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乡土人才培养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园艺专业为例

2022-03-18 08:57万鹏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乡土社团

■万鹏飞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江苏 淮安 223200)

江苏在乡村振兴路上一直走在前列。2017年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出炉,为乡土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1]。各市纷纷行动,根据本地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以实际行动促进乡土人才成长与发展。淮安市在大力扶持乡土人才发展方面,围绕政策、项目等积极谋划,出台《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完善“淮上英才计划”乡土人才项目,建立乡土人才大数据库,多渠道保障乡土人才发展,维护他们的权益。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业与老百姓的餐桌密切相关,关乎国家安全与人民福祉。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地方优势,保障国家农业基础地位方面,农业类院校责无旁贷。它们的毕业生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服务一线,关乎农业质量效益,与农民密切接触,很多人扎根农村,为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

中职教育注重实用性,有利于中职生的培养。很多中职生基础知识薄弱,长期以来,学习积极性受挫,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但有些同学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更加吸引他们。于是不少中职生将目光投向了社团,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发挥才能。社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在无形中承载了德育的意义[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说教不同,社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学生加入社团,大多是选择比较感兴趣的社团或者擅长的领域。有了兴趣爱好或特长的支撑,学校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中职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甚至不愿意表达个人观点,更不用谈组织能力了。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些语言类的社团尤其明显。经常组织社团活动,长期积累,他们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在不自觉中得到了提高。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参加社团活动,减少了他们玩手机的时间,促进了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外界的交流,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团,可以很好地提升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某种程度上促使其具备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农业类中职学校乡土技能型社团实践

2017年3月29日,五位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邀来到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校园,进行技能展示。这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绒花绒鸟传承人钱凤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小琦与季云华、泥艺传承人潘玄武、纸扎技艺传承人李国连。学校聘请他们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他们带来的上百件艺术作品,让广大师生大饱眼福。大家由衷地感叹技艺之精、艺术之美,并纷纷表示要向大师们学习技能。共青团淮安市委员会领导来到现场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成立了绒花绒鸟社团、瓷刻社团、剪纸社团、泥艺社团、纸扎社团,并邀请大师们来校开班授课,后来又举办了学生乡土技能作品展。这些社团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极富乡土气息,我们姑且称之为乡土技能型社团。它们的活动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似乎熟悉却又遥远而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生根发芽,深受师生欢迎,一时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给平淡的校园生活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活力之风,为多彩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

园艺专业属于涉农专业,为淮安生物工程分院品牌专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之后,不少园艺专业学生加入了社团,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上,常常是座无虚席,很多学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他们聆听乡土名师讲课,时而做笔记,时而动手操作,亲眼看到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流露出羡慕的目光;课后围在老师身边不愿离去,详细询问某个知识点,或请教某种操作技法,或近距离欣赏艺术品。通过与加入社团后的园艺专业学生座谈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获得78份有效问卷),我们发现,所有同学都认为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加入社团的决定是正确的。88.46%的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社团活动上,他们把精力集中于研究社团所学知识、所讲操作上,花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电影、看电视的时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83.33%的学生表示学习态度或者做事态度更端正、更认真了;62.8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己认为可能的影响因素中,26.53%的学生认为学习专注度更高、注意力更集中了,42.86%的学生觉得是意识到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进而更想要学有所得,加重未来就业的砝码,18.37%的学生表示是受到周围人的正面影响。部分社团成员,因专业成绩优秀,被选拔进技能大赛集训队伍中,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与自身的刻苦训练,在省、市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奖。

园艺专业的就业方向为园艺产品生产、管理、销售和技术服务等。我们与已经毕业的部分园艺专业社团成员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62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均已就业或升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率达到了85.48%,个人满意率为80%以上,一半以上的毕业生有继续升学的意愿或者已经升学,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提升个人专业实力,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和报酬,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对这些同学的领导、老师的问卷调查(获得62份有效问卷),该专业毕业生普遍能够吃苦耐劳,动手能力较强,善于思考,虚心学习,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59.68%,用人单位或高校满意率为100%。

三、农业类中职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乡土人才培养成效

(一)德育的有效载体

学生管理离不开德育的渗透。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要小得多。充足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中职生对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更为期待。一切为了学生,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各种社团活动应运而生。在开展一系列乡土技能型社团活动中,除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教育之外,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工匠精神,让他们懂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二)促进专业技能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职业教育应该为培养这样的劳动大军奋发努力。与高中教育不同,中职教育更倾向于实践,更重视技能,要求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至少掌握一项技能。这项技能就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立身之本。有了这项技能,承担个人开销和家庭支出也就有了可能。根据以上对乡土技能型社团中园艺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积极参与这些社团活动,对他们确有帮助,无论是对他们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所学技能安身立命,都有促进作用。

