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情怀探析

2022-03-17 10:33杜明甫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节浪漫主义心灵

杜明甫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篇,这些自然诗中折射出他们极强的生态思想。研究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这些自然诗,有助于唤醒我们的生态意识。正如有学者所说,生态批评“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和忧患意识”[1]。

一、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自然之美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一改古典主义消极感伤的理性情绪,以饱蘸情感的诗笔,讴歌大自然之俊美,咏赞大自然之壮观, 他们中的诸多诗人都被冠之“讴歌自然的诗人”之美誉。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年-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也是最伟大的自然歌手,其诗歌柔美淡雅,隽永俊逸,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写于早春的诗行》[2]59便是一幅展现早春时节百鸟争鸣、百花盛开、鸟雀嬉戏的图画。《在威斯敏斯特桥上》[2]197通过描绘晨衣笼罩下的都会、船舶塔楼、剧场教堂、圆屋顶以及艳丽的山岭、山谷、岩石,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恬静的自然之美。华兹华斯还赞美自然界花草树木多样的品质特征。他将雏菊比作恬静的修女、活泼的仙女和月天上的星点,赞美其天真纯朴、优雅端庄。同时,他还讴歌令人敬畏的参天大树和奔腾不息的飞瀑流泉。

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834年)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评论家。因痛恨工业革命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柯尔律治像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一样长期移居在偏离城市的湖泊边生活,有“湖畔诗人”之称。他的自然诗大多展现的是湖光山色之静美,赞美的是人与自然之和谐,歌颂的是自然山川之壮观。《风弦琴》反映的是柯尔律治倡导走近自然、融身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享受自然之静美祥和的思想。而《忽必烈汗》的第一诗节描写的是忽必烈汗下令修建起伏绵延五里之遥的逍遥宫,宫殿由数不尽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构成, 其间点缀着盛开的鲜花, 蜿蜒的川涧, 幽深的洞穴,苍黯的密林,奔流入海的亚弗圣河以及“深不见底的海洋”,这幅华丽秀美、巍峨壮观、神秘莫测的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眷恋和向往之情。诗中写道:“忽必烈汗把谕旨颁布: 在上都兴建宫苑楼台;圣河阿尔弗流经此处,穿越幽深莫测的洞窟,注入阴沉的大海……苑囿鲜妍,有川涧蜿蜒流走,有树木清香飘溢,花萼盛开;与青山同样悠久,把阳光映照的绿荫环抱起来。”[3]213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1822年)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自然诗歌种类繁多、题材多样。他怀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用饱蘸浪漫主义情感的诗笔谱写出一曲曲讴歌自然、赞颂自然的绚丽华章。他赞美山川的庄严和宁静、峰岭的雄伟与壮观以及落日的华美与绚烂,也赞美天空中展翅高飞的云雀和大地上芳香四溢的玫瑰。《无题——写在那不勒斯附近心情抑郁时》的第一诗节赞美了温暖的太阳、明净的天空、大海的波光、蓝色的小岛、积雪的山岭以及海上的清风、飞鸟和海流,一切是那么地温暖、宁静、和谐、美好[4]100。雪莱还善于在自然意象之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思想情感,从而创作出富有灵性和活力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立意高远,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爱的哲学》通过对山泉与江河、河流与大海、高山与天空、阳光与大地以及明月与海波等的描写,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4]46-147。《西风颂》通过礼赞西风摧古拉朽的伟大力量,赞美西风自由不羁的品格,以此抒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4]130。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824年),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强烈反对欧洲人类中心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毁自然、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倡导崇敬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摒弃索取自然、贪婪自私的做法,从而归还万物一个和谐共生的自然家园。《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便是他走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写照:“坐在山石上冥想,对着山峦与河流; 用缓缓的步子探访那阴暗的森林,那里居住着不受人管辖的野兽,攀登那无人知晓、无路可寻的山岭,那上面有不需人来饲养的兽类;徘徊在悬崖和瀑布旁,独自一人;这并不孤独,而是跟妩媚的自然相会。”[5]163可以看出,诗人坐在山石上,欣赏自由自在的山川、河流,走进深林中,看那笨拙而“不受人管辖的野兽”,在无名的 “无路可寻的山岭”上攀爬,流连在“悬崖和瀑布旁”,抬头遥望那万刃的悬崖峭壁,倾听那叮咚作响的飞瀑流泉,虽独自一人却并不感到孤独,好像融入了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使远离纷繁世界的心灵得以慰藉和滋养。当然,也让人体味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惬意之感。

