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直觉化课程的探索

2022-03-18 01:26郭文静陶金玲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直觉关怀生命

郭文静,陶金玲

(1.东营职业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2.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直觉化课程的提出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支柱和脊梁,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平台,课程建设是且应当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建设取得了跃进式的发展,这些进步来源于顶层设计的政策号召、专家支持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幼儿园基层探索相互作用。研究者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知网收录的近10 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建设的1659篇文章分析,得到#0 园本课程、#1 园本课程开发、#2 文化建设、#3 建设、#4 家长、#5 游戏化、#6 教研活动、#7 幼儿园教育活动、#8幼小衔接、#9 研究共同体、#10 游戏、#11 班本课程共12 个聚类。可以看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发展正是沿着以园本课程和班本课程为载体,以游戏为主旋律,群策群力共同作用的道路前进。这是一条点滴汇聚江海的路,微观的课程建设尝试与探讨就像小石子,它们凝聚在一起逐渐塑成了幼儿园课程建设这条康庄大道。本研究中直觉化课程思想的提出正是基于在幼儿园开展的民间文学表演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一微观课程建设的背景,可以说,直觉化课程的提出与幼儿园民间文学表演活动的实践研究是相伴相生的。

二、直觉化课程的理论基础

直觉化课程思想的提出是基于笔者在实践中的思考,更确切地说,是基于对实践中课程建设涉及对象间关系的思考。在这里,把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对象划分为幼儿、教师和资源三项,而此三者之间,无论哪两者之间发生作用,皆包涵“人”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教育事业如此,幼儿教育事业更应如此,在幼儿教育中,不仅应该强调对幼儿生命的关照,而且应该强调教师生命与幼儿生命的交流与碰撞。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和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为直觉化课程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在他看来,理智是一种功利性的,同时也是表面性的认识方式。理智不是单纯地为知识而知识,而只是为实用而努力。实际上,理智仅仅接受“对人有用的印象”[2]。理智总是涉及自身与外界的利害关系,只有直觉才能摆脱这种关系而关注到生命的核心本质。直觉注意的是事物的整体而不是部分,对于持续不断的生命不能靠分析和推论,只能靠身临其境的直觉,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不需要其他中介物的干扰[3]。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 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重申人本主义的方法,倡导教育应该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理念相吻合,随着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点正在变得愈加重要。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其对象需要生命的关怀和直觉的感知,幼儿园课程建设本身如同生命一样,是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应该循着幼儿和教师真实鲜活的生命发展被追寻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而直觉则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最好的方法。

(二)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

无论在何种教育改革中,责任心、爱心等品质在大众对教育工作者应有品质的期待中高居榜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看作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赞歌,这让我们看到了大众视野中教育事业的服务属性。陶行知先生曾深情地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无数真正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育者的内心独白,体现了其高尚无私的职业道德。

对于教育者来说,服务的核心本质是什么?诺丁斯道德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启示,笔者以为,其核心概念“关怀”正是教育服务的核心概念,对于关怀的理解,她首先引证了一般字典中的解释: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4]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这符合教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强调尊重学生的生命,走进每一个独特的学生生命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她提出了关怀的要求:关怀者始终有责任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知被关怀者,并帮助被关怀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此而言,关怀是要考虑效果的,但又不是功利的。[4]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本研究中直觉化课程思想追寻的状态,关怀不以功利为目的,然而它需要有教育效果,这就要凭借教育者的教育直觉和教育敏感实现对幼儿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促进。

三、直觉化课程思想的实践探索历程及价值追寻

本研究在实践中围绕民间文学如何在幼儿园焕发新生机这一问题,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总结当前幼儿园民间文学活动及民间文学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进行幼儿园民间文学表演活动的微观课程建设。

(一)萌芽

在实践活动一“小放牛项目活动”中问答歌的解构与重构开放的活动设计及活动效果引发了笔者对直觉化课程的思考,当时更多地聚焦于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创造。京剧小放牛改编自河北省民间的歌舞小戏小放牛,讲的是牧童与村姑在路上相遇,村姑找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歌舞一番而别的小故事。活动由小放牛语言活动引入,到问答歌的解构、谜语问答歌的创编表演,再到“变变变桌偶表演”,其中有民间文学的表演欣赏、幼儿表演的道具准备、幼儿表演、桌偶表演还有幼儿的创意创作,活动的多样化与创新性尝试,给笔者带来很多思考,让笔者看到师幼共同创造带来的奇妙反应,这是直觉化课程提出的思想雏形。

