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2-03-18 08:57谢伦苏李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谢伦,苏李杰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高校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和营养剂,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充分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好党史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就提出了党史研究科学化的命题:“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2]。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也有大量关于党史研究的论述、正确认识党史的思想和理论观点,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3]。这给我们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也着重强调:“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3]

对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问题研究很多,包括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内容是什么,怎么学习党史的方法等问题,如何实施才能有效果,党史学习成为常态化的途径等等。当前,各高校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有关要求,在新时代必须学深、悟透、践行党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将百年党史作为重要内容和关键素材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党史教育中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化并用以指导学习、生活的实践,充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发图强的力量,成长为学史知史、爱党国爱的新时代青年。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一条主线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的一条鲜明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中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线,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期间实现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清政府无力抵御西方列强的全方位侵略,在丧权辱国也使得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压迫,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均未能阻止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产物,自诞生起就肩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初心和所肩负的使命,从抵御外敌侵略到建立新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建设中曲折前进的探索,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加入世贸到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上种种,无不印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顺应世界潮流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复兴为主题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2012—2021),并用“四个伟大成就”凝练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百年党史的发展主线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时代背景,充分发掘期间典型事件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主动汲取党史的营养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思政课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应把党史教育引入思政课程,供广大大学生学习理解中国,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小我”的局限,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同时,大学生也应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党史和革命、英雄的故事,在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让自己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越来越“专”,更要变得越来越“红”。

(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党史理论学习

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话语表达,兼顾政治性和学理性,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把党史知识融入到“人才匠心”培育之中去。以《中国共产党简史》为蓝本,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系列小专题教案和资源库,授课老师课前认真学习消化讲授内容,进一步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给学生讲党史故事。抓住“学”和“教”两个要素,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实现学党史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备课、讲课,老师深度参与其中、深入学习党史,既是讲授者,也是受教育者,实现学生和老师学党史全覆盖。另外,“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八个相统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一项要求,这不仅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破解思政课单向灌输现状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的内在要求,还是思政课迎合青年成长的迫切要求。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一要摆正师生的角色定位;二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三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四要改革教师的测评考核。具体说来,在思政课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特别是语言亲和力)以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使用青年的、生活的、时代的话语将党史中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娓娓道来,以讲故事的方式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地将其中的思想理论和价值理念传授给学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着重加强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党史知识理论的讲授中也倾听学生的认识、感想,在了解中产生共鸣、增进信任,即“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大学生应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党史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结合培养方案和预设目标,除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结合如今全国上下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契机,大学生应自觉主动通过思政课之外的各种渠道加强党史学习。比如: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等都是学习党史的重要平台,官方媒体在各平台所推送的文章、图片和视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党史知识;为打破党史学习教育的时空限制,高校、党校、研究机构等的相关专家、学者也在网上进行党史专题讲座的直播,全国大学生都可通过观看直播(回放)的方式学习并在其中收获良多;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觉醒年代》等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加强党史的学习。此外,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文物、图片、视频乃至实地体验等加强共情,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传承。大学生在各种平台和渠道中所获取的党史知识理论和心得收获在思政课上与老师探讨、与同学分享,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三、倾力融通党史学习的三个课堂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6]中提出:要“形成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结合当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分析,要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以思政课的理论、实践和网络课堂为重要抓手,倾力推动思政课的三大课堂的融通,实现党史学习在思政课的时空延伸中提质量,使得学生可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个场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史知识的学习。而统筹整合思政课三大课堂的教学资源并加强融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理论课堂的教学改革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作为原则应该贯彻,而作为方法则应当改进,因此在思政课中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可采取诸如主体平等、启发性和互动性都更强的访谈式教学等方式以克服传统课堂单向灌输、教与学分离的弊端并同时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深化认同的目标,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理论课堂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访谈式教学的教学情境中,由教师充当主持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线连接被访谈者或者将其邀请到现场,在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被访谈者以及学生均可就党史中的典型事件和重要人物围绕访谈主题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在学生充分参与且更为沉浸的教学氛围中,可达到增进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二)要推进实践教学的方式创新

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要求就是要“办实事”,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也应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为广大师生奉献、服务的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我们不难发现,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困苦,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不仅有其精神内核和指导纲领,更有其行为方式和实践做法,党史学习教育也必须是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化作为动力可以催动外化,外化取得成效后反过来也促进着内化。因此,必须推进实践教学的创新,课内实践可以增加朗诵和知识竞赛等环节,朗诵诸如《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党史名篇的片段,组织开展党史知识抢答竞赛等,在丰富内容、优化设计、创新模式中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也增加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党史理论的兴趣;课外实践可以对接学生党支部、团委、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学习社等学生组织去校外的红色基地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去孤儿院、养老院、居民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使党史学习教育见实效,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三)要推进网络课堂的体系建设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与教育融合后催生了网络课堂,其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整合了思政课的教学要素,使得思政课的时空得以延伸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开放、生动和灵活,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还畅通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的渠道。当教学教改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思政课也将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也可加入更多丰富且具趣味性的资源、内容和环节,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和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内容的个性化、自主性。与此同时,理论课堂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入“职教云”等网络教学平台工具,思政课教师也能以此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出相应调整。另外,在移动端自媒体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向学生推送高质量的党史学习内容,进一步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四、坚持与已有教学资源四个整合

