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回回先民”李彦升考辨

2022-03-17 10:33巴晓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梁刺史先民

巴晓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论及河南回族的形成过程,学界一般将唐宋视为其滥觞时期,并从史料记载及传说故事中剥丝抽茧、寻找可以佐证为“回回先民”的历史人物,李彦升即为陈垣先生从《全唐文》中发现的回族先民之一。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之《西域人华化先导》一节中提到李彦升是第一个“华化”西域人,且明确写到其为“论其有确据者”,也就是说陈垣先生确信李彦升为“受华化已深”的唐末西域人[1]5。张星烺在陈垣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李彦升必定原有阿拉伯名字,因考了唐朝的进士,所以以汉式名行中国,能够登第,足能见其汉学功夫之深[2]。其后,因《全唐文》提到“大梁”字样,穆德全、胡云生在《开封回回民族》中认为,“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开封回回人是李彦升”[3]15,进一步将李彦升和开封联系起来,坐定了李彦升是开封回回先民的论断。同样持此观点的还有白宗正、李兴华[4]等人,此后治河南回族史的学者便都认可了李彦升“开封回回先民”的身份,且不加深究相互转引,几成定论。那么,李彦升究竟何许人也?他是否确为开封的回回先民?笔者通过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发现这一结论尚且存疑。

一、有关李彦升的记载

《全唐文》《文苑英华》[5]《登科记考》[6]《玉溪生年谱会笺》[7]等都有关于李彦升的记载,且所记为同一篇文章,即唐朝人陈黯的《华心》一文。现以《全唐文》为例,抄录如下:

大中元年,大梁连帅范阳公得大食国人李彦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然,常所宾贡者不得拟。或曰:梁大都也!帅硕贤也!受命于华君,仰禄于华民,其荐人也,则求于夷,岂华不足称也耶?夷人独可用也耶?吾终有惑于帅也。曰:帅真荐才而不私其人也。苟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以教言,亦有华夷乎?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若卢绾少卿之叛亡,其夷人乎?金日磾之忠赤,其华人乎?繇是观之,皆任其趣向耳。今彦升也,来从海外,能以道祈知于帅,帅故异而荐之,以激夫戎狄。俾日月所烛,皆归于文明之化。盖华其心而不以其地也,而又夷焉?作《华心》。[8]7986

从文中可知,李彦升为西域大食国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被大梁连帅①范阳公举荐给朝廷,参加了大中二年(848年)的春试并成功考取进士。文中没有提到李彦升生平,然而,仅因文中有“大梁”字样,河南回族学者就对其颇多提及,并将其视为最早的开封回族先民,即开封历史上见于史载的、名副其实的“开封回回第一人”。不过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如沈再新就直接认为,李彦升“据说是原居住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9],袁明仁也认为,李彦升长期侨居广州,受中国文化熏陶很深,在长安考取了进士,但其后行踪不可考[10],其主要活动地区有广州和西安,却并没有提及开封。那么,李彦升是否是“开封回回第一人”,他和开封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有关李彦升的几个疑问

关于李彦升几种观点的模糊处主要集中在李彦升在哪里出生,在认识卢钧之前居住在哪里,卢钧什么时候认识他,考中进士后最终定居在哪里等问题上,只有解答这些疑问,才能确定李彦升和开封是否有关。

(一)李彦升的出生地

陈黯提到“大食国人李彦升”,知其必为外国国籍。《华心》提到李彦升“来从海外”,且考中进士之举是“常所宾贡者不得拟”,仅从这些字面解释李彦升应该是大食国从事朝贡贸易的商人,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就必然出生于大食,也可以有两种可能:其一,李彦升生于大食,其后随朝贡贸易来到大唐;其二,李彦升父辈经营朝贡贸易,其父辈很早来到大唐并定居,李彦升出生于大唐。

李兴华持第一种观点。李兴华认为,“李可能是在卢钧任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期间或稍前一些年由大食来广州的”[4],而后在开封迅速华化。吴建伟则认为,“经济优越的父辈”[11],为李彦升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才使其具备了参加唐代科举考试的能力,具有很高的诗歌造诣,所以李彦升出生于中国。高文德也认为,李彦升是“随父经商留居中国”[12],是见于文字记载的学习汉族文化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仅从大食国籍还无法断定李彦升的出生地。

(二)李彦升的活动范围

李彦升的活动地点主要有三个:广州、开封、长安。大食商人来中国,一般是在指定的城市间往返贸易,唐朝时期指定城市主要是广州和扬州[13]。李彦升作为大食人,不论是否参与贸易,在沿海最有可能留居之地就是广州和扬州。卢钧在开成元年(836年)任广州刺史,所以李彦升有可能此前就生活在广州,并在那里认识了卢钧。《华心》中提到“大梁连帅范阳公”,此大梁即唐汴州(今开封)。卢钧于大中元年(847年)为汴州刺史,此“大梁”可以仅指卢钧任官于此,他在汴州刺史任内推荐李彦升参加科举,李彦升本人是否在汴州生活过并不可知;“大梁”也可做具体地名使用,卢钧在汴州刺史任内认识的李彦升,那么李彦升就很有可能居住在大梁。因此,有两种可能:一是李彦升在汴州居住,卢钧到汴州任官时认识了他,并推荐他参加科举;二是李彦升生活在广州,卢钧和他在广州时就认识,后来卢钧到汴州任刺史,因职务之便推荐了早在广州就认识的李彦升,而李本人没到过汴州。至于长安,李彦升因为考试肯定去过,问题在于考中之后,他是留在了长安,还是回了广州或者汴州?最终定居在什么地方?因史料短缺,正如向达所言,考中进士后的李彦升行踪只能是“今不可考”[14]。因此,李兴华认为其最终落籍开封仅是一种可能和推测。

