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探析

2022-03-17 01:52赵明刚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主导性思政课思政

赵明刚

(南阳师范学院 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河南 南阳)

一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实现铸魂育人重要使命,必须重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这是对下一步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秉持的理念提出的具体要求。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正确处理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思政课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一) 防止主体性和主导性相割裂,需要坚持二者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管理、监督、检查等的职能,对思政课教学施加支配性影响的作用和能力。思政课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维护者,是教学质量的评价者,决定着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和获得感。因此,赋予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是对思政课教师责任和能力的一种体认,反映了我们党对教书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自觉、主动的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堂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因此,赋予学生主体性地位,反映了我们党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

坚持思政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现象。一是重主导性、轻主体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的反映。实践上,它片面强调教师对教学拥有全面掌控、绝对主导的权力,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仅仅视为受教育的“他者”,理论灌输的对象。在教师眼里,学生没有所谓主体性。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教师习惯采取以单向灌输为主,形成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的单向度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和心灵交互,把学生当成只会接受外界信息的“接收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服从的讲授方式,因课堂缺少学生参与,师生缺乏思想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养成。

二是重学生主体性、轻教师主导性的倾向。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教师主导”逐渐让位“学生主体”,思政课“场域”出现了强化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的声音,使思政课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变为如今的“放羊”。一种情况是由于一味强调学生主体性,导致一部分教师自我放逐,满足于做教书匠,只教书不育人,甘当知识的搬运工。教师要做传道和解惑的人师,但有些教师受到淡化教师主导性思想的影响,只想做“经师”,不愿做“人师”,只专注理论知识传授,不注重价值观的引导,放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的重要职责,放弃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另一种情况是放任教学管理,导致课堂纪律失守和学生“放羊”现象发生。思政课教师负有组织教学活动、管理课堂教学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纪律等职责。因此,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非对学生放任不管,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纪律,不愿得罪学生,哪怕学生看闲书就在自己眼前,教师也可以做到无动于衷、气定神闲地在讲台上一讲到底。

第三种情况是放任教学内容优化,把思政课上成兴趣课和娱乐课。有的教师大搞教学改革,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以学生互讲互评、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则简单点评了事,满足于充当课堂上的主持人角色,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教育指导作用。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口味,以增加学生听课兴趣为借口,播放一些格调不搞、导向不强、思想性不足甚至低俗媚俗的视频和案例来吸引学生,以所谓“形式主体”代替有实质性内容、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学生主体,形式很花哨,但内容很空洞。

(二) 教师上好思政课和学生学好思政课,需要坚持二者相统一

讲好思政课不是没有条件的,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充分信任这只队伍,赋予思政课教师更多自主权,更大的话语权,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更好的发展平台。总之,一句话,就是赋予和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有了主导性,掌握了自主权,就能竭尽全力教好书育好人;教师主导性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强化教师肩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追梦者的重要职责。赋予教师主导性地位有利于调动教师学原著、读原典、悟原理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理论自信,使教师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有利于调动教师写教案、制课件、研教法、重业务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教师主动走进学生、密切联系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积极性。

一言以蔽之,教师有了主导性,上好课的信心更足了,方法更多了,能力更强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立德树人的主动性更加彰显,铸魂育人的创造性更加强劲。

学生学好思政课,不仅是学生的应尽义务,更是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学生学好思政课,不仅在教师,更要靠学生,靠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来讲,教和学同等重要,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思想已然落伍,在新的教育学理论视域中,学的重要性在上升。今天面对不同的场域,教师的任务由重视教转向了引导学生学。传统学习方式下,因缺乏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主体性的关照,会产生诸如“要我学”的非主动性学习情形的发生,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高等。但探索性学习则不同,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下,因施教者把受教者不再视为客体,而是学习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释放,主动性得以增强,创造性得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得到鼓励,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三) 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坚持二者相统一

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拿出真金白银,希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学生到课率低、抬头率低、参与性低充分说明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与国家的投入、与党和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教学实效低,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因素很多。因此,欲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破解教和学的矛盾。其中,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是由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来决定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水平高超,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反之亦然。但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又是由教师的主导性决定的,如果教师没有自主权,没有多少改革的权力,凡事都要请示汇报,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做,教师的教学创造性被这个制度那个规章所抑制,教师教学积极性、改革主动性、创新创造性又从何来。所以,欲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赋予和尊重教师的主导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让教师改革有权力,创新有动力,教学有活力。

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努力学习,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作用,教学内容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实践。因此,无论是对于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对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道德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创造性热情,都是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所必需的前置条件。这是因为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专业课更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思政课更重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进言之,专业课重实,思政课务虚,对于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修养之类的务虚课程,学生要想学好学深学出水平,更需要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学生有了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能激发出来,学生为革命事业孜孜不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读原著学原典悟原理的学习氛围就会浓厚,学理论用理论就会蔚然成风,学生就会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更好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对自己思想和价值观的侵袭,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三 思政课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制约因素

