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以广东开放大学为例

2022-03-18 08:57梁文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婚姻家庭思政课程

■梁文莉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价值观引领与专业课知识传授、技能培养须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广东开放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终身教育理念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面向基层、行业和农村,热爱社会主义,掌握系统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乡村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能够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培养实操技能,更要深入挖掘和拓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婚姻家庭法学”是广东开放大学法学专业选修课,是一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独特的法学魅力和社会伦理价值的“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54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弘扬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认同制度优势,发展合作精神,聚力中国故事,逐梦强国复兴。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尊重中国婚姻家庭传统文化精华,自觉培养婚姻家庭美德意识,树立平等、文明、互爱、友善、诚信、和谐、法治的婚姻家庭理念,让家庭洋溢着思政的温度。在实现小家庭和谐幸福的同时,共建大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一、开放教育“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婚姻家庭法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助力学生深度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精华、了解社会现实状况,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曾指出:“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4]。关于“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是在对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梳理、优化与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如江门开平市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汕尾市海丰县彭湃故居、广州市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肇庆市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等)、学习传唱红色婚恋歌曲、朗诵优秀“家国情怀”诗词、观看革命爱情影剧、举办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网上答疑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婚姻家庭法理论知识的同时,感悟革命烈士刑场上婚礼的悲壮、彭湃母亲和杨匏安母亲崇高的革命气节、叶挺将军的清廉与高风亮节所孕育的良好家风,促使学生们顿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觉培养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同步夯实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关于开放教育“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拓宽思政教育资源。

(一)线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1.深挖本土资源,参观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是一个蕴含丰富优秀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省份,爱国教育基地遍布全省。各基层开放大学通过精选教学地点,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爱国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穿越时间隧道,深切感受历史事件、触摸历史发展脉络,接受思政教育和精神洗礼[5]。培养同学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责任感。

(1)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

(2)广州市杨匏安旧居陈列馆

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被称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6]。杨匏安旧居陈列馆陈展内容包括杨匏安投身革命斗争的感人事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良好的红色家风故事等,全面地展示了杨匏安的革命历史功绩和公忠不忘的高尚家国情怀。杨匏安母亲关秀英亦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白色恐怖岁月里,她服从组织安排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直到全国解放。杨匏安的妻子吴佩琪自婚后就全心全意支持和帮助丈夫开展革命工作,她的家成为我党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3)汕尾市海丰县彭湃故居

彭湃同志是卓越的中国农民运动先锋,彭湃故居是广东省海丰县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彭湃的母亲周凤女士顾全大局,支持亲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从1928年到1933年短短的五年间,周凤先后失去了彭汉垣、彭湃、彭述三个儿子和儿媳蔡素屏等六位亲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周凤又把彭士禄等五个孙儿送进革命队伍,她的这些孙辈们先后参加了东江纵队,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英雄母亲周凤舍小家为国家,体现了朴素而又高尚的家国情怀。

(4)肇庆市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广东惠阳人叶挺将军是被中央军委确定的三十六位开国军事家之一,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荣膺“北伐名将”殊荣,叶挺独立团则被称为“铁军”。抗日战争中,叶挺将军出任新四军的第一任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叶挺军长被关押在上饶李村监狱。在长达五年多的被囚禁生涯中,将军不惧威胁利诱,写《囚歌》明志。叶挺将军的传奇人生为世人称颂,他的清廉和高风亮节也为子女留下深刻影响,孕育着良好家风。

3.1 用户注册登录 打开昆虫生境数据监测软件的账号注册页面,输入测试用户名为admin,密码为admin,并再次输入密码确认注册。此时软件提示“注册成功—用户名:admin”,并进入昆虫生境监测首页。打开昆虫生境数据监测软件的用户登录页面,使用之前注册的账号admin登录。此时软件提示“登录成功—用户名:admin”,并进入昆虫生境监测首页,此后进入系统主界面。

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从而深受教育和鼓舞,激励学生们学史明理,学史崇德,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到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四亿多家庭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对于不能到现场参观的学生,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线上实践教学模块,使学生可以通过国开学习网“婚姻家庭法学”网络课程“云思政”进行线上课程思政学习,与其他同学一起感受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革命历史精华。

