创造,在深化对情感与正义主题理解的同时促进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结语

基于“双塔”设问模型的阅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有效发问能促进学生愿意说、多说、说得深、说得精妙。教师要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有效设问搭设阅读输入与口语输出之间的桥梁。唯有教师在意文本,学生才能从文本中高效汲取营养。唯有桥梁高度合适、坡度恰当,学生才能逐步将文本营养转换为高效表达。有效的课堂提问没有唯一的定式,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在“双塔”模型的基础上活用设问原则与策略,通过设计体现文本特点、符合学情的优质问题推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宝荣, 闻超, 庞淼, 等. 2019. 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路和策略[J]. 英语学习, (2): 32—45

刘彩姿. 2019. 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提问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3): 33—37

王初明. 2015. 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 753—762

王蔷. 2015.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 英语教师, (16): 6—7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口语表达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研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前热身五分钟精彩语文大不同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文本的选编和读后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