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生态幸福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03-18 03:3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幸福观共同富裕生态

李 青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十三五”期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都有所好转,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消费水平仍较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加之生态链的破坏,使人民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幸福感、满意度持续下降。2016—2018年我国幸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探究共同富裕视域下的生态幸福,对拓展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幸福的理论传承

生态幸福是对马克思的幸福观、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和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借鉴,并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内涵,从本质上揭示了“生态”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回答了生态何以塑造幸福和生态如何塑造幸福的问题。

1.1 内含于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马克思的幸福观贯穿其整个理论学说体系,其形成主要以人的本质、宗教的废除、历史唯物等为线索,对人们通往幸福王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提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3]。揭示了宗教异化不能实现人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从而难以实现真正幸福,认为幸福是体现人的本质的生活实践样态,而非精神领域内容,把幸福从唯心主义拉回现实。其次,从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在批判主观主义幸福观及建立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过程中揭示了生态幸福的本质”[4],认为生态幸福是人通过自然而实现的属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满足状态,“对象性关系”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成就,揭示了生态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最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劳动异化的论述等,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们不幸福的根源[5]。马克思把生态幸福的实现看成是一场伟大的人类生存形势的革命,认为以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生态幸福的根本途径,这为我们寻求生态的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与主观主义不同,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中寻找实现生态幸福的实践方法,寻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生态幸福在本质上就是通过人与自然相统一而实现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它是人在确证其作为‘自然存在物’因而也是‘类存在物’的同时所形成的一种体现人的本质的、生态化的生存形式。”[6]因此,生态幸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实践样态,是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幸福生活的状态。生态幸福包含了生态的幸福内涵和幸福的生态本质。

1.2 秉承于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与生态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幸福”往往与“仁爱”相联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人对自然的仁爱以及实现大同和谐社会来获取幸福。它以自然界万事万物为主轴描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和依赖,背后隐喻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生态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个人理想人格的树立以及社会责任、民族使命的担当的升华[7]。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愉悦感和滋生山水情思的幸福感[8]。孔子提出的“天命”论揭示了自然环境是人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的最基础性元素,“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修养身心,而后才能获得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孔子家语·刑政》)强调从自然界获取有“度”的幸福感。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人可以通过生态塑造幸福但无不在遵循和谐共生的原则。《孟子·尽心上》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对自然的热爱要像对待人民的仁爱一样。荀子在《天论》里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管子·立政》里说:“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这些都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追求幸福的基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与生态智慧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更体现了民生的追求,为新时代人们树立全面的生态幸福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特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幸福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幸福的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生态幸福建立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之上,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验证了生态建设为了人民,建设成效由人民批判,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9]因此,满足怎样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怎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生活的需要,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这也是让人民生活幸福成为“国之大者”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多次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和人民幸福生活联系起来进行阐述,践行生态保护,促进民生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之水要成为绵延后世、惠泽人民的幸福之水;黄河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取得显著成效,民生生态福祉不断增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经过党的百年奋斗,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2]。

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我们首要任务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更是生态幸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时期的生态幸福是更进一步、更高层次的生态共同富裕,因为生态幸福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共同富裕,而是五个文明协调,物质富裕,精神富足和生态环境优良的共同富裕。“人的幸福指数,不能仅仅看经济水平,幸福指数的调查统计表明,人均GDP高的地区未必幸福指数高,这说明上升经济增长促进效用水平的上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促进效用水平的上升,生态和经济均促进共同富裕。”[10]因此,生态幸福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以生态幸福促进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反哺生态幸福。实现生态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2 生态幸福的本质审视

生态和幸福是两个不同范畴但高度复合的体系。生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生共存的自然关系。幸福是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以及理想实现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生态幸福是对物质主义幸福观的超越,从工业文明异化的物质幸福观过渡而来,是后物质主义的幸福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全面幸福观。其实质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当下和未来的统一。

2.1 生态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在幸福层面,物质和精神是辩证统一关系,物质幸福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是人体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劳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把物质与精神相统一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生态物质幸福是最基础的幸福,指的是人对自然界的生态物质欲望和目的得到满足的幸福,它的表现形式是生活的富裕和身体的健康等。马克思认为,物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其次,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活动,具有精神方面的诉求,并且这种诉求会随着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态势,即随着人们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愿望会更加强烈。生态精神幸福是指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收获健康的精神享受。最后,无论是物质幸福还是精神幸福都是通过社会劳动来实现的,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然界获取物质需要,又按照美学标准改造自然界,使主体得到精神满足。

2.2 生态幸福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可得知生态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幸福而不是个人的幸福。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奋斗,他认为一味只追求个人幸福是私欲的表现,批判了资本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的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经常使用“共享”与“普惠”这两个概念,“共享”就是要让所有的人共同享受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美感,“普惠”就是要使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惠及所有的人。“共享”是共建、渐进、全面的共享,是公平的共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依靠人民主体地位的伟大建设事业,它所取得的成果理应坚持由人民来共享,这种共享是代内的共享也是代际的共享。“普惠”是兼包并容,推动共同发展。生态利益是一种集体性的利益,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获得和享有的权益,每个人都拥有呼吸清洁空气、享受自然景观的权益,并且要履行不影响他人使用和享有的义务,实现自身幸福的同时兼顾全社会幸福。

