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流上的学术航标
——评张强教授著《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

2022-03-16 16:25骆冬青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盐河运河历史

骆冬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这是一部一个人历经20余年撰就的长河式的鸿篇巨制;这是一部具有博大眼界、宏观视野的河流史著作,西方历史学有关于地中海、莱茵河等以“水”的特定流道流域为主的著作,中国学术界终于有了可与华夏悠久历史相称的运河与漕运史巨著;这是一部别样的古代史著作,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城市等重要领域,经由运河与漕运而获得了另一种审视,另一种解读;这是一部具有朴茂实在的学术开垦与恢廓灵动的理性谛视的著作,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在水流的血脉中,凝重而浩瀚地交融。张强教授的《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五卷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出版),在历史地理学的学术脉络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眼光,在“人”与“空间”“物”,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中,获得新的照察。窃以为,这部煌煌166万字的学术巨著,乃是可以传诸后世的名山之作。

张强教授著作中,有《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司马迁与宗教神话》,他对这位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不仅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更有对其独特学术品质而 “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家风范别具会心。张强教授的《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从中国运河与漕运的发生、发展史,以巨人般的指掌,由河流的血脉,切到中国历史的种种现象中,悟解整个中国历史的别样世界。此书在当代学术的眼界下,从地理通治理,乃至物理事理,虽然作者以朴学风格的冷静求是行文,但在那种博大鸿通的论述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某种司马迁式的情志。

如此一部巨著,至关重要的是需要找到贯穿全书的学术叙述脉络。此书名曰“研究”,但这部恢宏巨著却是以历史叙述为线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来处理 “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关系的:“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1]21-22此书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地理学为基底,融合了诸多学科,涉及的层面颇多,这就使得叙述时增加了困难。“运河”开挖兴修的历史“运动”过程,需要“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才能“适当地叙述”。此书无愧为运河史诗,在于始终抓住“运河”这一核心线索,以“沟通”的空间要素和时间要素为经纬,建构起全书的宏观框架。而“运河”(沟渠)与“漕运”的体用关系,则构成全书叙述的重要方面。总之,历史中“人”的群体存在与生存实践,看似隐性存在,实质上却是显性的线索,绾系起历史中不同阶段“运河”与“漕运”所牵连的重要方面:战争、政治、经济、城市、盐业……从而令一切叙述都有了“先验的结构”。此乃这部大书笼罩群言的“大气”所在,是经纬胸中丘壑、意里风云的形而上脉络。

本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对运河开挖与兴修历史原貌的呈现与审查。文、史、哲贯通的学术传统,在此书中有着深刻体现,但最重要的,是此书在运河形成贯穿四面八方的交通运输体系的过程的历史叙述中,对其承载的历史使命的透视。也就是说,作者着意于漕运,以此“支点”,审察运河的兴修。这样,就将运河形成的历史性质充分展示出来。

运河,乃人所开辟的水流。自古至今,开挖河渠之河工最为辛苦,或拟于修筑长城。但却是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经久存在的劳役。美国学者魏特夫甚至将东方专制主义文化与治水密切联系起来,其论证以及结论固多可商榷的地方,但却从一个特定角度说明了水之利害与人类政治之间的关系。《尚书□禹贡》曰:“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尧、舜、禹均与治水神话相关,可是,长期以来,华夏先民乃是在防止水害的同时,利用自然水流,主要交通是陆地。张强指出,春秋时期,为了满足扩张领土的交通需求,一些诸侯国开始在境内开挖运河。平王东迁,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各诸侯国争霸的场所,横亘中原与济、汝、淮、泗相会的鸿沟成为诸侯争霸时利用的对象。此处,张强从中国古代的宏观地理眼光,照察长江、黄河、济水和淮河四条独立入海的自然大河格局下,鸿沟与黄河、济水和淮河三大水系相通,在中国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鸿沟与邗沟的沟通,则生发出特别重要的历史情节。张强说,鸿沟入淮,与这条位于江淮之间的邗沟连通,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自鸿沟入淮、入邗沟可以抵达长江北岸的扬州,如果继续向前,跨越长江可经吴故水道或秦丹徒水道深入江南腹地,若走水路溯江而上而深入两湖、巴蜀等地。二是邗沟在改善淮南交通的同时,为开发淮南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是为后世淮盐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在经济中心移往江淮及江南的过程中,此水路担负着历史的重任。可以看出,这部书以“功能”论运河,阐发其历史作用,可以将视线凝集于历史的焦点。所以,漕运,乃此书注意力后面的真正意向所在。

