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生幸福感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17 01:52张凌艳王妮妮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职生幸福感

张凌艳,王妮妮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有关人民幸福感的具体要求,幸福感与获得感、安全感放在了统一层面进行考量。高职生的幸福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元素之一,是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幸福感的高低对其学习、生活、以后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关注高职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幸福分为五个不同的元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意义 (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和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本课题所用的是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修订版(GWB),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567份,收回问卷554份,其中有效问卷550份,前期已对问卷内容和数据进行整理,了解高职生的幸福感现状。

二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个体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层次需要的满足都伴随着相应的幸福感的产生。高职生进校时年龄在18岁左右,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最初的理想是考上一所满意的本科院校,因多种原因,被高职院校录取,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因此,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 有利于高职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高职生正处于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其幸福感的高低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幸福感强的高职生,大多数情况下精神饱满,自我满意度高,人际关系良好,较好完成学业;幸福感低的高职生,在校期间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无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迷恋网络等,精神生活较为匮乏,精神世界空虚。因此,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利于高职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 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出懂技术、会工作的技能人才,更要打磨出好人品、懂生活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师生的共同努力。201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等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本科院校积极争创“双一流”,以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荣;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高职院校的目标是成为“双高院校”建设中的一员。以安徽省为例,在2021年修订版的技能型大学建设标准中,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5项,在一级指标“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二级指标占了6项,数量在所有指标中为最多。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其在校期间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精神面貌的客观反映”[1]。

(三) 有利于新时代社会的繁荣稳定

2020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由1068名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组成的献词方阵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他们是所有青少年的代表。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时代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多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一员,其幸福感的高低不仅影响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对社会的繁荣稳定产生影响。

三 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幸福之路》中指出: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都影响人的幸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影响其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 学业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就提出“空心病”一词,到今天为止,这个现象依旧存在。高职生也不清楚自己在校三年要做些什么、未来干什么,在价值观方面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调查发现,有83.2%的高职生选择高职院校的某一专业,不是因为兴趣和自主性,而是因为父母的安排、老师的介绍、专业的吸引力(如未来工作相对稳定)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本人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专业兴趣和热情低,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一旦遇到点困难就有消极情绪。此外,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部分。课程门类多,通识教育课程中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课时短,老师的讲授方式、自己的学习方式都有变化,这对一部分高职生来说,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如不尽快调整状态,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经常出现不及格或者分数低现象,要补考,甚至有学业预警现象出现。因此,学业问题会导致内心沮丧,幸福感降低。

(二) 恋爱问题

高职生从青春期步入成熟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渴望爱与被爱,恋爱成为其最重要的事件之一。61.9%的高职生谈恋爱时更多注重恋爱过程,不注重结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跟风现象,看到同学或者身边的人谈恋爱,自己觉得也要谈,不然觉得没面子;75.3%的高职生缺乏恋爱技巧指导,对情感问题感到困惑,年轻气盛,一旦恋爱失败时容易感到失落、迷茫、自卑,长时间地情绪低落,若不加强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则会影响其幸福感。

(三) 经济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是高职生幸福感的基础,是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必要保障。有学者指出,“经济条件的好坏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的幸福感就会较差”[2]。调查发现,550名高职生中,有342名学生来自农村,占62.2%,其中157名高职生的父母没有固定工作,以打零工、做小生意为主,他们每月的生活费在500—800元之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支;高职院校中的有些专业,如音乐、体育、美术、艺术设计等学费较高,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79.5%的学生认为人生的幸福和金钱的多少有一定关系;61.4%的学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需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经济实力。