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优秀诗人、欧洲浪漫主义诗人杰出代表。济慈认为自然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失不再来的温暖家园。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去亲近自然、体味自然,用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绘就美的自然画卷,用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来谱写美的自然乐章,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致爱玛》通过盛开的玫瑰、温柔的空气、晶亮的溪水、西天的彩霞、清凉的树荫、林中的草坪、仙子的歌声等,织就了一幅绚丽多姿、意境优美的自然画卷[6]157-158。《秋颂》[6]21《夜莺颂》[6]11《蝈蝈和蟋蟀》[6]61等不仅汇聚了大自然美妙的天籁之声,而且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章。济慈讴歌自然的诗常常能让读者忘情于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缤纷的色彩、曼妙的乐音和芬芳的花香,陶醉于融于自然的轻松与和谐的审美体验之中。

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

浪漫主义诗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回归人类精神家园为己任,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景,努力构建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美好,唤起人们对这种和谐和美好的原始情感,引发人们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的共鸣和自觉。因此,他们的诗篇常常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和谐与融洽。

“华兹华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他诗歌中所蕴含的浓厚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崇拜自然、赞美自然;强烈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强调回归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7]。华兹华斯在他的诗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所构成的生态圈的和谐共融,表现了诗人试图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尊重,以及对恢复生态系统中原始生存状态的向往和价值追求。《三月》描写的就是这样一派人、自然、动物和谐相处、悠然自得的生活图景:“公鸡在高唱,溪水在流淌,小鸟在啼鸣,湖面闪星星,沉睡的绿野沐阳光;任年轻年老,随壮汉操劳;牛群在进食,头始终低着…… 云朵在飞扬,蓝天已开朗;雨停了,已经不再下!”[2]173

《两个懒散的牧童——地牢峡瀑布》的第二诗节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山岩下的一处草地上,两个少年正坐着晒太阳……”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两个少年)“用这山谷里我们叫做鹿角草和狗尾草的植物,把各自的破帽装点”[2]124。第3节写的是鸟儿、羔羊等天然的生活状态:矶鹞在小河岸边自由自在地游玩,画眉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千百只小羔羊在山坡上奔跑吃草。

在柯尔律治的笔下,不仅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动物与自然也是一片祥和。《孤独中的忧思》[3]179的第二诗节中,诗人站在山巅俯视并远望,他看见稀稀落落长在山坡上安静的野草,暗淡的云霞在洒满阳光的田野上投下的阴影,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河流、河岸两边的岩石、别墅、草坪、教堂、树林、寓所、村庄、城市以及远处的海峡、岛屿、帆船、海岸和大海等,诗人眼前的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图画。

雪莱的《致珍妮:邀请》的第3诗节写的是郊外的旷野和池塘,池塘周围有松树、常青藤、草地、牧场以及大海冲积的黄沙丘岗。池塘里的水是由霜雪融化而成,因而洁净明亮,这些雪水滋润着雏菊、银莲花和紫罗兰,使其永不凋谢。诗人在最后总结道:“在那普照一切的太阳光里,宇宙万物都仿佛浑然一体。”[4]316这里,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得到阳光的雨露,在大自然中同生共存、和谐相处。

济慈的《睡与诗》的第248行至269行赞颂的就是动植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诗中,桃金娘“向空中伸展甜蜜的花冠”,为小鸟搭起了“合意的帐幔”,因此,鸟儿欢快地在花间跳跃,引吭高歌,小鹿在鲜花盛开的草坪上欢跳。人置身于此情此景,无不欢乐开怀,与美丽宁静的大自然合二为一。诗人这样写道:“从苦味草丛里桃金娘出生,胜过帊福斯的花,向空中伸展甜蜜的花冠,还把新抽的绿芽喂给静静的空间。这里小鸟们找到了合意的帐幔,穿越花荫,轻快地拍动翅膀,戏咬小小的酒盅花,又引吭歌唱。让我们从它嫩枝的周围清除那些要把它缠死的荆棘;让小鹿——我们匆匆离去后诞生的幼兽——在它的下面找到鲜草坪,上面有纯洁的花朵。”[6]145-146

