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3-24 03:22刘曲朱晓梅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课程思政

刘曲,朱晓梅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它不是某一门特定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课程思政”以各类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教育观,课程思政体现了对高等教育课程的新设想以及对现行高等教育课程设计的再思考。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是文秋芳教授根据中国本土大学英语教学特点,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于2014 年正式提出的教学理念,其理论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1]

课程思政为外语教学的改革实践注入新氧活源,赋予大学英语课程以新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外语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刻的内涵探寻。笔者基于POA 理念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教学流程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四性”原则,即目标设计的精准性、内容设计的体系性、任务设计的引导性和评价设计的生成性,并通过真实课堂案例说明,希望能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不断成熟,助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逐步提升,为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绵薄之力。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

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综合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非线性、有机关联性”等特征。[2-3]因此,要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进行正确阐释,我们需要以系统的视角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体现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将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5]从“提出”到“战略举措”,凸显了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的高度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以此为纲领,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逻辑建构与实践进路,并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和交叉辐射作用,助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2.中观层面:深挖对现有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同时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盐溶水,充分发挥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于一体,使课程“育才”与“育人”相辅相成,齐驱并进。

3.微观层面:打造专业课程思政特色品牌。语言和文化与人类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任何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6]对此,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从不同视角也进行了探索,例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使用明显不同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7]Vygotsky 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个体对外交流信息的中介和对内进行思维活动的心理中介[8]。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除了要肩负与其他课程相似的思政功能外,更要关注从学科视角挖掘语言潜隐的价值内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尊重文明差异,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对话发展。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四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灵魂和链接各个教学要素的纽带,因此,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抓手就在于教学设计。笔者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和评价设计四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探讨,促使课程回归育人本质,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目标设计的精准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先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政教学目标要基于语言素材。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任意拔高,更不能无的放矢,造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二是思政教学目标要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者有机统一、互为促进。大学英语课堂的重心依然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扎实基本功的训练,课程思政的融入是要补齐课程育人的短板,而不是要喧宾夺主,抢占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或者降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

2.内容设计的体系性。大学英语课程的文科特质是思政元素挖掘的肥沃土壤,但弊端是造成了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随意性,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缺乏主线与灵魂。因此,在内容设计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即找准思政融入的最佳契合点,使思政与语言学习的双螺旋结构和谐、稳定、共生。二是立足教材内容。对思政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和整体规划,以品牌化建设的思维突出主线,不求百花齐放,避免面面俱到。

3.任务设计的引导性。学习体验的获得是课程思政达成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因此,为创设学习体验的任务设计就尤为关键。长期以来,外语教师围绕语言教学目标的任务设计已经趋于成熟,但若想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还必须关注课程思政任务设计的引导性,即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学生经过一次一次的任务达成之后逐渐感悟的自然成果,是意识在行动量变之后的质的飞跃,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接触,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在对体验的反思中内化,不是教师将自己提炼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

4.评价设计的生成性。有效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和研究者们不断思考的难题,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为育人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学生的价值观变化也没有普适性的标准量尺,现阶段我们的努力空间在于:教师需要在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整合性设计,结合量性和质性的评价形式,科学设计评价内容,客观描述思政目标的达成度,容纳多元评价主体,创造和谐、平等、交流、共生的评价环境;教师需要下沉到学生学习和生活日常中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尽量还原真实的学生表现而非课堂的期待表现,使评价与教学相融相生。

三、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产出导向法融合了中国传统教学法和西方教学法的优点,通过对产出目标、任务、评价的情景化、系统化设计,将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POA 所倡导的“学习中心说”和“全人教育说”将教学关注的视角由学生培养转换为全人发展,强调教学要关注并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产生,关注学生的所学、所获和所感,这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融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于一体的理念不谋而合。此外,“学用一体说”弥补了传统语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重整学习与实践的时空分配与链接,使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现有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提供了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有利于加深和内化课程思政元素。