2.融情忆史,讲出中国好故事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学党史、讲出中国好故事”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熟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同志与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同志自由结合为“向蔡同盟”的故事;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大姐历经相知、相爱、相守,在峥嵘岁月里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情佳话故事;幽默多才崇尚爱情的陈赓大将与他的前后两任妻子王根英烈士和傅涯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之首粟裕将军与楚青同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北大才女卓琳同志等革命伉俪之间互相支持、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情感道理,使同学们从心灵深处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驱伟大的婚恋观、爱情观,涵养家国情怀,逐梦强国复兴。

3.学习传唱红色婚恋歌曲,营造生动活泼学习氛围

组织学生学习传唱《小二黑结婚》《九九艳阳天》《月光下的凤尾竹》《婚誓》《康定情歌》《风含情水含笑》《达坂城的姑娘》等反映我国婚恋文化的优秀歌曲。每一首歌曲后面都是一个个生动的反映正确婚恋价值观的爱情故事。例如,《小二黑结婚》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与小芹)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守旧家长的阻挠和封建传统的桎梏,最终结为夫妻的美好爱情故事。《九九艳阳天》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年轻的新四军战士李进与苏北柳堡村姑娘二妹子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经过部队领导的帮助教育,他们暂时搁置儿女情长,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故事。这些红色婚恋歌曲朗朗上口、流传广泛,是纯朴与真挚爱情的象征。学唱情歌,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4.朗诵优秀“家国情怀”诗词,树牢中国文化自信

“读诗使人灵秀”是哲学家培根的名言。教师带领学生倾情朗诵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小雅采薇》等唯美爱情诗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和欧震的《诗意中国》等歌颂爱情、弘扬“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的古今优秀诗词。师生通过诵读经典,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接受智慧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树牢中国文化自信。

5.开展岭南婚俗文化调研,传承优秀传统婚俗文化

广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婚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课程教学团队依托开放大学体系分校的力量,挖掘广东省各地区婚俗文化资源,在开展线下岭南婚俗文化调研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线上实践教学模块让全省学生在线上共享学习。例如,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客家婚俗“哭嫁”是指客家女儿出嫁时以哭当歌、以歌为哭所形成的风俗。“哭嫁”主要表达女儿感恩父母养育之情,对娘家的留恋和对亲友难舍之情。“哭嫁”声情并茂,如泣如诉,融爱情、亲情、友情于一体。而佛山顺德地区的南沙婚俗,是指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南沙社区从清代沿袭至今的婚嫁礼仪,包括定吉、请期、纳吉、过文定、过大礼、迎亲、于归等步骤,较好地保存了古代留存至今的“三书六礼”(“三书”指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旧例,目前已成为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婚俗文化调研,守护岭南婚俗的古朴民风与幸福滋味,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婚俗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倡导“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相亲相爱”的婚姻家庭理念,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婚俗礼仪文化在凝聚民心、淳化民风当中的重要作用,传达中国文化自信。

(二)线上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1.观摩革命爱情影剧,端正婚恋价值观

主要是在国开学习网平台线上播放或者依托基层开放大学在当地组织学生观摩革命影视文化节目,比如《刑场上的婚礼》《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烈火中永生》《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在电影《刑场上的婚礼》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陈铁军烈士在被反动派杀害之前说:“为了明天的青年能够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相爱,为了劳苦大众不再受欺压,我们死而无怨,当我们要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革命的时候,我要向大家宣布:我们就要举行婚礼啦,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他们将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献给对方,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烈火中永生》是改编自小说《红岩》,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于1965年在中国上映的影片。讲述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之后继续开展革命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监狱中受尽酷刑折磨仍严守组织秘密,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观摩红色电影,指导学生写影评或者观后感,让学生感受革命爱情的伟大,端正婚恋价值观。

2.学习经典,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指导学生线上观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平语近人4:国之本在家》与《平语近人5:报得三春晖》。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平语近人4:国之本在家》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引导学生领会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命运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鼓励学生心怀家国,攀登事业高峰。《平语近人5:报得三春晖》则从唐代诗人孟郊所作五言诗《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切入,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并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开展学习教育。

