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湖秋月》的艺术特征

2022-03-16 02:41肖敏康滇
黄河之声 2022年1期
关键词:平湖钢琴曲乐句

肖敏 / 康滇

一、《平湖秋月》的创作背景

(一)陈培勋改编成为钢琴作品《平湖秋月》

20世纪30年代,吕文成游览西湖时,看到西湖美景,触景生情,根据北方小调《闺舞》改编、创作了民族乐曲《平湖秋月》,曲调柔和,描绘了秋夜月光下西湖之美,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

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是1975年由作曲家陈培勋改编而成的。陈培勋创作时使用了丰富的伴奏织体来表现西湖湖面之境,同时,将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浪漫的作曲技巧和印象派的音效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部伟大的钢琴作品。

(二)作者的背景

陈培勋广西合浦人,1922年在香港出生。在陈培勋很小的时候,便跟随叔父学习钢琴。长大之后,先后在香港、上海学习管风琴演奏技术、钢琴演奏技术和作曲理论技术。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培勋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并兼任配器教研室主任。陈培勋对祖国具有浓厚的感情,他这一生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例如:钢琴曲《双飞蝴蝶变奏曲》、《思春》,交响诗《从头越》、《心潮逐浪高》,音画《流水》、幻想序曲《王昭君》、交响乐《清明祭》、《我的祖国》等①,这些作品都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他的爱国之心。

二、《平湖秋月》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分析

钢琴曲《平湖秋月》采用了“一部曲式”。从曲式结构层面而言,“一部曲式”是最小的完整曲式单位,所以《平湖秋月》这首作品,结构简单,表现内容单一。运用“一部曲式”的好处是可以让音乐材料高度集中,旋律简洁自由。对于整首作品而言,是由引子、乐句、尾声三部分组成的,起承转合,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层次感,同时,绕开了西方音乐的“块状结构”功能。见图: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

?

钢琴曲《平湖秋月》没有局限在西洋调式调性的“框架”里,而是运用了典型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整首作品的调式转换是以同宫系统里的徵调式和羽调式交替进行的,作品采用了♭D宫体系里的♭D调式。除此之外,每一个小节都是“宫音”或“徵音”开头,“羽音”结束。例如,作品中的首段是以“宫—徵—羽—宫—羽”这样子进行调性布局的。运用这样的调式更迭,使得乐曲旋律更具有张力和表现力,音色更加自然、柔和。

(二)和声

和声最主要的功能是声部的组合、乐曲的结构和内容的表现。正因如此,和声成为促进音乐协调性、饱满性、独特性的重要因素。钢琴曲《平湖秋月》和声的创作手法消除了大小调体系的局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作品的创新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使用了与调式高度一致的和声配置;

第二,使用了“纵合化”的和弦配置。

“纵合化”就是把横化为纵——将原本水平方向进行的音乐改为垂直方向进行,形成和声形态。这样的创作手法,提高了乐曲音色的明亮度,使得和声与旋律更加融合。钢琴曲《平湖秋月》中,柱式和弦以三度叠置和宫加六和弦为主;分解和弦以“纵合化”的多音和弦为主。

第三,使用了许多不协和音程的和弦;

作品中,和声的三度叠置被有意识的削减。创作过程中,运用了替代音和弦、省略音和弦和附加音和弦的创作手法,其目的是为了淡化和声的功能性,增强五声性结构。例如19—20小节,按照和弦功能属性,第一拍本应是♭E-♭G-♭B-♭D和弦,但作曲家用♭A代替了♭G;第二拍本应是♭A-C-♭E-♭G和弦,但C被省略;第一拍在♭B-♭D-F-♭A和弦中加入了♭E音。

(三)旋律

陈培勋对广东音乐的继承,使钢琴曲《平湖秋月》具有浓厚的广东韵味。粤剧《平湖秋月》本身就是在粤语音乐影响下创作的,因此,钢琴曲《平湖秋月》也具有自由的节奏和动荡的旋律。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传统重叠句转换技术以及将重叠句与传统粤语音乐结合使用的优势,围绕着“宫音”进行变化。在每一章节内加入新的变奏手法,形成“旋律骨架”基础上的“皮肉丰满”②。

三、艺术特征

《平湖秋月》蕴含着典雅质朴的风格浓和厚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虚空”状态。所以,当我们在弹奏《平湖秋月》时,要努力做到将气息融入到曲子中,贯穿全曲,这样才能使弹出来的曲子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整首曲子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起(引子+a乐句 1-9小节)

1-2小节是引子部分,低音区出现了四个纯五度音程,感觉像是薄暮时分飘荡的钟声,所以在弹奏这里时,一定要轻弹琴键,同时踩下右踏板,逐渐将声音舒展开;高音区出现了一连串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轻风悄悄拂过湖面,所以弹奏时,右手要比较柔和,手指要贴紧琴键,动作不要过大,保持流动性。

a乐句的弹奏方法与引子大致相同都是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主的。a乐句中,旋律并不是固定在某一声部的,而是高声部和低声部交替出现的。

a乐句是模仿高胡进行演奏的。第9小节不再是一连串的音符,而是变成了柱式和弦,像是琵琶的扫弦一般,所以弹奏时一定要坚决、有力,同时根据谱面上所标注记号,声音应该逐渐增强,情绪要开始高涨,从而为下面的“承”做准备。