2.关照终身学习的教学假设。POA 理念涵盖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假设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凸显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属性,以终身发展性学习的视角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品格的塑造。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探寻发展空间,充足精神生活,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必须途径。POA 的教学假设即是在指向学生未来发展、对接社会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也正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3.关联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POA 提出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以严谨的逻辑线索为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在驱动环节,真实情景的设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理解和思考思政元素,从而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在促成环节,基于驱动任务,学生更加自觉自主地选择学习语料,更加自发自愿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中,知识学习得以夯实,思政元素可以水到渠成。在评价环节,教师、学生、小组的多元主体参与和质性量性相结合的多元指标构建有助于营造平等、合作、民主、共生的学习氛围,课程思政教育也自然能如盐溶水,落地生根。

四、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1.示例课程介绍。笔者以锦州医科大学开设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为例,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翻译基本理论、定义和标准,汉英语言对比,汉英翻译常用技巧,四六级考试翻译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翻译基本理论、定义和标准,汉英语言差异,汉英翻译常用技巧,四六级考试应试方法等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本课程发挥特色优势,以中国优秀文化为立足点,致力于品牌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聚焦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单元教学目标。本课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重点掌握翻译的定义、标准,同时了解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拓展学习中国优秀诗词外译与传播策略;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能依据翻译标准对译文进行正确的赏析,能应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初步的翻译实践,能进行正确有效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在价值目标方面,培养学生翻译热情,树立科学的翻译实践观,培养学生学术精神,践行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肩负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责任。

3.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驱动环节。驱动是呈现交际场景的第一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现有能力,以最近发展区理念为指导并结合生活实际可能遇到的真实情景,把教学目标融入在驱动任务中,使任务内容与学生的实用需求有机结合,使课程思政成为任务完成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价值彰显,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引起学习饥饿感。因此,本节课的驱动任务设计为:晚饭时候,你突然收到了来自好朋友Rosa 的一条微信留言(Rosa 是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一名留学生),她需要在周一的对外汉语课上代表小组讲解唐诗《春晓》,她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三种不同的翻译版本,难以取舍,她希望你可以帮忙给予建议并阐述理由。模拟真实场景的驱动任务体现以下三点优势: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交友心态,给学生营造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激活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查阅资料。培养了信息检索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引导深度思考,比如,为什么要学习翻译?学习翻译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译文的优劣?三是点题本课的课程思政核心线索。即通过中华优秀诗词的翻译鉴赏和著名翻译家翻译实践以及翻译作品的介绍,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传递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帮助学生认识到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以及青年大学生在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时代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第二,促成环节。教师围绕驱动任务的达成,通过选择有意义的材料输入,同时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是小组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驱动任务的学习成果,从建议(译文鉴赏结果)和理由(译文鉴赏标准)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讲展示能力均获得了锻炼。二是教师支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汇报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比如缺乏个性化的理解,表述不严谨;视角过窄;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全局观念等;基于问题,教师进行选择性的资料输入,包括:汉英翻译发展简史的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下翻译家从各自的翻译实践出发,对翻译理论和标准进行的不懈探索,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翻译实践观。三是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得出翻译的定义和标准概念,同时修正之前对驱动任务的学习结论,总结反思,提出质疑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四是《春晓》鉴赏。以教师引导为主,通过播放中文朗读音频将学生自然带入诗文的意境,然后简要分析诗文创作的背景和诗人主要抒发的情感,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翻译标准去正确地欣赏译文。一方面,通过许渊冲老先生奋斗不息的翻译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践行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介绍许渊冲在中国文学翻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第三,评价环节。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审视者和推进者,POA 理念下的有效评价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建立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交叉互评”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为师生共建型评价,同时把学生在任务中的投入程度纳入评价视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反思翻译文本,提高思辨能力。一是组内评价。学生以小组(4~5 人/组)形式完成驱动任务之后,个人和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完成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内容包括个人所承担的任务额度、自我及同伴表现评价、互助评价及发展评价。二是组间评价。学生小组课堂展示之后,各小组之间围绕汇报内容的逻辑性、阐述清晰性、呈现美观性等方面进行组间评价。三是反思报告。课后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撰写学习反思报告,内容涉及学习过程梳理与回顾、知识积累与探索、学习感悟与情绪等。开放式的评价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反思学习过程和品味学习收获,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英语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