(三)李彦升认识卢钧的时间

卢钧于开成元年(836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当时因“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所以“旧帅做法兴利以致富”,但卢钧因“性仁恕、为政廉洁”,到任之后“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15]4592,以示自己清正廉洁,并不贪墨市舶之利。假设卢钧真的完全不干预市舶使的事情,与其没有政务上的往来,卢钧就可能不会认识李彦升,不论其当时是否在广州。陈垣认为,卢钧是做岭南节度使时认识的李彦升[1]5,但李兴华、穆德全、胡云生等却都认为二人在广州认识,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如果二人早在广州就认识,为什么卢钧没有当时就把他举荐给朝廷,而是要在11年后,直到汴州任内才举荐。如果不是在广州认识,两人的相识时间就推迟到了大中元年(847年)卢钧任汴州刺史时。是否有可能是卢钧到了汴州后,偶然认识了生活在汴州的大食人李彦升,惊异于其儒家知识深厚,因此才举荐其就近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

(四)李彦升科举前的居住地

胡云生强调卢钧在广州认识李彦升,在其调任开封后推荐其参加科举考试,并没有说明李彦升是否是随卢钧到开封并定居的[3]15。李兴华直接认为,李彦升在广州认识卢钧后,因卢钧调任汴州,便随其到汴州并迅速华化[4]。这里解释不通的依然是时间问题。卢钧做了7年广州刺史后,会昌元年(841年)“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四年……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以及昭义节度、泽潞邢氵名磁观察等使”[15]4592。至大中元年(847年),前后又过去了6年,这期间卢钧的任官地点几经变化,李彦升没有理由随其迁移,因此,李彦升并不是跟随卢钧到的开封。假设二人是在广州认识,科举前李彦升最有可能的居住地依然是广州;假设二人是在汴州认识,那么科举前李彦升居住地就很有可能是汴州了。

三、陈黯的活动范围

关于李彦升可以肯定的依然只有两点:一是他是大食人;二是他于大中二年(848年)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并取得进士。他认识卢钧的地点,广州和汴州各占一半的可能性。

《全唐文》对陈黯有简单记载:“黯,字希孺,颍川人。举进士,计偕十八上而不第,隐居同安。”[8]7983颍川郡在河南,同安属福建, 一个颍川人为什么要隐居同安?再查《全唐诗》:“陈黯,字希孺,泉州人。会昌迄咸通,累举不第。”[16]《泉南杂志》云其为南安人,并有《十三岁戏答清源牧》诗一首[17]。清源,为今福建泉州,南安江为福建晋江[18]。因此可知,颍川仅为陈黯郡望,其本人一直生活在福建,会昌至咸通(约为841-874年)间共参加科考18次,但都未能考中,黄巢之乱后隐居同安,读书笃志终其身。《群书拾补》又云:“会昌初就乡荐至礼部,辄罢归。咸通中卒。”[19]综合可知,陈黯一生主要在福建活动, 在信息传播受地域远近影响的唐代,同在东南沿海,他显然更容易知道广州的消息,而不是远在内陆的汴州的消息。李彦升考进士是在大中二年(848年),陈黯在会昌元年(841年)至礼部,不久就“辄罢归”,说明陈黯回到福建至少五六年后,李彦升才考上进士,他基本没有可能提前认识一个好几年后才会从汴州进京参加考试的李彦升。陈黯没能进入唐代官僚体系,如果他不是提前就认识李彦升的话,基本不可能知道其考中进士,还知道其是被曾经的广州刺史、现任的汴州刺史举荐参加的科举。陈黯了解李彦升这么详细的信息,足以说明二人可能很早就认识,可见李彦升为居住在广州的大食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确定:李彦升,大食国人,公元841年之前一直生活在广州,熟悉中国文化,和陈黯相识。在此期间,李彦升有可能认识了广州刺史卢钧,但当时二人并不熟悉,因为把一名外国人引荐给朝廷并参加科举考试,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小事情。因此,卢钧并没有当时就推荐李彦升,直到847年卢钧任汴州刺史时,才最终决定引荐。

此外,还有两种可能性较小的假设:一是李彦升在广州时并不认识卢钧,对自己的儒家文化知识也不是很自信。直到10年后,李彦升自认为已经可以毛遂自荐了,这才“以道祈知于帅”,通过某种渠道,北上认识了当时任汴州刺史的卢钧,后者惊异于李彦升的才华,才把他推荐给了朝廷。但这一假设无法解释李彦升需要去西安参加科考,为何不找帝都的官员,却找汴州刺史卢钧引荐的问题;二是李彦升因为某种原因,来华后就居住在开封,大中元年(847年)卢钧任汴州刺史后,李彦升认识了卢钧,卢钧“异而荐之”,这才被朝廷所知。

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后,是外出任官,留在都城长安,还是回到原居住地广州或汴州,都有可能。因此,武断地将李彦升视为“开封回回先民第一人”并不妥当。李彦升有作为开封回回先民的可能性,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最后回到广州,成为广州回回先民。李彦升是有明确记载的回回先民,但其是否最终定居在开封并成为开封的回回先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李彦升虽为信史,但他和开封的关系并不像学者想象中那样密切,唐时的开封回回先民依然只能停留在“传说时期”。

注释:

① 《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后以“连帅”泛称地方高级长官。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寻加侍中,外总连帅,感振百城。”唐崔立言《醉中谑浙江廉使》:“山夫留意向丹梯,连帅邀来出药畦。”此处“大梁连帅”为卢钧。

猜你喜欢
大梁刺史先民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人是会变的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浅议耶律德光于大梁城的政务运作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