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的文化自信探析

2022-03-24 10:23苏秋爽雷家军
关键词:马列主义先驱领袖

苏秋爽,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义或逝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运动领袖,或为党的创始人,或为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运动的杰出领导人。[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的艰苦探索,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的文化自信是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的文化自信,可以为提高中国人民学习党史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一、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坚信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坚信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在理论上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在实践中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作为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是中国较早接触到马列主义的一批人,他们深刻认识到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并将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之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而且促进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坚信马列主义文化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推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悲惨年代,广大劳苦人民承受着国内封建势力与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华传统文化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找寻新的文化自信和救亡图存,努力探寻着取得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时代呼唤新的文化自信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让探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看到了挽救国家危亡的希望。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4]。在经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后,马列主义迅速地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正是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对马列主义文化真理的坚信,引领了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坚信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将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之一,在法国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赴法留学时,蔡和森引导大批留法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自己在法国的研究成果寄回国内,积极宣传马列主义。通过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促使中国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逐步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党前后,蔡和森还坚持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做斗争,坚决捍卫马列主义。1922年9月,他担任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报刊《向导》的主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组织撰写和发表一系列时事政论文章,一些文章被读者誉为“唤醒世人的警钟”,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媒介。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不仅在思想上坚信马列主义,在行动上也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更多的有识之士了解并熟悉马列主义,提高了民众觉悟。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坚信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坚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作为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坚定的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坚信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开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先河。正如《李大钊烈士碑文》中所写:“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高擎马列主义的旗帜,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指出,“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5]。李大钊为当时扩大马列主义的影响,推动革命实践,增强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知做出巨大贡献。1921年6月,张太雷在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宣读了《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和总结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中国国情,系统地提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目标、力量、前途和战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坚持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向大众展示马列主义的精髓,对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青年引导正确的革命方向,为中国人民建立新的文化自信创造了重要条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随着对马列主义的广泛宣传与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们更加确信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光明之路,带动了更多马列主义的宣传者转变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坚信并宣传马列主义,唤醒了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乃至中国全体人们的民族意识,唤醒工人阶级的斗争思想和阶级觉悟,将马列主义深入工人运动,为后来的更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做了铺垫。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们坚信马列主义的文化真理性,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坚持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建立新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先驱领袖们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看到了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力量,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本”思想,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曾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但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重视是十分有限的,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充分证明了封建统治者与平民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开创者,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时也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6]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们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实现党的事业胜利的巨大伟力。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恽代英认为,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可磨灭,人民主体是他一贯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恽代英较早地认识到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他在《组织群众与煽动群众》一文中谈到了群众的重要性,“我们先要认清群众运动的重要,群众是我们革命的基础,革命运动的成败,完全要看群众运动的基础如何”[7]。恽代英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群众的创造力,在实际工作中更是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坚持将尊重社会规律与发挥人民主动创造性相统一,合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将人民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瞿秋白同志在其革命生涯中,在思想与实际革命工作中都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观念作为指导工作的根本观点。他在党的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中心工作是争取群众。”[8]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得以开展。他把提高群众的阶级意识放在首位,把尊重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成为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从马列主义理论出发,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坚持在革命运动中与群众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之一的邓中夏,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后,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在革命运动中与群众相结合、统一战线。在长辛店时期,邓中夏与工人同吃同住,深入工人生活;在上海工人大罢工期间,他走在斗争的前线,与工人一起举行罢工游行集会;在香港海员罢工期间,他更是与工人统一战线,始终保持与工人的亲密关系。他曾提出,“我们不欲革命则已,要革命非特别重视工人运动不可”[9]。邓中夏团结工农群众,通过深入工农群众生活,深刻了解工人中所蕴含的革命情绪和决心,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他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明确指出革命想要成功,必须重视和依靠人民群众。邓中夏始终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牢牢把握群众立场,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和要求,努力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们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在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确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学说更加丰富。先驱领袖们通过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确信了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为文化自信的建立找到了主体力量,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先驱领袖们确信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走在时代前列,都必须要坚持文化的与时俱进和综合创新。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始终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借鉴。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所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0]十月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迷茫的中国人指了一条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运用到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努力开展启发民智的革命运动。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之一,是我国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面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称帝、张勋复辟的一系列事件,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举起反封建的旗帜,反对“孔教”。在《孔教研究》这篇文章中他鲜明地指出:“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11]他发起以自由、平等为观念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群众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各种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接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提高文化自信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努力找寻“第三文明”。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明逐渐涌进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势均力敌的两种力量。部分知识分子的全盘西化论或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改造西方文化的主张,促使李大钊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全新的文化调和论。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找到自己一直寻找的“第三文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西优秀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文化。李大钊在充分肯定西方文化先进性、优越性的同时,推崇儒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发展为革命的英雄主义,强调青年要“顺着向未来发展的大自然大实在的方面昂头迈进,变逆退的为顺进的,变静止的为行动的”[12]。李大钊秉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心态,始终坚持文化应该面向世界,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他以开放的认识视野,以时代精神为前提,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互生中得到了阐扬和光大。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坚持汲取东西方优秀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家、理论家恽代英,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社会文化改造的思想。恽代英认为,“不相信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便没有民族的自信力,便不能创造文化,那便中国人只好束手待毙,没有存在于世界的权利”[13]。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恽代英对传统文化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由怀疑转为部分接受,最终转为钻研和汲取。大学毕业后,恽代英致力于将先进西方文化引向社会,以达到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目的。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恽代英反复思考比较后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且承认中西文化皆有所长,希望汲取两种文明的长处,融合、造就新的文明,建立适应社会改造的文化思想。

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当代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信,对中国人民提高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深信综合创新的文化进步性,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主动向西方学习,利用西方文化的长处,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永葆生机,也为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高人民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供了借鉴。

四、结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的文化自信为人民

群众文化自信的建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认识和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已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学习他们的文化自信,汲取他们的伟大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忘革命初心,牢记时代使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先驱领袖
循着先驱足迹 跟党走向未来
勇闯火星之登陆先驱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肿瘤预防事业的先驱
领袖哲学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平民领袖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商业职工教育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