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立足实际,通过系统指导和统筹规划让党史学习教育与教学资源、理论资源、组织资源、实践资源相结合,以实现各方面资源多元整合与一体化的充分而高效利用。现存的问题是,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重合度却未能整合资源实现深度融合,甚至将其割裂开来,比如“所有任课老师上课前都先讲五分钟党史再开始上课”,如此的割裂的举措势必造成党史教育资源的分散,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掌握着教学、理论资源,学工(团委)掌握着组织、实践资源,而实际情况是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导致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分散,协同育人乏力、收效甚微。另外,学工(团委)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有实践教学的环节,部门间若不能充分协作,也将导致实践内容重合和资源浪费,若缺乏沟通和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的各门思政课程的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都将出现高度重合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应以系统的思维去思考和以协同的方法去解决。

高校要立足整体,构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资源系统并完善协同,方可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的育人合力。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系统由如人力、物质、活动、信息等资源集成的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中也由若干复杂的要素构成。比如,党史学习教育的人力资源(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讲授者或访谈对象)子系统中的要素就可以包含思政课教师、校外专家、革命烈士后代、先进党员、优秀校友等;物质资源子系统中的要素则可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图书馆、校史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这些子系统及其要素在系统中不能简单地机械相加,更不能相互牵制,而要达到有序排列、有机组合、耦合联系方可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系统的整体优势和协同合力,达到“1+1>2”的效果[7]。高校应集成、整合并统一管理党史学习教学资源、理论资源、组织资源、实践资源等,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库以实现资源整合、共享,配备人员对资源库进行审核、筛选、更新、维护、考评、改进,不断完善系统中的资源,并且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专业有方向性地选择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也应定期调研了解学生需求,联合学工(团委)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五、要找准学史力行的五个落脚点

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事件、明确关键节点、评价英雄人物中理清百年党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让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中生根发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认同“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成长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8],具体说来,学史力行在高校思政课的五个落脚点如下。

(一)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

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要坚持“内容为王”,基础在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面,“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聚焦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重视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紧扣党史内容,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枯燥讲解和机械生硬的照本宣科,立足于百年党史的教学内容深度转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时间、地点等形成契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二)建设特色教学课程

教学课程模式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似乎越来越难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课程的各教学环节难以相互配合,无法有效地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政课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开设有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四史”课程学习,有效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重要作用,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在校学生为对象,紧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在全校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关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重温党的历史、汲取奋进力量中开启新的一天。

(三)丰富实践教学项目

联系校外,立足本土,用好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学工(团委)的协同合作,联系校外,精心设计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通过史料、文物、照片、视频、虚拟现实、场景还原等让学生深入体会百年党史的厚重、沧桑。此外,还可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习社等理论社团组织,面向全校招收大学生党史宣讲团成员,组织“大学生讲党史”“革命家书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党史理论的学习。

(四)打造优良师资团队

“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9]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对思政课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育人理念、育人要求的落实,也最直接地影响着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榜样示范。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强化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人生导师作用,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榜样”。

(五)完善保障考核制度

思政课教学效果好不好,大学生“最有发言权”,人才培养效果是思政课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思政课堂中对党史学习的效果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不能浮于表面,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在考核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和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

通过这五个落脚点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指引、努力见贤思齐中使学生把握学史力行的正确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才气、律己中保持正气、创新中培养灵气,不断确立学史力行的更高标准;并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中不断增强学史力行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政权从何而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六、结语

通过百年党史发展历程这一条主线,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厚资源,教育教导大学生做到学党史、悟思想、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阐述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通过两个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强调教师党史教育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育人效果。通过打造三个党史学习课堂(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守住主阵地,用好主渠道。通过四个结合的手段(党史教育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党史教育与学校学科特色相结合、党史教育与校本文化相结合、党史教育与地方历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成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这几点的基础上,形成树立正确党史观、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学课程、打造优良师资团队、完善保障考核制度五个落脚点,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继续推动党史融入思政课、嵌入校园文化、汇入社会实践、走入组织生活,常态化,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帮助大学生坚定思想站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历史逻辑出发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