此书梳理了中国大地上不同时期的运河,最终如何汇集为一个贯穿南北的交通体系的。从春秋战国初期,到秦灭六国,均只有部分地区兴修运河。汉王朝建立后,在黄河流域和关中、关东兴修运河。建安时期,曹操在北方兴修运河。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兴修贯穿南北的通济渠、永济渠,同时,在吴运河的基础上开江南河,第一次建立了贯穿南北的运河交通体系。元朝在部分旧航线的基础上开辟新道,建立起自杭州北上至大都的运河交通体系。此间,元人开凿会通河及借黄河行运,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整体东移。此后,明清两代在继承元代运河的同时,根据各航段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整修。

作者孜孜矻矻,兀兀穷年,在此书即将完成时,却有一部集体著述的《中国运河志》于2019年出版了。客观地说,这无疑是种打击和挑战:投入的精力和心血面临着“重复建设”的严峻考验。作者对古籍的稽考与解读所下的功夫很深,古代文学的出身背景,令作者有着强大的“史”的意识和史学训练,尤其是对历史典籍和更广博的古文献的深耕细读,养成了颇为厚实的朴学功夫。运河,重点在于历史地理范畴的研究。但是,作者却更关注运河牵系的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这是“大文学”“大文化”“大历史”?窃以为,无论如何,此书以运河兴修的历史地理为经线,以“漕运”构建了一种“大学问”。

其次,此书在关注运河的政治、军事功能外,最为特出的,是将目光放置到运河与城市的关系上。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在于“流动”与“固定”,城市乃流动的人与物集散之点,汇聚着各类精英,更是经济繁盛的节点。运河,“运”与“河”两字相连,与城市有着天然的联结。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便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史’的真正尺度,这一尺度使得世界史与人的历史非常鲜明地区分开来”[2]99。作者的历史意识,是现代学术磨砺过的,所关注的这一重要问题,无疑具有世界历史的视野。书中,考察了运河沿岸城市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区域政治中心的变化。具体考察了运河沿线的航段节点作为商品集散,在成为人口密集区的同时,也为其成为繁华都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者注意到,城市区域经济的繁盛必然导致政治地位的变迁,一些运河城市经济地位上升而成为县级建制或州级建制时,必然动摇着与之相关的非运河城市区域的政治中心地位。这种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城市,既是“城”,既有某种保守性;又是“市”,具有流动和开放性。作者研究运河城市,彰显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眼光,那就是透视运河穿越区域限制而形成的交通体系和交通格局的变动中,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新力量,如何改变乃至颠覆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作者审视了以运河为干线,沿岸城市凭借这一高效的交通运输形式,加强了相互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体和城市群的历史过程。

其中,我觉得作者对运河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外,强调运河促进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商贸活动,以及运河贯穿南北,作为有生命力的载体,其存在缩小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的研究,尤其具有新意。

再次,作者研究运河与漕运,另一着力点在于盐运。如果说运河开辟了一种人工与自然相创生的“媒介”,那么,沿岸城市则是传递、运输人与物,乃至一切文化的“媒体”。在运输的“物”之中,盐,乃是古人视为最重要的国计民生之本。汉代有著名的《盐铁论》。清代有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传说。但是,对盐与运河关系的研究,却以张强教授此书的论述最为丰实详赡。