(四) 人际关系问题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维持或提升幸福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有82.1%的高职生认为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在高职生的人际关系中,与其密切的主要有同学、父母等,表现为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大学生对幸福感的感受和理解最初来自于家庭,学生父母起着关键作用”[3]。调查中有留守经历的有74.6%,他们从幼儿园、小学甚至一出生开始,父母就常年在外工作,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其他养育者,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父母年后外出在其身后哭喊着的场景,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的无助,内心多数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有的在青春期前后被接回父母身边,因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沟通、交流少,且缺乏沟通技巧,例如最近的热播剧《人世间》中的周蓉母女,周蓉因工作等原因,将女儿从小放在娘家养育,一直到孩子上中学后接回,因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亲子关系容易紧张,需要一段时间修复,有13.4%的学生表示与父母沟通困难。高职生也很在意同学关系,渴望有朋友,朋友的陪伴可以让住宿和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烦恼、困惑等,也可以向朋友倾诉、出谋划策。所以,若得不到朋友的关怀与关爱,会觉得生活平淡且孤独,影响其幸福感。

(五) 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有97.3%的高职生认为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情绪低落、烦躁,影响其幸福感。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疯狂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党和政府及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保障民生,尽快恢复了生产生活,但是两年来国内疫情仍零星局部聚集散发,国外一些国家疫情严重,这些都会给高职生心理带来影响,会担心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进而影响幸福感。

四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2021年,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时。特殊时刻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强调“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4]。因此,“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关键。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离不开学生,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因此,要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一) 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者、辅导员、教师等人员要高度重视高职生的幸福感,充分认识到幸福感和高职生学业、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关系,积极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一是了解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高职生坚定理想信念,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访谈中,幸福感低的学生罗列的词语主要有:孤独、寂寞、情绪起伏大、兴趣低、目标不明确、有网瘾等。例如可把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融入到相关课程和活动中去,课程主要有大学生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融入专业课程中;活动可通过体育锻炼、素质拓展、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进行,“课程+活动”的形式,能满足高职生的认知需要和沉浸式体验需要。通过课程和活动,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幸福观,改变当前‘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模式”[5],帮助高职生树立坚定信仰。二是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辅导员、任课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取向、授课风格及沟通方式等会直接对学生的幸福感产生影响”,他们本人对幸福的感受力也很重要,因此,作为辅导员、任课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职责,培养自己对幸福的高感知力,关注学生的状态,一旦发现学生状态不佳时要主动了解,能帮助的积极帮助解决,不能帮助的可向学校有关部门,由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 家庭层面

家长或者养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子女提升幸福感,有学者指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个体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6]。可是当前很多家长或养育者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方法,在吃、穿、住等方面投入较多,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对孩子在生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等状态不能理解。一是作为家长或养育者要改变观念,在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外,也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认识到幸福不仅仅来自经济状况,还跟其他因素有关;二是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困惑,适当参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尊重、信任孩子,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尤其是对于在未成年期有留守经历的孩子来说,因错过了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7]。

(三) 学生层面

高职生本人是幸福感的主体,应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实情况,高职生的就业、学业、婚恋等问题,已超出了学校和家长所能给予帮助和控制的范围,需要其独自面对和处理,在独自面对和处理的过程中,如果认知范围过窄、性格缺陷明显、耐挫能力不足等,也会让其幸福感低下。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幸福力。一是帮助高职生形成对事件的积极态度与看法。“幸福感作为主体的幸福感受首先必然受到幸福观念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人对事件的态度与看法,不在于事件本身。这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提出的ABC理论一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一件事,有的人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有的人看到的却是消极的一面。访谈中多数学生提到“高考”对其的影响,对查分后得知自己分数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小A同学说:“同学上本科,自己上专科,丢人、没面子、足不出户”,很长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认为未来渺茫。不可否认,高考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既然事已至此,不考虑复读的话,就得改变态度,想办法充实自己的高职生活。笔者工作多年发现,一旦学生态度发生改变,目标明确,行动的动力就会增强,成功的体验会增多,进而幸福感增强;即使有失败,也能迅速调整,积极面对,幸福感不会降低太多[8]。

五 结语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高职院校以培养德技并修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生幸福感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健康中国”的实施奉献青春、贡献力量。课题组将继续进行追踪研究,做纵向比较,继续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提供对策。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高职生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幸福感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