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3-14 18:27董建平李月霞
学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董建平 李月霞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再适用,高中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在影响教育效果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且阻碍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正视现阶段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保障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7-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7.065

语文作为一门必学科目,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立足于宏观角度来分析时代变化趋势,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对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观念,不断增强其综合学习能力,进一步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双提升。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氛围营造,忽略培养语文素养

现阶段,很多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会采取讨论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调动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情予以针对性指导,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虽然,从形式而言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但是不排除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度,甚至会引入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从而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感知不深的问题[1]。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教师并未深入研究并理解新课标,存在片面认知。教师认为有趣的内容只是短暂引起学生关注,不足以支撑起整节课。若是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忽视授课这一核心环节,师生互动将徒有其表,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有碍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形式化问题严重。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却未得到相应重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开始将其当作是一项必修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方法、内容等方面,仅仅是围绕教材中的知识展开讲解,忽视引导学生汲取、掌握课外知识以及对应的阅读资源,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有效性。其次,学生严重依赖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阅读课上主要由教师提供阅读材料,至于阅读的内容以及练习题的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此外,教师一味采取单纯讲授、系统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呆板的阅读内容以及技巧,忽视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严重依赖教师,不能进行自主、独立学习。

(三)写作教学存在问题

新课标有明确表示: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然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写作却成为让教师教的头疼、学生学的痛苦的“老大难”。一方面,就写作教学本身而言,在实践教学中并不具备理论化、系统化的统一教材,教师面临着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展开讲解、教学资源匮乏等难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缺少良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都畏惧写作,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写,对写作提不起兴趣。

(四)滥用信息技术教学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愈发凸显出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重要作用,很多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尝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分析与探究。虽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2]。但是,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只能做到简单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发挥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而一些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时盲目追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严重依赖信息技术教学,甚至每节课都要用到多媒体、微课等,导致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吸收。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系

一方面,对新课标展开深入研究,让笔者认识到,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主体要求、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来促进其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培养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时,切忌盲目追求课堂活力,而要依据新课标要求,采取不同手段给学生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投入到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使其通过实践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3]。教师要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二者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个人素养的提升,保障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改进阅读教学模式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形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实现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4]。同时,在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还要注重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缤纷的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每学期教师都可以结合课文教学引入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学生的思考习惯。并在课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以及《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专题文章,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生的阅读经验较为丰富,看过较多的书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然而有些阅读习惯并不好,还需加以改进。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有非常多的学生在阅读时只是“走马观花”,导致并未体会文章内涵。对高中生来说,阅读的要求提高了,不只是要读完,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要用心阅读,细细体会。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耐心、细心地阅读,对一篇文章進行反复阅读,逐字逐句进行研究。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速读、精读、选读等方法。

(三)改进写作教学模式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命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课堂的主人公,而是引导者。在写作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传统文化、生活体验等内容,充分发掘其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命题,给高效写作做好铺垫。其次,建立写作评改小组。想要更好改进写作教学模式,提升其教学效果,教师还可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写作互评。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遵守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对特点、成绩、爱好不同的学生实施合理分配,有利于不同学生间的观点相互碰撞,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当学生完成作文写作后,教师可要求小组成员互相批改,既能增强写作课的趣味性,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在互评模式下,学生逐渐培养起评改的习惯,显著增强写作能力、修改能力,还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学习其他学生的良好写作方法,促进学生间的學习。生活是写作最好的素材库,进行写作教学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用文字来表达自身的生活体验,促使生活和写作进行完美衔接,用文字记录生活,在写作中彰显个性、特点,在生活中锻炼写作能力。

(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因为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更具时代色彩。语文学科的特色是以语言的形式承载思想情感的内涵,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追求二者完美的统一,离不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精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深入体味文本内蕴;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教育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进行及时转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进一步保障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使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   景建英.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品位·经典,2021(13):155.

[2]   谢伦.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9):24.

[3]   胡明.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才智,2018(27):88.

[4]   吴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J].汉字文化,2018(17):56.

[责任编辑 赵颂花]

3211501908223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