作者拈出“运盐河”三字,为此书一个闪亮的学术之“眼”。而全书论述“运盐河”的着眼地域,乃在江淮,尤其是淮扬一带。书中指出,作为运河一部分,运盐河一头通往盐场,一头与运河相连,为榷盐提供了便利的水道。更重要的是,运盐河又是一条漕运及商贸的大通道,与运盐河相连的江淮运河,即扬州运河,有“盐河”之称。扬州一头连接长江,以长江为运道,可联系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并通向大海;另一头通过邗沟连接淮河,以邗沟和淮河为运道,向北可联系淮河流域及中原。作者揭示了运盐河主要集中于江淮一带的原因:一是江淮区域地理位置适中,南下入江可深入长江流域的腹地,沿运河北上可进入黄河流域;二是江淮区域水资源丰富,有适合建造运盐河的自然条件;三是江淮生产的海盐即淮盐,品质优良,价格低廉,深受百姓和经销商的欢迎。

作者身处淮扬,自有一种对此地域空间的深挚感悟和历史意识,故所论往往能够见人所未见。但并非出自人文地理学家所谓的“恋地情结”,或者所谓“浪漫地理学”,而是以朴学的实证和科学的精神述论。他追溯了盐税的征收历史,考察了古代榷盐制度的历史轨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在阔大的眼光下,凝聚视线于江淮盐运。作者关注到,中国历史上江淮成为战争双方对峙的攻防线的南北分治时期,淮浦(今江苏涟水)成为战略要地,为夺取淮浦的“海利盐物”,北魏和南朝均将此地作为重要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乃在淮盐。而淮盐成为重点征榷对象始于唐代刘晏身兼江淮转运、盐铁诸使以后。其时,淮盐产区集中在淮浦及以东的东海(今连云港东海)和郁州(今连云港)等地。自淮浦顺淮河而下经海州出海可抵郁州,沿游水北上可入沭水;自海州溯淮而上经淮浦可经淮阴进入泗水和汴河,并远接黄河流域;自淮浦经淮阴入邗沟南下可达长江流域。这一自然水道的存在,为淮浦成为淮盐外运时的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而新漕渠运盐河的开挖,则为淮浦和海州海盐的外运,打通了可入长江、淮河及汴河,以及沿沂水通沂州、密州等地的水运通道。

试看,作者似乎是客观叙述,可是,其中分明有着掩抑不住的某种自豪:“运盐河与东南重镇楚州淮阴郡、扬州广陵郡相连,两大重镇扼守淮河与长江两大自然水道。沿运盐河可深入到淮浦、海州等盐场的腹地,自运盐河入江淮运河北上入淮河、汴河等进入黄河流域;自扬州可溯流而上深入到长江腹地,特别是划分食盐区以后,淮盐在销售汴、滑、唐、蔡以东各州的同时,又可溯江而上,销售到荆湖等地。”又说,“唐代以后,淮盐成为最受欢迎的盐种”[3]8。由此,对唐以后盐运的河道建设情况做了细致的描述。在刻画运盐河历史地图的同时,对盐运所关联的海塘,盐政、盐业,盐税,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地位的变迁,均做深入探讨。

盐,在此不仅是构成生命的最为重要的元素,更与河流相连,与地理相连,与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相连,而在作者的视线下呈现出丰富的意蕴。其中,对江淮运盐河的历史地理刻画,我以为堪称经典。不仅可以让读者对盐业与运盐河有了深刻感悟,而且在历史的空间结构中,呈现出江淮大地的诸多特质。在探讨运盐河的过程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强调了唐代刘晏在盐政上的重要作用。唐代在十五道建榷盐机构,将全国分成15个食盐专卖专营区。刘晏出任盐铁使以后,将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并且制订了新的盐法。新法可防止盐吏与商人勾结,逃避税收和走私;可使食盐顺畅销往偏远地区,而能取得“官收厚利而民不知贵”;提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等。作者尤其瞩目于刘晏改革东南盐政的历史功绩。刘晏利用江浙良好的水上交通条件,在吴、越、扬、楚等地,建立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大盐场,试图通过完善生产体系,为征榷淮盐和浙盐创造必要条件。刘晏的成果,使得盐税支撑起唐王朝财政的半壁江山。