(三)培养地方归属感

中职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后,有的继续升学,有的选择了就业。在校期间,究竟有哪些东西可以让学生铭记在心,刻入骨髓,融进血液中呢?也许是某些知识技能,也许是某些人、某些事,也许是他们参加的某些活动等。加入乡土技能型社团,并积极参与其中,学到某些技能、品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留下了印记,增进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亲近感,让他们产生了家一般的感觉,有了较为深刻的主人翁意识。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融入这座城市中。对家住外地的学生而言,这座城市仿佛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四、农业类中职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乡土人才培养局限

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乡土技能型社团实践,在培养乡土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亟待改善。

(一)社团制度不够完善

作为刚成立不久的乡土技能型社团,同时邀请的是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班授课,学校的管理相对松散。未能及时制定社团章程,缺少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二)资源供给不足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前进,校内几项市政府重点工程正在建设中。现有的场地除了供教学、实训、课外活动之外,所剩无几,而且设施相对陈旧。遇到教学或者其他的重要活动时,部分社团活动场所易被挤占,导致社团活动推迟。投入这些乡土技能型社团活动的资金有限,相关材料费的开支不足,学生舍不得自费购买材料,对社团活动的举办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对外交流不多

与外界紧密连接,不断地相互学习交流,可以开拓社团成员眼界,提高技能水平,取长补短,从而促使社团有着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乡土技能型社团多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开班授课并开展社团内部活动的模式,缺乏与校内外其他社团间的交流。尽管部分社团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活动,但是参加这些活动的社团成员人数有限,参加次数不多,活动类型有所局限,更高层次的交流展示活动少之又少。

(四)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代社会,信息化已不同程度地融入课堂教学。信息化也会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起到或多或少的催化作用。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乡土技能型社团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班授课,教学与活动的开展方式较为传统。尽管每次都会提前在多个QQ群中发布相关社团活动信息,但是活动的精彩内容或瞬间却未能及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展示,场外人员无法同步进行学习、交流与沟通。社团成员在进行相关操作遇到困难时,难以自由地进行知识技能的复习回顾。缺少信息化的加持,社团的校园与社会影响力偏窄。

五、农业类中职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乡土人才发展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规范社团活动,约束社团成员的言行,督促社团干部尽心尽责,起着重要作用。乡土技能型社团成立不久,很多方面还不太成熟。应根据各社团实际,由核心成员草拟社团章程,指导老师和全体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并表决通过后,报送校团委,经过批准后,将社团章程备案并公开发布。乡土技能型社团与其他社团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有效提升社团生命力。定期举办校内乡土技能作品展,积极展示社团成果。参与社团评比,每年评选出最佳乡土技能型社团与乡土技能标兵[3]。社团成员相互扶持,采用老成员结对帮扶新成员的形式,营造出争相赶超、其乐融融的氛围。

(二)合理规划、整合资源

社团的运营,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离不开一定的资源供给。要做好学期预算与年度预算,主动向学校申请活动资金,同时积极服务社会,联系企业、商家等,吸纳社会赞助[4]。尽可能地做好活动策划,力求资金用在“点子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集体的支持下,社团成员可利用乡土技能作品展,出售个人作品,体会收获的喜悦。如遇资金紧缺,在全体成员可接受范围内,每学期收取少量的社团费用。可以与总务处协调,寻找闲置场所,简单整理装修后,供社团使用,并向学校申请在新建的大楼中设置部分社团活动场所[5]。有效整合现有的活动场所,按时间表分时间段供各社团使用。遇到较大型活动,提前借用场地并在学校工作群中发布,尽量避免与其他部门的活动“撞车”。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加强与兄弟社团和兄弟院校的切磋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建立QQ群或微信群,提前发布社团活动信息,邀请兄弟社团、兄弟院校前来指导或参加活动,并定期到兄弟院校观摩、汇演,积累经验,补短强特。邀请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技能专家到校作专题报告或指导技能实践,并积极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各级各类作品展、比赛或地区文化交流(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乡土人才创业大赛、两岸文化交流等),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近距离接触,以期提升社团成员文化品位与作品档次。条件具备的话,可以成立更多类似的乡土技能型社团,以满足更多同学的需要。

(四)顺应时代潮流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将社团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6],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积极展示社团特色,播放活动预告、花絮和精彩内容。可采用直播的形式,方便未能到达学习现场或者活动以外的人员观看并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帮助社团指导老师,将信息化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多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利用云班课、学习通等平台,课前将相关学习资源推送给社团成员,课后补充其他学习资源,供大家复习并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拓展。有条件的社团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定期走进社区、农村、企业、敬老院和福利院,全方面展示社团文化,提升社团凝聚力、影响力和学校知名度、美誉度。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类中职学校大有可为。培养乡土人才,不妨拓宽思路,关注学生需要,多采用他们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或路径。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乡土人才培养,是较为成功的尝试,或许值得其他农业类院校借鉴。

猜你喜欢
技能型乡土社团
缤纷社团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K-BOT拼插社团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