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2022-03-18 01:26鲁程程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劳动

鲁程程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阐述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提出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要“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不断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资助“育人”功能还有待加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存在理想信念缺乏、感恩意识不足、奋斗精神匮乏等问题。学校应探索劳动教育和资助育人的内在联系,提升劳动教育实效,造就更多德技兼修的劳动人才。

一、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和资助育人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有助于贫困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体系中,具有立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困”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高层次劳动技能人才,对阻断代际贫困、实现教育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助育人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增进劳动教育实效

高职资助工作依托劳动教育拓宽育人渠道,通过劳动实践锻炼意志,提升团结合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具有反哺教育的公益活动”和公益创业,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提升资助育人在精神培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等培育作用。

二、劳动教育观照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现状的反思

(一)资助过程重“帮贫”轻“帮心”,不利于正面树立劳动观念

根据《2019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资助人数1.06 亿人次,增幅8.05%;资助资金2126 亿元,增幅4.07%”[2],资助力度和覆盖面扩大,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之忧”,但并未完全解决他们的“精神贫瘠”和“心理困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存在敏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还存在仇富、盲目攀比、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不利于形成正面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怀。

(二)资助形式重“输血”轻“造血”,不利于内在激发劳动动力

当下,高职院校资助形式“以经济层面‘输血’的无偿资助为主”[3]。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大量资金,提供“奖、助、补、减”等多种无偿资助,但过多的无偿资助不能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强精神,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劳而获、过度依赖、不懂感恩等不良心理,甚至抵触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有偿资助,不利于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力更生的劳动内动力。

(三)资助内容“扶困”轻“扶智”,不利于有效提升劳动能力

资助工作要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但当前高职院校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形式有限;显性资助突出,隐性资助缺乏,难以有效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创造力。

(四)资助管理“认定”轻“评价”,不利于个性培育劳动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管理还是“撒网式”帮扶,不利于精准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劳动素质。学校要实现精准育人提质增效,还需从“漫灌资助”向“精准资助”转变,将劳动素质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续认定和精准培育的重要参考。

三、资助育人视域下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发扬劳动精神内涵,发挥资助价值引导作用

1.以劳树德,厚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受助学生厚植劳动情怀,树立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企业楷模进校园活动,展现能工巧匠、劳动楷模、高层次劳动人才的典型形象,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2.以劳育美,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幸福感。以劳育美,增强劳动教育的美感和幸福感,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审美旨趣。学校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摒弃劳动“羞耻感”,培育劳动“幸福感”,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和义工行动等活动,寻回对质朴劳动和辛勤劳作的美好情感。

3.以劳立志,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理想观。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等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练就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观念,邀请优秀校友、行业精英现身说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勇于担当、自我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丰富劳动实践项目,拓宽资助育人实施路径

1.通过勤工助学,实现自助目标。整合学科优势和社会资源,精准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低年级生设置校内岗位,通过工学结合,体会劳动价值;为高年级生提供专业岗位,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合作,提供养老照护、母婴护理、健康保健等服务,让他们“勤”有所学,“工”有所练,“助”其成长。

2.开展公益创业,反哺社会就业。高职院校应以“创”助“补”,指导贫困生组建创业团队,提供初创资金、免租场地、咨询服务等,以创业优惠政策代替单向补助,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坐等”资助的心态。

3.参与公益劳动,奉献人民群众。通过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来践行隐性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参加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凝聚了自助和助人的合力。

(三)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增强资助人才培养实效

1.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强化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入融合,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中开设劳动教育课。加强产教融合和企业合作,在实习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劳动实践。

2.校企协同、多元培育,提升自主就业能力。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的连贯性,畅通劳动技能和人才培养的渠道。高校与企业“双元”协同培育,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践教学和实习考核评价。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强调专业学习与产业需求对接;高年级生关注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产业行业发展动态,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

(四)建立劳动评价体系,构建资助精准育人模式

1.建立劳动评价机制,从“困中选困”到“困中选优”过度。建立劳动素质评价机制,通过“劳动学分银行”记录劳动时长、劳动质量、评价反馈等,客观反映学生校内外劳动的全过程,强化劳动成果认定、考核和转换,将劳动表彰、技能竞赛、公益创业大赛等作为加分项目,将劳动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奖、资助认定的重要依据。

2.制定精准培育方案,从“漫灌资助”到“精准育人”目标。通过大数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信息进行匹配,为他们定制个人培养计划。摸清学生素养能力长短板,精准提供学业帮扶、心理辅导、技能提升、实践机会、创业指导等。总之,劳动素质评价机制帮助我们从“困中选困”到“困中选优”,从“漫灌资助”到“精准育人”的过度,更精准有效地激励贫困生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劳动
困难中遇见团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困难我不怕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热爱劳动
选择困难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