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浪漫主义诗人诅咒工业革命,对抗工业文明,对人们为满足不断膨胀的追逐财富的欲望而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活领地的挤压和侵犯深恶痛绝,浪漫主义诗人对和谐自然的描绘和歌颂传达出这样一种自然观: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更是人类获得自由思想,满足心灵需求的精神家园, 人们只有居住在这个诗意的家园里,栖息在自然温暖的怀抱中,心灵才能得到慰藉,思想才能得以自由和放松,生活才能充实和快乐,生命之花才能灿烂绽放。

对于华兹华斯,自然不仅对人类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启迪人性中的美好品德,而且是对抗工业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有力武器,因此,华兹华斯避开喧嚣的都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置身大自然之中,诗人不仅能够得到欢乐,而且可以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诗人在《决心与自立》中写道:“我看见野兔快活得奔东奔西,听见树林和远处流水的吆喝;或像快乐的小孩这些没在意:/宜人的季节已把我的心占据;空虚而令人忧伤的人间万事,连同对往事的回忆已在我心头消失。”[2]183诗人认为,画眉的歌声使他烦躁的心情瞬间变得平静,正如他在《“听听这只画眉呀!阴雨中早来的”》中所写道的:“你的歌声使人欢,使烦躁的心舒畅,瞬时间就平息了我的忧思焦虑。”[2]296诗人在《自然景物的影响》的第一诗节中指出,大自然使人类的思想情感净化,使人忘却痛苦和恐惧。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获得了极大的欢乐。华兹华斯不仅在身处美丽的自然之中的时候能够得到无比的欢乐,而且即使他远离自然,在幽居独处或者心情忧郁时也能通过回忆美丽的自然得到无比的欢乐:“因为有时候我心绪茫然或冥思苦想地躺在榻上,这水仙会在我眼前闪现,把孤寂的我带进极乐乡——这时我的心便充满欢欣,并随着那水仙舞个不停。”[2]220-221如画的风景给诗人带来无比的欢乐和快慰,因为那里的美景已与诗人的血液融为一体,进入其心灵深处,使其在宁静中恢复活力。因此,诗人孤寂独处时那些景致仍然给他带来无尽的欢乐。

柯尔律治在《孤独中的忧思》的第一诗节中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认为,美丽幽静的环境能够抚慰人的心神,美丽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飞鸣的云雀、朗照的红日、飘拂的清风无不给人温馨之感。由于自然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类应该投身自然的怀抱,接受自然的陶冶。在诗的最后,诗人指出,黝暗的海水、丰满的林木、蔚然的盆地使其心灵怦然跳动,想象也飘然起舞[3]177-179。柯尔律治在《午夜寒霜》中也阐述了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作用:“而你呢,孩子!你会像清风一般遨游在湖滨、沙岸和山岭高崖下,仰望浩瀚的云海——云海也幻化出湖泽、沙岸和山岭的图形;那么,你就会看到各种瑰丽的景象,你就会听到各种明晰的音响,这些,都属于上帝永久的语音,他在永恒中取法于万物,而又让万物取法于他。宇宙的恩师!他会塑造好你的心灵,既然向心灵颁赐,也就让心灵索取。”[3]151《这椴树凉亭——我的牢房》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凉亭下的思索,他认为,自然会眷顾那些聪慧而纯洁的人。因为他热爱自然,因此,他将会从自然中得到诸多教益、灵感和慰藉[3]21。

拜伦的激进思想受到英国顽固派的排挤和打压,不得不到异国他乡寻求理想之地,之后他周游各国,因此有了接近自然、观察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也终于在自然中摆脱了人世间的烦恼,找到了极大的精神安慰。在其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3章第13至15节中描写了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的情景,认为大自然不仅能给人带来慰藉,还能给人带来欢乐。站在龙岩上,看着莱茵河的洪流、河两岸的葡萄、漫山遍野的林木花卉、稀疏的城邑、幽静的景色,诗人倍感兴奋、满足和快乐,即使是最高傲的心胸也怡然知足。

