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研究

2022-03-24 10:23傅慧芳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王 阳,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谋事创业进程中不断建构精神、鼓舞斗志、激发力量,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一论述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命题,并对其深刻内涵做凝练总结,对其重要地位做定性分析。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育人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伟大建党精神作出权威概括。我们可从思想优势、价值追求、精神气概、道德情怀四个维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加以厘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优势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坚持何种真理,坚守何种理想,是关乎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更是关乎一个政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创建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只是近代中国多股政治力量之一,力量极其弱小。然而中国共产党却从筚路蓝缕一路走向百年辉煌,不仅使自身成为当今世界较具影响力的第一大政党,而且成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开创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究其思想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方面,这种坚定认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魅力。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形成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向世人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等理论特质也是其他任何理论所不具备的,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这种坚定认知来源于俄国成功实践的明证。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形成了列宁主义,成功挽救了俄国,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不懈奋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美好蓝图逐渐见于现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优势。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追求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逻辑承接和现实观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是一句口号,必然需要立足实际、落到实处。如若不然,真理和理想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站稳人民立场,为民谋福造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阶级属性和宗旨意识。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在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两者良性互动过程中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和平发展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带领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逐步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而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一个由近代以来险被“开除球籍”,到现代以来逐步发挥国际影响力,再到新时代以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样一个苦难辉煌的伟大历程。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概

近代中国的历史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拉开帷幕。正如马克思所言:“满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3]而这种联系导致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裹胁之下被迫开始现代化历程,其实质是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支离破碎,民族屈辱危难,人民苦不堪言。

复杂的国情和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怎么办?惟有斗争!而斗争必然带来牺牲。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李大钊、蔡和森、陈延年、夏明翰等革命先辈悍不畏死、前赴后继的流血牺牲滋养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与各种内外反动势力、重重封锁遏制、贫穷落后现实作最坚决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4]面对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扼杀和军事威胁,邓稼先、钱学森、程开甲等优秀科学家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隐姓埋名于茫茫沙漠之中,苦心孤诣,勇攀科学高峰。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斗争中,1 800多名党员同志以“小我”诠释“大我”,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献出了宝贵生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概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宏伟史诗,为人民赢得了幸福与安定,为国家赢取了和平与发展,为民族赢来了主动与未来。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从本质上而言是统一的,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党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同属于“人民”范畴。党的组织由人民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理想。作为一个拥有先进思想、明确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与党同心同德、共同进退。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顺利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血脉和根基在人民,党依靠人民而兴。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始终是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与人民生死与共,唇齿相依。忠诚于中国共产党,不辜负中国人民的殷切期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标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相统一,在追求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同时,积极推动完成最低纲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满足人民的期待和要求,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流血流汗、无私无畏、忠诚奉献。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以鲜血和汗水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深挚的道德情怀。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商品市场经济的盛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上不可避免受到干扰,甚至某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与偏斜。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的思想优势、价值追求、精神气概和道德情怀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大学生引领前进方向

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指导,追求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方向引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持之以恒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顺利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渐次达到既定目标,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5]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信仰什么主义,追求实现什么理想,是人生的重大方向抉择。而方向对于命运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得益于先辈们的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当代大学生正日益享受着国家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各种“红利”,命运的起点更高,可塑性更强。但是,个体不仅只是个体,个体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也就启示当代大学生们要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航向,行稳致远。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大学生指明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不仅表现在对真理的坚持和对理想的坚守上,更体现在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践履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价值追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以穿衣服“扣扣子”作比喻,进一步说明价值追求正确与否对于涵养正确价值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面对社会上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这就关系到应该确立何种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行为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包含的人民立场、家国观念、奉献精神等价值元素为中国人民广泛认可,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正确的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只有与人民想在一块、站在一起,才能把自身的本领运用在促进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大学生补充奋斗力量

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底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概,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苦苦探索人民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极其落后困难的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拼搏进取,实现了破立并举。可以说,今天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皆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接续奋斗。

得益于先辈们创造的和平环境和几代中国人奠定的深厚物质基础,当代大学生拥有优渥的生活学习条件。同时,这也造成当代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精神懈怠的问题。“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6]当代大学生享受着前人奋斗的成果,同时也担负着守护好先辈们以牺牲拼搏奋力创下的功勋业绩的责任。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进路中流传开来的奋斗事迹、涌现出的先进模范、彰显的奋斗精神,皆是消解当代大学生精神懈怠的有益资源。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先锋力量的大学生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奋斗,在奋斗中增长本领,体现价值,收获幸福。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大学生注入道德养分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道德情怀是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服务多数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百年来,这种道德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在这种道德观念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彰显出强大的道德感染力。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变革期,社会上充斥着杂乱繁多的道德观念。封建主义道德观念、个人主义道德观念不断冲蚀着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导致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的形塑上往往会陷入迷茫,甚至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以至于有学者痛斥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显然背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等多个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指向的“德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道德事例、道德榜样、道德品质和道德精神生动鲜活、历久弥新,可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供给丰富养分。

三、伟大建党精神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为重点、以新兴网络平台为媒介、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领域,可进一步实现其育人价值。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贯彻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发挥课堂集中教学的优势,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理念有所侧重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各环节,对于在高校场域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具有基础性意义。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品质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哲学道理、内涵实质、最终归宿;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必然和曲折历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中国近现代屈辱历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代表性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穿插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实现理想过程中展现的信念坚定、不惧生死、顽强拼搏的精神气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转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现实必然性。

(二)以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为重点,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榜样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为重点,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榜样,对于在高校场域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具有促进意义。一方面,要重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在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中适当增加理论学习模块。选取一定数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进行理论导读,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活动,并鼓励个人自学。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重大节日、伟人纪念日、重要会议,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此外,还应积极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的服务帮扶机制,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淬炼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其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一带多、以点带面、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

(三)以新兴网络平台为媒介,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时效

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衍生出来的诸多新兴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已经成为各种信息资讯的集聚地和散发地,这在客观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这些新兴网络平台所具有的即时性、交互性等传播优势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方式,着力打造推介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文化高地。高校应重视运用短文案、图片、视频等直观形式,以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将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语录、故事、人物、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及时呈现在新兴网络平台上,以伟大建党精神来滋润大学生们贫瘠的思想园地。

(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补充,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广泛参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补充,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起到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一方面,可以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理想、初心、使命、斗争、忠诚等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红歌传唱、知识竞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运用党团主题活动日进行相关的党史学习交流活动,以宿舍、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等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分享。此外,还可以在校园里打造红色文化长廊,让大学生们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主题,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按照自己喜爱的形式或风格进行装饰布置。对于具备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南湖红船、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遗址遗迹。对于条件不具备的高校,可以采取就近原则,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附近区域的革命烈士故居、历史人物雕像等。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先进思想、折射的价值理念、彰显的精神气概、展现的道德情怀,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点,综合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新兴网络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弘扬和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有益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形成。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