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正确消费养成的价值分析与路径探索

2022-03-18 01:26朱章元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消费大学生

朱章元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也在实践中不断细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在之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又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由此可见,无论是在道德品行的涵养还是在消费观念的养成上,劳动教育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的开展逐渐普及,但缺乏系统的规划

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山东师范大学的王飞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的调研中发现,有64.2%的学生接受过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1]。许多学校都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比如浙江大学将社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每年组织近万名学生、近千支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打造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精品实践课程。厦门大学围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劳动常态化机制建设,打造“八闽园”等校内劳动实践教学基地,以承包制形式由师生自主管理,指导开展劳动实践。从大多数学者的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在劳动教育的普及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明显高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并且在劳动课程的设置上东部地区明显要好于中西部地区。虽然很多高校都对劳动教育有所涉及,但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配套的规划,未能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一些高校局限于场地、经费等资源的不足,在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在今天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对劳动做出正确的评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乐晓蓉在对华东师范大学等九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1%的大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2]。华中农业大学的张拥军在对湖北省的四所高校调研中发现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参加类似劳动实践,有82.37%的大学生表示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3]。总的来看,劳动教育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首先,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在课程设置、学分安排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其次,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将劳动教育狭隘地等同于体力训练或专业实习。再次,由于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平时生活中难以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

二、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适度消费

消费习惯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个体的一种稳定性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消费行为方式的偏好。劳动教育可以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在动手劳动中加深大学生对不同角色的体验。劳动教育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束缚,它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让学生在风吹日晒、出力流汗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通过劳动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加关注消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在劳动锻炼中大学生的身体机能不仅得到了强化,他们的心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淬炼,在挥洒汗水中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经历了劳动教育的洗礼后,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觉悟的劳动者,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件商品背后凝结的汗水与心血,这也让他们在实际消费中表现得更加成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购买商品,在需求与实用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理性消费

劳动价值观蕴含着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深厚情感,是劳动者在大量劳动中形成的关于劳动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而正确消费观的确立也会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意识的淡薄、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出现了偏差。一些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现象。他们在购买商品中,当受到外界的干扰与诱惑时很难保持理性,最终做出错误的消费决策。劳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设不同的劳动情景,在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投身劳动的热情,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感受平凡劳动中的伟大。通过在劳动中体验艰辛、挥洒汗水,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断丰富、自控能力不断增强,这让大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消费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头脑清晰,能够根据商品的不同价值进行区分归类,在消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

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它渗透于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如何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想要真正领悟绿色消费的价值意义则需要劳动教育的正确指导。劳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的机会,让大学生在繁忙学习之外能够抽出更多时间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在户外劳动中用心感受自然环境中的鸟语花香,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逐渐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垃圾分类回收等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人类过度消费对生态资源造成的浪费,从而自觉在今后的生活中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

三、劳动教育缺失对大学生消费观造成的危害

(一)勤俭节约意识逐渐弱化

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代大学生既没有经历过资源匮乏、贫穷落后艰苦岁月的洗礼,也没有在大量的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他们在消费中很容易忽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日常饮食方面,高校食堂中的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大学生在食堂吃饭时由于挑食、饮食习惯等原因,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浪费。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的朱强通过对全国30 个省的30 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高校在校生平均每顿饭浪费的食物为 67.55 克,浪费率14.54%,然后进一步分析得出全国在校大学生每年总共浪费约140 万吨粮食[4]。同时随着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的兴起,外卖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流行起来。截至2021 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4.69 亿[5]。在规模如此庞大的外卖用户群体中,大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外卖平台的出现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和更多的选择,但是外卖餐盒的过度包装、卫生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在危害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网络超前消费开始盛行

随着各种电商平台的兴起,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等新的消费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许多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购物时对自己花费的金钱很难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面对着消费需求和实际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许多大学生选择通过花呗、分期付款等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超前消费这一现象也在大学生群体逐渐盛行。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8 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显示,有56.84%的大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软件[6]。网络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令大学生蠢蠢欲动,各种软件利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购物偏好,进一步刺激着大学生的购物欲。而花呗、京东白条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它可以让大学生在现有经济能力不允许的条件下透支消费,享受一时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同时,一些非法的校园网贷机构也乘机进入大学校园,它们凭借着简单的申请流程和虚假的宣传掩盖了潜在的风险,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面对高额债务时,部分大学生会同时向好几个借贷平台贷款,这样滚雪球式的恶性循环给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深陷消费主义陷阱无法自拔

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浪潮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当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诱惑时,很多大学生抛弃了长期坚持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相互攀比、爱慕虚荣、好吃懒做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消费主义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在符号消费的影响下外国的名牌商品、高档商品甚至是奢侈品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对这部分大学生而言,消费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更多的是能否彰显自身的优越感。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即使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的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面对身边各种诱惑和消费陷阱,大学生难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很容易冲动消费买了很多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最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四、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规划

学校是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运用好各种资源和手段,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开设劳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学校在设置劳动课程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要求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义务支教等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扎根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心感悟每一件商品背后所凝结的汗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在消费中避免出现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对大三、大四的同学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生产性劳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在劳动中施展才能,领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在劳动锻炼中让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财富的不易,从而在消费中能自觉做到节约适度。同时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要关注社会发展热点,联系实际生活,针对大学生不良的消费倾向进行及时的纠正与引导。

(二)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社会要大力宣传和学习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劳动模范的表彰,从1950年到2020 年我国先后召开了16 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3 万人次。虽然这些人都来自平凡的岗位,但他们凭借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在劳动模范身上形成的劳动精神是全社会宝贵的财富,反映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展现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是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万众一心迎难而上,最终战胜了疫情。在这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劳动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今天我们要利用好新闻媒体、网络舆论等手段讲好劳模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通过向大学生讲述劳动模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事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家庭成员的正确引导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出现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大多是因为其家庭内部劳动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很多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将精神过度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尽量少让孩子接触,重视劳动教育的则是少之又少。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把劳动观念从小就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深他们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自觉在平常的消费中养成一种正确的观念。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中进行打扫、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动,在劳动中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使他们对生活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父母也要在家庭中营造出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既要对孩子的劳动成果给予表扬和肯定,又要对他们不良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在学习、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下,才能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正确的消费观。

猜你喜欢
劳动消费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