3.观看《家事如天》系列法治纪录片,坚守法律人职业伦理道德

家事案件同民生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好家事纠纷,要求家事法官们在具备扎实的法学功底之外,更要洞悉人心、通情达理、以情释法。最高人民法院录制的《家事如天》系列纪录片,包括四平篇、白城篇、深圳篇、德阳篇、厦门篇、徐州篇、柳州篇共七集,记录了全国各地七座城市的家事法官们审理家事纠纷案件的风采。同学们通过国开学习网平台线上观摩现实生活中的司法调解和司法审判真实案例,对家庭纠纷和家事法官会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家事法官们从“心”出发,为“和”努力的办案态度。学习家事法官们在真诚友爱的气氛中帮助各方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使家庭成员获取稳定安全归属感的职业技巧。弘扬“文明、和谐、友善、法治”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

4.破解学生思想困惑点,线上实时与非实时答疑讨论

“婚姻家庭法学”网络课程在国开学习网平台上设置了实时讨论区、非实时讨论区、课程思政园地讨论区三个线上讨论区。教学团队每学期组织学生就典型案例与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实时和非实时教学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婚恋价值观并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2021年春季学期,课程主持教师在实时讨论区设置两次实时答疑讨论活动,主题分别是“离婚冷静期制度”和“夫妻财产关系”,在课程思政园地讨论区要求学员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开展学习与讨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设立的深受社会热议和关注的离婚冷静期制度,师生与生生之间就“离婚冷静期是否干涉了当事人的婚姻自由”“离婚冷静期是否不利于保护家暴受害方”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对离婚冷静期制度持怀疑态度的“80后”“90后”学员们大多崇尚自由,反对限制和压抑。针对学员的特点,教学团队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在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用案例和事实引导学生理解“过度的自由并非自由,被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的道理,通过反复答疑讨论,师生一致认可离婚冷静期制度在提升人们对婚姻的谨慎程度方面,在避免冲动离婚、降低离婚率、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在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家庭暴力问题,因为离婚冷静期只适用于协议登记离婚而不适用于诉讼离婚,教师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措施或者诉讼离婚方式解决,并不会受到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影响。

5.线上案例反思与价值观引领,同步夯实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婚姻家庭法学”网络课程在国开学习网平台上设置“典型案例库”模块。对于每一个婚姻家庭典型案例,辅导教师不但进行知识点讲解与实操技巧传授,还对学生进行案例反思与价值观引领方面的详细分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之后在上海发生了一件关于“丈夫婚后才向怀有身孕的妻子坦白其患艾滋病多年并且长期服药”的真实案例,针对此案例,辅导教师就“结婚的禁止性条件的变化”“可撤销婚姻制度在《民法典》生效前后的显著区别”以及《民法典》新增设的“婚前重疾告知制度”等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开展案例反思与价值观引领,使同学们认同:“坦诚相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忠诚与信任乃婚姻关系的基石,“婚前重疾告知”是我国《民法典》赋予准夫妻双方当事人的一项诚信义务。在结婚登记之前履行“重疾告知”义务可以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与长久维系。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培养“友善诚信”的婚恋价值观。

二、结语

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相比较,开放教育非全日制法学专业学员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历,更加鲜明的爱情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对于“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专题内容的选择需紧扣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专业和贴近社会,以学生为主体、以法学专业为经、以社会为纬[2],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让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而非陷入理论的空中楼阁。在各基层开放大学建立融合红色文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地与网络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多场域相融合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全覆盖、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营造“人人、时时、处处”可学习受熏陶的实践氛围。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历史问题作为融贯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的线索,创设课程思政的问题情境。用有代笔性、有亲和力的故事或者案例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网上讨论、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生动立体合理恰当地融入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使“婚姻家庭法学”课程里的思政资源“接地气”并且“活起来”,让“婚姻家庭法学”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课程“培养德法兼修、富含家国情怀人才”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婚姻家庭思政课程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山西:“五色”分级预警处置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