2.3 生态幸福是当下与未来的统一

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整个社会,一个民族……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11]既追求代内公平也强调代际公平,既满足人类当代的需要,也要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威胁到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自然资源有不可持续性,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下,人类把自身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用生态利益换取自身利益,但人类利益至上并不是真正的利益和长远利益,人的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统一才是新时代我们需要构建的新型利益关系。其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人的营养库与能量来源,没有自然资源,人的生命将无法延续。资源是生产之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2]因此,在实现本代人生态幸福的同时,也要保障后代人生态幸福的权利。

3 生态幸福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明了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2]。共同富裕既是时代特征,也是时代方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生态需要是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从一定范围来看,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内在耦合性使得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包含深厚的生态幸福的意蕴。

3.1 生态幸福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这是人对自然依赖性的具体表达,也是人化自然的内在表征。首先,生态资源和环境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支撑条件。自然界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协调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仅满足了自然本身的生态需要,也是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无论在生产、消费或是分配方面,生态要素的参与,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重要动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就是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福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造福百姓、富民强国的金山银山,绿色已然成为最“富有”的颜色,最幸福的底色。因此,必须坚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13]的理念,立足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生态红利,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其次,生态幸福是当下与未来的统一的本质,揭示了实现本代人的生态幸福的情况下,不剥夺后代人享受生态幸福的权益。这有利于促进资源代际和谐,促使资源均衡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动力。在维护这代人追求的生态幸福的基础上,绝不能侵犯和侵害后代的追求生态幸福的权利。我们只是地球资源的看护者,不是地球资源的最终使用者。

3.2 生态幸福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生态幸福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人的幸福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本质上就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幸福和共同富裕的一致性要求。共同富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和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民需求从曾经的对“物质文化需要”向更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总的来说,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民众对幸福内涵有了新定义,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优美生态在美好生活目标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而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存环境的破坏降低了人民幸福感。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对自然的生态需要无法满足,就难以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生态幸福的实现问题成为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需要一并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新时期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实现物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而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包括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生态美丽的共同富裕。以生态幸福的视角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富裕。

3.3 生态幸福的实现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生态幸福的实现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生态幸福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往往是农民,生态产品的需求者一般是城市居民,农村具有天然的生态资源优势,生态产品的价值有利于克服共同富裕的短板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其次,生态幸福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动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任务。人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获得身心愉悦的精神享受,增加了精神上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又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共同富裕不仅是分配到的收入或财富的共同富裕,而且包括公共产品或公共福利的供给。”[10]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因此,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保障。

4 共同富裕视域下生态幸福的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全党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可见,“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指向,而人民的生态幸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目标。因此,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幸福的同时推进共同富裕的步伐。

4.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行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环境的保护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环境的保护成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行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动力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第一,大力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科学实行农田轮耕、休耕制,提高农田的产量,推广地方的农产品,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第二,创新绿色投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走低碳、循环的生态道路,引导绿色消费。第三,加快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能让生态经济达到量的提升,同时也是质的转变。技术创新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生产的根本支撑,提升绿色产量,首先实现“把蛋糕做大”,其次,技术创新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优良互动。

4.2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桥梁,生态产品不仅有生态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加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有机融合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好,但受限于生态产品难以变现,无法吸引较多有相应需求的城市居民去消费,造成生态产品流通不畅,阻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富裕与精神富裕[15]。因此,推进生态产品市场的建立,打通生态资源的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当务之急。第一,推进生态产品市场的建立。《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强调:“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率先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自然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了生态产品的实现需以自然资源产权明晰为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统一确权登记。其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第二,打通生态资源的转化通道。逐步构建转化路径,让绿色成为发展的资本,让生态产品和农业产品、工业产品一样得到经济利益。首先,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根据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其次,要坚守实体经济之根,推动转型升级路径,响应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要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补偿体系。探索建立多维长效补偿机制,既要有受益地区补偿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和丧失发展机会的地区的横向补偿,也要有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纵向补偿。建立全方位的生态产品补偿制度,把政策补偿、经济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

4.3 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高低。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克服共同富裕的短板。第一,全面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先,推进农村“三大革命”。长期以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成为农村发展的缺陷。其次,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地区水、电、煤、气、路及各种物流设施等所谓传统基建,都亟需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其综合水平。最后,构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对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内容进行完善和升华,建设生活环境干净优美和有人文关怀的乡村。第二,走农村生态富民之路。走生态富民之路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途径。首先,巩固农村传统生态产业。引入最新技术,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其次,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发挥天然资源的最大优势,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最后,创新农村产业类型和模式。以农业、畜牧业为依托,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等,实现农业、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三,生态财政向农村落后地区倾斜。首先,给予农村贫困农民帮助,先让农民生活富起来。其次,加大补偿力度,特别是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最后,完善补偿措施,优先补充共同富裕的短板。

猜你喜欢
幸福观共同富裕生态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生态养生”娱晚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