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2-03-13 12:22朱可辛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苏联现代化

朱可辛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11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和优越性。我们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条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握其根本特质及世界历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探索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个国家和民族最终都将走向现代化,即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不过这个进程不是同步的,走法也不完全一样。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这一过程不仅充斥着战争、殖民和掠夺,最终也因其达到了“增长的极限”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危机。落后国家不能简单重复而且也无法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为相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如何实现现代化则是一个需要艰辛探索的长期过程。也因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核心内容,始终就是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现代化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即开始启动。列宁就曾指出,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农民国家是谈不上社会主义的。后来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确立了苏联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从基本理念来看,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可以说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一种颠覆。西方现代化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的普遍奴役下,这种现代化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也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等一系列现代性问题。与此相反,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则试图以一种彻底的方式进行最公正合理的物质积累与分配,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苏联模式的三大铁律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实现:在国家这个“控制中心”的科学计划下,全社会有组织、有纪律地运行,效率得以达到最大化,进而物质极大丰富,可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实践中,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发展生产力还是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数据表明,1913年沙皇俄国的工业总产值只及美国的6.9%,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绝大多数东欧国家也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的工业-农业国①轩传树:《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理论的自觉——苏东剧变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同时,苏联彻底践行了列宁“对工人最好的保险模式应是国家保险”的思想,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向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会保障。

然而,苏联模式因其本身的不完善,加之后来逐步走向僵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和现代化都遭遇挫折。受制于“相对落后国家”这个先决条件,苏联既缺少发展的“启动基金”,也缺少达成目标的手段。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有限提高、高覆盖但却低质量的社会保障等等,这些实际只是表面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苏联模式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发生了目标错位,对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上出现了结构性失误:经济增长成为最优先的目标,“人的幸福与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让位于“经济合理性”;完美的经济计划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计划经济最后变成“行政命令经济”。最终,从目标导向上看,苏联模式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本是同质的,就是增长、工业,且都是不可持续的。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剥削了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及地区,而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压榨自己的人民。且这种模式也很快到达了其增长的极限:在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进入了停滞状态,直至以剧变终结。

同其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被迫融入世界历史、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带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掌握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起初,中国选择走“俄国人的路”。及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不过,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情况也逐渐显现,造成一系列问题,十年“文革”甚至阻滞了中国现代化的脚步。

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并没有因挫折而停止。实际上,苏联模式在其形成并被固化的过程中,自身的变革亦同时存在。作为探索的开端,在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已经为变革的方向和路径定下了基调。人们曾认为把商品经济、市场因素引入社会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对现实中另一条道路——西方道路的借鉴。后来经过反思,尤其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不仅指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他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适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吹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号角。中国共产党开始“走自己的路”。这条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6页。,而是在扬弃这些老路基础上创新发展出的一条新路。在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仅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也重新界定了现代化。正如邓小平在1983年就指出的:“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进展,不仅使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⑤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更在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一种现代化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正在开启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既回应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也破解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诸多难题。它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实践主题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西方模式还是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都是把对物质的追求放在首位,而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所说,“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②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因而其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无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贯彻着人民至上的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人类社会均衡、协调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它不仅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当作根本要求,同时也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合理规范和引导资本,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共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有着坚实制度支撑和保障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来就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形成的,其表现形态和推进过程也必然受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影响和塑造。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的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强有力保障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轨道上。而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改革创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开放性的、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中国既不对外扩张,也不暴力掠夺,而是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秉持历史自觉,通过主动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页。。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论在理论指导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也即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保持了旺盛活力。

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它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回答,成功回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从而将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21世纪。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形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及传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延续,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探索,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它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思维定势,也终结了针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论”,极大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页。。

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西方为中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而是通过独立自主探索找到的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仅跳出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固有窠臼,破解了所谓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矛盾,而且已经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它既展示了通向现代化的多样性路径,也为现代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将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不仅重塑和引领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也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有力地打破了狭隘的“文明冲突论”,正在创造一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与冲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它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明秩序。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图景,更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图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苏联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