(二)探索

在实践活动二中开始有意识地追寻这种直觉化,并尝试发现直觉化课程应有的原则和实施要点。基于对直觉化课程正式探索的尝试,也为了解决一轮行动中幼儿情感表达不流畅的问题,让幼儿能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从并在能够在表演中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设计了第二轮活动方案。

以“笑的艺术”为主题开展活动,从满足幼儿道德感发展的善恶分明的阿凡提故事导入,再到介绍新疆的美食美景等特色文化,制作新疆帽等活动满足幼儿对绘本、动画中的场景、服饰的探索欲望,增进对新疆风土人情的了解,进一步熟悉新疆人民幽默的民族特点。在幼儿表演活动中尊重幼儿当下的感受创造,让自己融入幼儿创造的故事情节中,允许直觉的发生。双簧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艺术的感知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还能深入历史与人物的共鸣之中。同时,双簧这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喜剧性,幼儿可以很容易地融入自己的生活,自由发挥制造意想不到的笑料。比如,在教师和幼儿进行演示时,教师扮演前脸儿,幼儿扮演后背,许是幼儿在后面一直蹲着低着头说话,说着说着突然咳了起来,教师立马假装咳嗽起来,并且尽量表演得夸张,体现了未预料的生动的直觉。在这个过程中,活动中的真实发生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地让幼儿理解双簧的表演要义,即前脸儿后背合作制造出人意料的笑料。幽默小剧场活动的时间点位于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尾声节点上,在正式创编开始前,幼儿观察身边的趣事、回顾自身经历、寻访爸爸妈妈生活中的趣事,有意识地去发现和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事。这样的创作素材积累的过程恰恰也符合民间文学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点,这些素材来自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幼儿有着更加深刻的直觉体验,表现出了更加深刻的直觉创造,因而显得愈发简单而珍贵。

(三)进一步探索

通过第一、二轮行动对直觉化课程的尝试和探索,对直觉化课程的实施原则和要点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在第三轮行动研究中,除了思考上述的问题,一个新的问题萦绕在笔者心头:“直觉化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应该是什么?”循着前两轮行动的印记,初步确立了以尊重教师和幼儿“生命的直觉”和“创造的直觉”为核心的直觉化课程价值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小狐狸勇闯山海经”为项目主题开展了第三轮行动,深入地寻求民间文学在幼儿表演活动中的最适宜样态及直觉化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本轮行动中,对于生命直觉和创造直觉的关照对象由幼儿进一步扩展到幼儿和教师。基于幼儿兴趣开展的活动是对幼儿生命直觉的尊重,它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把关注从教育目标的实现上转移到幼儿活动中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中,关照幼儿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如“长臂人”游戏活动源于教师在一日生活的间隙偶然看到小朋友把手臂动作成波浪状,不明所以,向小朋友询问才得知是在模仿长臂人。回想绘本中的长臂人形象,竟觉有些神似。但同时也陷入思考,如何让幼儿通过对形象的感知上升到理解和可操作的层面呢?带着这个问题,设计了具有长臂人核心特征的游戏活动,并且从长臂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不便两个方面让幼儿对长臂人的理解不仅停留在形象的感知上,通过在游戏中体会他们长臂的优势与困扰,也能更深入地去体会故事角色。

民间文学虽然是一种文学,但由于其集体性和生活性的创作形式,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科学知识都基于人们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从这一角度来看,民间文学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是人们千百年来对于来自生活的科学和艺术的自然筛选,是幼儿在生活中得以实现科学思维学习和发展的巨大资源宝库。