(一) 将主导性和主体性对立起来的错误认知,制约了二者相统一

思政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是一对矛盾,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思政课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现象。一是存在重主导性、轻主体性的教师中心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由来已久,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极不平等,教师因拥有知识占据着教学的制高点,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因求知则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师眼里,学生只不过是教育的对象;在学生眼里,教师代表着权威。因为没有人教,就教不了任何东西[2]的现实制约,赋予教师先天的优势,教师天然就是教育的主体,因为在这个社会上一定是先有教师,然后才有学生,所以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主要的,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这种落后的“教师-学生”主从关系模式正被一种全新的“教师-学生”双主体模式所取代。在“主体间性”理论看来,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学习性主体”,二者并行不悖地存在于教学共同体之中。随着这一理论日渐流行,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因落后于时代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另一种重主体性、轻主导性的学生中心主义倾向,是最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普及才出现的现象。虽然历史不长,但影响不容小觑。思政课教学提倡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一人独大、学生无足轻重的弊端,其目的是刺激学生学习欲望,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是对教师主导性的一种平衡。今天思政课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决不是要取代教师的主导性,或者将学生主体性凌驾于教师主导性之上,主要目的是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顺利成才。

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执其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将主导性和主体性对立起来,最终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教师主导性彰显过度、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导致主体性和主导性失衡

在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要协调好主导性和主体性,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相得益彰,相互平衡,不能畸重畸轻,厚此薄彼。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主导性彰显过度、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理念落后。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然沿袭过去的老一套我讲你听,没有树立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讲解,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体现了教师中心论思维,对学生关注的的问题不关心,存在自说自话,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倾向。

二是教学手段落后。一些思政课不注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导致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在上课时面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方法不多,手段不够,面临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还不得不用的困局。在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的困境下,一些思政课教师只能是照本宣科念课本,正襟危坐讲道理,在没有学生踊跃参与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倒是得到了彰显,但学生的主体性却完全被遮蔽了。

三是教学管理过于严苛。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的主导型主体,当然拥有管理学生的职权。但是,一些思政课教师过度强调对学生的主导权和管理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强调教师支配和学生服从的等级关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积极性、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面对学生对教师观点提出质疑时,态度不够谦虚,自以为是,容不得学生质疑,甚至恼羞成怒。对学生画地为牢,在课堂上规定学生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干,对老师讲的内容不能怀疑,讲的观点不能反驳,即使讲错了,也不能说出去,搞一言堂、家长制,试图控制学生的思想。一些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只讲统一性要求,不讲学生多样化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职业动向漠不关心,把教学当作单纯的教育训诫,满足于以管代教,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养成。

四是教学话语缺乏亲和力。一些教师不读书不看报,对经典著作不熟悉,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明白,思想贫乏,语言单调。讲课方式喜欢居高临下,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不讲针对性,不顾亲和力。由于理论功底差,做不到引经据典,讲不出学理来,又缺乏群众性语言的积累,导致一些教师语言像个瘪三,既做不到以深厚的学理讲政治,又做不到善用时代的话语讲新话。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进行通俗化表达,教学话语表达存在空洞化、概念化等问题,与生活化、感性化、时代化的话语诉求有很大差距[3]。

四 思政课实现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的路径

(一)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必须紧紧抓住教师这一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4]。教师是实现二者相统一的关键。教师不仅主导着思政课的教,而且决定着学生的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都离不开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习得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5],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师如果再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一段话能够带给思政课教师一些重要启示,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今天,我们思政课教师犯了和旧唯物主义一样的错误,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只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客体,这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这个看家本领学到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行家里手,又要重视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党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和性格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力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研讨式等代入感强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使思政课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合作的交响乐和大合唱,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有机统一。

(二)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必须紧紧抓住学生这一主体

学好思政课,关键靠学生,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为此,一是学生要提高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那种认为思政课不重要,学习思政课没必要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相反,思政课很重要,学习思政课很必要。正如邓小平所说,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7]。对党和国家来讲,思政课是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而且对学生来说,对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指路明灯的作用。二是要重视理论学习。要想学好思政课,必须首先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理论最好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8]。为此,学生要养成学原著、读原典、悟原理的学习习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好的方法是读经典,经典书读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自然就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自然就高涨。因此,大学生要坚持不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持之以恒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毫不动摇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毕生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

总之,思政课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9]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要想办出水平,必须正确处理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既要重视教师作为教的主导性的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又要重视学生学的主体性的能动性的调动,二者不可偏废,在实践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教与学的矛盾的对立,从而不利于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主导性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