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价值整合和育人功能实现

2022-03-15 14:43李子辉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育人思政

李子辉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在贯彻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过程中,价值问题是推动课程思政绕不开的本源问题。[1]孤立、一元的课程价值视角下无法正确理解和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为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可以始于正确认识三种主要课程价值取向——社会、学生和知识本位,并理解课程思政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价值体现。通过厘清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价值取向视角下体现的独特价值,学科课程教师得以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从三个课程价值取向认识并发挥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本位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价值

社会本位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2]在社会本位的视角下,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3]课程的价值是满足社会对具有特定素养的人的需要。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需要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的人才,这是课程思政面对的首要社会需求。在意识形态多元化、人才自由流通的全球化时代,社会对人才有了特殊的需要。首先,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信任国家的政治权力,且不会损害其根本利益;其次,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不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起来,这需要人们认同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特别是政治价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教育要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课程思政被视为党中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的多元意识形态的交错渗透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5]课程思政培育具有政治认同的中国人,在政治上学习、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培育文化认同的中国人,在文化上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中华文化认同是一种软性的政治认同,它要增强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自信。可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思政的鲜明目标。

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6]课程思政建设从属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在各级学校维护和建设官方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植于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提出的历史性要求,通过政治的途径上升为宏观的意识形态,落实为具体大政方针,构成了课程思政所回应的社会需要,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价值导向,使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在社会本位语境下,课程思政要求学科课程关注社会现实需要,从课程知识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文化和道德元素,从而将社会需要的政治认同、文化传承和各专业所关联的职业道德在学科课程中内化于学生,将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学生本位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价值

学生本位课程价值论者主张教育应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需求,学校课程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基础。[2]在这一视角下,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课程的价值体现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换言之,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为满足学生生活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课程思政满足学生解决道德焦虑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价值引导。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义与利的选择标准发生了改变,导致产生“道德焦虑”[7]并渗透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社会产生更多联系,学科背景是学生参与在校学习生活和探索社会生活的能力基础,学生在学校中可能产生关于学科的道德焦虑,需要得到相应的价值引导。面对这种需求,课程思政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学科课程中表达道德困惑,并满足学生对更具体价值引导的需要。课程思政要求学科课程中用平等、民主的教学法,尊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而非一言堂灌输。在传统课程,特别是理科课程中,学科教师可能以与知识内容无关为由回避回答,形成价值无涉的课程。面对这种情况,课程思政要求学科课程不能完全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允许学生提出关于学科知识的衍生疑问。由此,课程思政试图弥补纯粹知识本位的学科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道德需要。

面对学生获得具体价值引导的需要,课程思政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8]为思政课程提供补充。尽管思政课也回应学生的道德困惑,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班级人数多、学科跨度大,思政教师往往难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回应他们生活中实际的价值疑惑。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引领学科课程弥补这个问题。在复旦投毒案、北大弑母案等案件中,涉案学生学科学习成绩优异,但学科知识却成为作恶工具,这说明对他们生活世界遭遇的问题缺乏正确及时的指导,最终导致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扭曲。如果说思政课程回答学生对“什么是善”的疑惑,那么课程思政就需要回答学生“我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知识达到善”的问题,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为导向,不断反思改进学科课程。

课程思政并非仅仅被动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本位时,课程思政要考虑到“有些需要学习者一时不能意识到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这就需要经由教师或其他成人的帮助、引导才能上升为学习者的自觉需要”。[9]课程思政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觉价值思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框架,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不同层次思考个人和所学知识的价值,澄清所需但尚未清晰意识到的价值需求。通过结合学科知识开展道德情操的陶冶,课程思政既能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在个人生活中的价值,又能回应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课程思政构建学科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的“路标”和“桥梁”,为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更好地为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奠定基础。

三、知识本位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价值

知识本位的倡导者要求根据知识的分类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程,学习一部分知识对学习另一部分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被看成是学习另一部分知识的必要“准备”。[2]在知识本位的意义上,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科知识,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各个学科的专家,课程目的是知识的传递和学科本身的发展。[3]课程思政中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哲学、文化、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相关内容,可以被视为“课程思政知识”。

思政课程的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知识”有很大区别。思政课程属于公共课程,思政教师授课时往往同时面向不同学科的学生,教师往往只能讲授既定的思政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等等。这些思政知识往往是理论性的、抽象的、宏观的,举例时一般只能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性案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还有一定距离。“课程思政知识”对于一门学科课程而言,并非外来强加的,它应该是学科课程的内生性知识,具有与学科相关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从历史性来说,“课程思政知识”是关于学科历史意义的知识,一个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学科历史;从现实性来说,“课程思政知识”是在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和时代价值。

在知识本位的视角上,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人类社会的广泛实践中高度抽象得到的经验和理论,“课程思政知识”构成学科知识的背景,内生于学科课程之中,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言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正确理解离不开与社会历史、现实背景的结合,即离不开学习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例如,对于法学学科的学生而言,大到认识学科目的,小到学习法律条文,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正义”“公平”和“善”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学习数学学科的学生而言,承认自然客观规律,反对唯心主观,强化质疑精神,[10]无异于是学习数学知识无可替代的基础。

同时,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更有综合能力的知识传承者,学生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外需要面对社会生活。课程思政帮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社会常识应对现实生活,保证个人的良好发展,为学科发展培养有能力提供长久贡献的学者。

四、整合多元价值,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孤立、割裂地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出现僵化和片面化应用。整合多元的课程思政价值实现,理解课程思政价值的整合逻辑有助于学科课程教师的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以社会本位取向为鲜明的首要价值取向,以学生本位取向为价值本源,以知识本位取向为实践要求。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为社会立德树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以人、以学生为本位的“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为社会育人就要充分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这就需要将他们引导为社会需要和接纳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人需要投身到社会的建设中开辟自身全面发展的道路。同时,一个社会必要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政治认同,维护社会基本和谐并参与建设。教育“育人”在当下的历史阶段中必然承担着在一个社会中维护政治认同的责任,同时也追求使人得到最大程度自由而全面发展,前者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后者是教育根本的价值。

课程思政实践中,为社会育人,为人的完善育人,都离不开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换言之,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课程思政要求学科教师挖掘寓于学科知识之中的“课程思政知识”,而“课程思政知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从而实现抽象价值观的落地、观念的说服。例如,学生不能在学不懂高等数学的情况下,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因此,课程思政不能挤占学科课程中属于学科知识的基本课时,讲好学科知识才能育好人。

课程思政的三种价值取向为学科教师提供了挖掘学科课程独具的道德与价值意蕴的切入点。“教师只有挖掘每个学科课程独具的道德与价值意蕴,才能发挥好该门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效应。”[11]不同学科课程都满足社会、学生的不同需要,具有独有的知识体系。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分别基于三种价值取向探索学科课程的相应的思政元素,能够获得更清晰的思路。另一方面,确保三种价值取向课程思政内容在学科课程中有序整合,避免顾此失彼。课程思政价值的明晰有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育人功能的实现。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育人的落实,需要采取综合多元的课程价值取向,坚持学生本位作为价值本源,以知识本位的理念尊重并扎根于丰富、独立而客观的学科课程与学科知识,在充分满足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要求的前提下,主动思考学科和社会的未来图景,将学生培育为能够适应并超越当下社会要求的、能够发展自我并建设身处社会的完满的人。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育人思政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品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