这就将运河、运盐河的研究触角,伸展到历史的深微之处。不仅让我们体悟到由“盐”这一“发”而牵动的“全身”,而且指向的乃是“全身”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的“神经”。

最后,这部著作在对运河进行历史探究的同时,正如书名所示,其用意尤其在于运河之“运”,即“漕运”。作者辨析了广义、狭义的“漕”,认为,凡水运皆可以“漕”相称;狭义的漕运,则指由国家组织的利用运河及自然水道运粮和运兵的行为。这就强调了漕运的国家性。书中着力探讨了汉代以后漕运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一,是从水路调集租米及赋税入京,以保证京师地区的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作者指出,汉王朝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强漕运。其二,是开拓疆土及平定叛乱,需要以漕运方式向边地运粮及军用物资。隋唐两代为平定辽东,从永济渠向东北运兵运粮,为稳定辽东以远的政治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三,漕运通道又是商贸往来的大通道,在稳定国家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等方面负有特殊使命。作者强调,漕运不仅繁荣了社会经济,还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其四,因漕运建造的水次仓即沿岸的中转仓,既可以在国家战时就地运兵运粮至前线,也可在灾时就近赈灾放粮。其五,是盐运。其六,则是漕运在改朝换代时负有特殊使命。作者探讨了历史上漕运在朝代更迭时的情形,如朱元璋推翻元朝时,利用运河建立了支援北伐、运江南钱粮北上的漕运通道。作者还论述了海漕,省漕乃至水陆联运的交通运输体系,从各个方面深入到漕运的历史进程之中,揭示其在国家运作中特殊的重要作用。

此书显示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功力,尤其是以另一种方式——运河与漕运,来审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地域与空间的因素所绾系起的各种历史要素的复杂因由,令人神思凝重。张强教授在此书中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观点,历史常常被比喻为大江大河的流动,但却很少真正重视历史中的河流,尤其是人工开掘的运河,在历史中的真正作用。我觉得,作者“在立一家之言”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些一“家”之言,是著作者卓然成“家”的努力所在。

但是,此书作者虽然出身古典文学,具有优雅的文笔,却在此书中很少流露,注意克制表达的文学性,也未像其心仪的史学大家司马迁那样寓情性与理性于叙事。可是,在似乎严格的历史学规训下,仍然流露出特殊的情感意向,我认为,历史学中,不可没有敬意与温情,更不可没有伦理的、美学的尺度。这就是对历史的观察、描述中常常警醒着的审视与沉思。

张强教授叙述历史时,首先是注重历史中的人。在本书中,历史上与运河有关的许多人物,均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审视,令人醒悟历史中的人如何改变历史与被历史改变。特别是引入了“河流”这一立体几何“辅助线”,令我们对历史有了新的感悟与理解。其次,在叙述历史上政治经济的事实时,具有自身的独到情感浸润过的价值判断。例如,黄河治理与运河的关系,许多历史事件,均在作者笔下呈现出特殊的意蕴。在叙述黄河夺泗侵淮给江淮带来灭顶之灾,改变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历史时,作者下笔不动声色,却自然透出情感的倾向。在运河兴修中,被改变乃至牺牲的局部,以及在运河经济中繁荣的城市,乃至运河对自然生态的某种改变与负面影响,均在作者的历史深思中,通过这部长河式的学术巨著呈现出来。

大运河的航标,与其说在河流,不如说在其沿岸的城市与乡镇,在其中航行的舟舰,在其中人的心底。此书作者,则以巨著,建树了堪称运河与漕运的历史长河上矗立的巍峨的学术航标。

猜你喜欢
盐河运河历史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盐东回“娘家”
大盐东回『娘家』
——本刊2020年重磅推出《盐河旧事》(专栏)
忆故人
新历史
淮北盐河考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