第二部分:承(b乐句,10-13小节)

b乐句是模仿古筝的刮奏或轮指进行弹奏的,以六十四分音符为主,旋律位于左手。从a乐句到b乐句的过渡,主要使用了第9小节后的十六分音符。第9小节的mf瞬间转变到第10小节的为pp,音色从明亮瞬间轻柔下来,因此音乐极具有反差性,强弱变化非常明显。进入b乐句,旋律仿佛是“一条长线”绵延不断,需要很长的气息,因此在弹奏时一定要注意曲子中句逗。低音区的下键速度要略慢,更好地表现旋律的悠长;高音区是六十四分音符,所以弹奏时一定要轻而不虚,给人一种朦胧感。由于琴键本身的强弱不同,为了更好地音色效果,需使用左踏板进行弹奏。除此之外,在13小节出现渐强记号,预示着曲子要进入高潮部分,即转的部分。

第三部分:转(c乐句+d乐句 14-22小节)

C乐句是模仿扬琴进行弹奏的,旋律与b乐句有所不同,旋律不再固定与某一声部,而是像a乐句一样交替进行。音乐开始发生了改变,从柔和变为高昂,动感体现逐渐明显,音乐形象逐渐鲜明。14-16小节,运用了六连音,增强音乐旋律的流动性。整个c乐句中右手非常重要,要将其弹奏得连贯,弹奏出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因此,弹奏时一定要灵活细致,这样可以使音色更明亮,更吸引人。左手是右手的低八度重复,营造出一种明与暗的强烈对比,进一步体现旋律线条的层次感。所以,左手触建要轻,下键速度要缓,使音乐更加柔和。

d乐句,是钢琴曲《平湖秋月》的高潮之处。陈培勋用丰满的情感表达他所看到的良辰美景,用音乐表现梦幻世界。弹奏时,需要将情绪爆发出来。这里气息一定要流畅、贯通,弹奏时保持兴奋的状态,根据谱例上的强弱记号进行弹奏,将全部的力量送于指尖,不管是七连音、九连音、十连音还是十二连音都要弹奏得流畅、准确、细致。在21小节渐渐趋于平静,最后以渐弱结束这一部分。

第四部分:合(尾声 23-26小节)

尾声的意境是更加的悠长遥远的,右手的颤音就是吹箫那样,最后的单音,就像是弹奏古筝时发出的声音,清澈明亮同时深远悠长,而最后一个音结束在低音区,宛如古琴声一般深沉,最后一个音容易弹得过重或过轻,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才能表达出乐曲的美妙意境和内在神韵。

四、艺术性

(一)细致性

我们现在听到的《平湖秋月》有很多版本,例如钢琴独奏版、古筝独奏版、琵琶独奏版等等,这些版本都取材于吕文成创作的民间乐曲《平湖秋月》。正因为吕文成创作的《平湖秋月》具有浓厚的广东音乐特色,因此。无论是哪一版本的《平湖秋月》都含有广东音乐的特色,钢琴曲《平湖秋月》也不例外。钢琴曲《平湖秋月》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平静的湖面上映照着一轮明月,与两侧的青山、亭台、阁楼交相辉映,就像月光下的轻纱一样,忽隐忽现。

创作《平湖秋月》的过程中,对民族乐器进行了模仿。例如第3小节—第4小节,右手的一连串和弦像是模仿古筝的刮奏而进行创作的,带给人一种清新、明快、悠扬但又华丽之感。

除此之外,在个别和弦上陈培勋也模仿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例如第8小节中的和弦,它是模仿琵琶的演奏方式,即琵琶当中的轮指而进行创作的。

这仅是陈培勋对于民乐曲《平湖秋月》继承与发展中的繁星一点,但可以体现出陈培勋在创作过程中的仔细、认真,同时也体现出了广东音乐的细致性。

(二)优美性

陈培勋用音符刻画了一幅秋夜景色下晚风悄悄拂过,幽然静寂的景象。开头的三十二分音符,似乎模仿了湖水微微流淌的声音。除音符之外,陈培勋运用了大量的震音、颤音记号以及调式的交替、循环,仿佛是一幅诗意画。陈培勋创作下的西湖,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一样,月夜是那样的宁静、清新,月光是那样的皎洁、迷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民族性

《平湖秋月》是一首充满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气韵和柔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陈培勋笔下的西湖月色迷人。月光,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着静、虚、远。

静: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静”并不代表“无声”,而是通过对声音的起伏的描写,去表现“静”。例如第1—5小节,开头的和弦与三组三十二音符构成了此起彼伏的旋律线条,以动衬静,从小起伏到大起伏最后归于小起伏,从而回到“静”。

虚:中国传统音乐中“虚”,主要用来表达音乐中音色的梦幻和音量的微弱。《平湖秋月》中有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还有六连音、七连音等各种连音,要想将这些音符弹得轻而密,就要注意“虚”,利用“虚”营造出一种朦胧感。

远: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远”是通过乐音的律动带给人们听觉和思维上的空间感③。音乐中的“远”与实际意义上的“远”含义并不相同,在音乐里,“远”趋于平静,例如22—24小节,进行渐弱、弹奏长音的方法,让音乐渐渐趋于平静,使得听者的感知开始脱离作品,从而进行遐想,引起人们的丰富情绪和无限憧憬。

通过对“静”“虚”“远”的表述,从而体现了中国人身上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胸怀。月色,也反映出中国人所追求了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由静而动,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将情感和场景融为一体的美学原则。

结 语

陈培勋大胆地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具有中国民族魅力的作品。钢琴曲《平湖秋月》根据广东音乐的特点精心改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形象,给听者带来了回味无穷之感,可以称为中国民间音乐融入钢琴音乐的典范。创作过程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的优秀之处,更将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的精华运用到中国音乐中,为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和创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注释:

① 张卫华.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分析[J].大众文艺,2014,(08).

② 倪晓云.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性阐释[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3).

③ 孙烨坤.钢琴版《平湖秋月》的“静”“虚”“远”[J].大众文艺,2017,(04).

猜你喜欢
平湖钢琴曲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吟荷
谁的蛋
晨游湘园
夜的钢琴曲(六)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网剧《平湖往事》开拍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