雪莱的《致珍妮:邀请》第二诗节阐释了大自然能够抚慰人的心灵,在那里,没有城镇的嘈杂,没有人与人复杂的关系,更没有丑恶的尔虞我诈,在那荒芜寂静的山沟草地,心灵可以倾听“自己率真的乐音”,欣赏大自然写在大地上的“艺术作品”,享受心与心之间“和谐地沟通”与交流:“走吧走吧,离开人群城镇,走向那野外的草地和森林,走向荒郊,那里寂静无声,灵魂不必因为担心在别人心灵里引不起期待的回应而压抑它自己率真的乐音,接触到大自然的艺术作品会和谐地沟通人心与人心。”[4]314

济慈热爱自然,并善于在自然中寻求美。济慈的《啊!我真爱——在一个美丽的夏夜》[6]67诠释了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慰藉。诗人愿投入到自然的怀抱,因为自然可以使人忘却人世的一切烦恼、忧伤和自私的杂念,可以净化人类的情感。

四、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朴素的生态思想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把占有财富的多寡看成是身份高低的象征和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致使他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肆无忌惮,最终不仅造成了英国社会的能源危机和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因争夺财富而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人类疯狂征服自然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毁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把人类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他们通过创作呼吁尊重自然,重返自然怀抱,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生态圈的系统平衡,回归人性的本真,从而展现了他们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

华兹华斯具有极强的生态意识,他极力倡导维护生态平衡,对乱砍滥伐树木者进行猛烈地批驳和谴责。他在《作于某城堡》中痛斥道格拉斯公爵为了自己的利益,下令把他苏格兰封地上的古老的树木砍伐精光,致使原始的生态遭到了空前的浩劫,面对这种暴行,行人经过此地时常常痛苦地止步凝望。诗人对道格拉斯的暴行感到无比痛心和悲伤。他写道:“堕落的道格拉斯!下贱的爵爷!恶毒的心思居然能使他高兴;他有爱破坏的名声,这个毛病使他下令把一片好树林消灭。古老的树木遇上了这种浩劫,剩下年代久远的城堡、圆屋顶便像遭了抢而显得零落凄清!多少颗心为古树的厄运悲切——至今行人还常常痛苦地止步,凝望那一场暴行留下的景象。”[2]205诗人同时还对自然给予了美好愿望,仍然期待着“幽角、河湾、不露天的地方,缓缓的特威德河、美好的山地、 宁静的绿色牧场都依然如故”[2]205。

在柯尔律治看来,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损毁温暖家园、破坏自然生态者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他在《老水手行》中通过一个叫古舟子的老水手所讲述的故事表明了他的生态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射杀信天翁的老水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船员死了,自己也在满目疮痍的恶劣的环境中生不如死,最终,老水手幡然醒悟,开始着手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和谐融洽的自然生物圈,力争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终得到了博大胸怀的自然的原谅和慰藉,从而欢快地回到了家乡。

雪莱的《樵夫和夜莺》写的是夜莺美丽动听的歌声以及树木对人类、鸟儿和花儿的作用。而樵夫却厌恶夜莺的歌声,并对大树乱砍乱伐。诗人这样写道:“这个世界充满樵夫,他们把爱的温柔林木仙女驱逐出生活的园林,在每一条深山幽谷里骚扰着夜莺。”[4]107樵夫的行为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诗人以此委婉地揭示了保护自然的意义。

拜伦在《黑暗》一诗中展现了世界正在毁灭,一切生态平衡都被打乱——鸟兽受到惊扰,乱作一团,到处可见受惊的鸟儿的画面。在一切失衡状态下,人类别无选择,只有死亡。人类灭亡了,大自然也成了一片混沌,一点生命的迹象也没有[5]91-92。

五、结语

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今天,我们重温他们蕴涵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诗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诗节浪漫主义心灵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采薇》里的深情
唤醒心灵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从李清照《醉花阴》不同英译本看风格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