(四)价值追寻

活动结束后,在回顾整个实践活动时进一步丰富了直觉化课程的内涵,把追寻文化的直觉也作为其核心价值之一。文化、教育、个体三者是共生的,是相互促生长的螺旋上升的循环,斯普朗格称之为“生动的循环”。前文已经提到,直觉化课程提出的前提正是笔者基于课程建设中涉及对象之间关系的思考,笔者十分认同斯普朗格所说的共生关系,回顾整个活动,文化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与教育和个体间的发展共同促进。直觉化课程应追寻文化的价值,考虑活动背后的文化意蕴,养成文化追寻的自觉,以“小放牛”活动中基于幼儿对京剧马鞭的兴趣生成的制作马鞭活动为例,幼儿很难做到通过仔细观察进行成功创作,设计的马鞭呈现散射放射状,比较杂乱而不成样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幼儿对马鞭的深化理解,教师通过马儿奔跑的视频,用纸壳、毛线等材料制作出马头的模型,通过试图模拟生活中马儿奔跑的场景,让幼儿来观察马儿鬃毛的特点,进而发现马鞭的设计特点,深化幼儿对马鞭起源的理解。通过回归于生活的体验,幼儿基本上都能发现马鞭在颜色和位置的设计上均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进而完善了自己的创作。这是教师带给幼儿的直觉体验,也是教师对于自身文化直觉的追寻。对“马鞭长什么样”这个问题从是什么层面上升到为什么、怎么做层面,在艺术形式传承的同时也是其背后文化意蕴的传承。

四、直觉化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充分准备原则

有人认为直觉化课程就是依据教师和幼儿的直觉经验进行活动的开展,因此不需要准备工作,恰恰相反,直觉化课程的实施和开展需要教师更充分的准备。只有充分准备,才能有敏锐的直觉察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为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支持。具体来讲,教师应对活动的每个元素都进行一定的知识、能力储备。谜语创编问答歌的案例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直觉化课程背后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为了保护幼儿潜在的创造、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组织者准备了两个方案,一个是上述案例中呈现出来的以幼儿分享的谜语作为蓝本进行的创编,除此之外,教师还准备了常见的动物、生活用品类的谜语以备幼儿准备的不足以或不适合问答歌的创编。在晨间谈话时,教师发现多数幼儿准备的是有关动物的谜语,基于对于动物的谜语与问答歌的相关经验,教师当即决定采用方案一:直接以幼儿分享谜语为蓝本,以动物谜语为主题,进行集体创编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答歌的特点,实现了“提取谜语要素—谜语组合—问答歌创编”的三层逻辑的层级活动。回顾这个活动,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教师才能在活动中暂时放下了教师的身份,以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亲临活动现场,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体验直觉化课程的直觉状态并萌发直觉化课程的思想。

(二)尊重直觉原则

在直觉化课程实践探索历程中总结了直觉化课程的三大核心价值诉求:尊重师幼生命的直觉、激发师幼创造的直觉及养成师幼文化直觉的自觉。对于生命直觉和创造直觉的尊重要求教师关怀幼儿的生命体验和创造本能,鼓励幼儿分享当下的生命体验和表达创造的直觉。其中,对生命和创造直觉的关照在前文以通过大量案例进行阐释,在此不作赘述。

除生命直觉和创造直觉外,幼儿教师应养成文化直觉的自觉。杜威认为,“课程的轴心乃是文化的发展”[8]。文化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课程的资源或来源,而应该成为课程的主干或线索,作为个人成长发展之路上凝聚和吸引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磁树”。文化直觉的自觉首先要求课程资源本身带有文化的性质,从人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反应中汲取对儿童发展、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这里的经验即直觉化课程模型中的“资源”,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它应该是人类文化中普遍的。其次,它应该是与儿童目前生活有相似性的、有联系的材料。如此才能期待它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从而使儿童对个人、对个人的生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比当下更好的认识、更深的理解。

五、结语

直觉化课程的探索起源于、依托于和发展于幼儿园民间文学表演活动的微观课程建设,是笔者与合作教师及幼儿共同探索的结果。是“自下而上”的课程应然状态的探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直觉化课程让幼儿和教师向着更有生命活力的方向发展,感受到幼儿和教师直觉碰撞的火花。

猜你喜欢
直觉关怀生命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数学直觉诌议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