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世界里“徐行”

2022-03-25 16:01於燕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2期

摘 要:读《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和徐杰老师一起,在语文世界里“徐行”。徐行,是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里来来回回地行走;是一步步“向上”“向深处”走,分层推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思维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是同行互助、共生共长地走,博采众长,相融共生;也是在精益求精的品评与探索里,在全书严谨专业、有深度又活泼的文字中,在孜孜不倦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中,一路“有意思”地走。

关键词:精致语文;语文世界;阅读随笔

十年前,读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似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从“仿佛若有光”至“豁然开朗”;后来,读《听徐杰老师评课》,“煮酒论语文”,酒和语文都令人陶然;十年后,读《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成为这个纷扰世界里的一次静心之旅:和徐杰老师一起,在语文世界里“徐行”。

一、 徐行,是“来来回回”地走

徐老师指出,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课堂样态,是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里来来回回地行走。品鉴名师课堂,他发现,课堂活动的“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②③

徐杰.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45,138,239。;评点一线教学,他赞许,“本堂课我最欣赏的11分钟活动”,就是“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阅读、感受、圈画、表达”②;优化自我教学,他思考,从“问”到“答”,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来回,师生互动交流中缺少来来回回的活动空间,要化问题为话题,让“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很

多回”③。

他进一步为这样的行走指引路径:设计精妙主问题,牵一动百、贯穿始终,撬动多角度多层次文本研读;组织“语文”的活动、“立体”的活动,让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群文阅读也绝不能忽略字、词、句、章的学习,也要有文本细读训练,在语言文字里发现,从而避免对文化的架空分析;教读课要有“精读”,自读课也应该培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的阅读能力与习惯。

为什么要执着于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徐老师认为:“确保课堂活动的‘语文味’,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始终立足语言实践的核心;于学生而言,就是要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始终坚持与文字亲密接触;于课程建设而言,就是要在母语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②③

徐杰.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239,249,83。

块砖垒高楼,涓滴成大海。阅读教学的根,要深深扎进文本语言文字的土壤之中。在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等宏大阅读教学的指向探索中,我们仍可以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在字里行间穿行徜徉,细嚼慢咽,反复摩挲,去咂摸文字所特有的音韵、色泽、温度、滋味和性灵,体验因纯粹阅读而生出的微妙欢喜和深刻震撼。

二、 徐行,是一步步“向上”“向深处”走

所谓“向上”“向深”的课堂,有“环环深入,螺旋上升”的教学板块。徐老师以为,处于同一层次的课堂板块设计,即便貌似丰富,也只是“平面滑行”,而分层推进、螺旋上升、一步一步“向上走”、“向深处”走的活动设计,才符合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思维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譬如黄厚江老师执教《季氏将伐颛臾》,设计了八次读的活动:由读准字音句读到读通文气,再到读译课文、白话对读,然后听读、质疑读,层层铺垫,层层深化。徐杰老师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四个板块分别为:“背景导入”指向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吟读”指向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语调;“译读”指向读懂字意、句意;“赏读”指向读懂诗意,读懂诗人。②

“向上”“向深”式的课堂,有“连皮带肉”、肌理绵密的内在逻辑。徐老师评点,课堂“从单薄走向丰富生动”“从单一走向多维立体”,要追求环节之间的“连皮带肉”“严丝合缝”。向浩老师的《“学一点动作描写”之“越写越好”》写作教学,从学生生活中发现作文课的“原点”——放鞭炮,围绕放鞭炮,设计写作活动:学会“动作拆分法”,把动作写具体—学会修饰动词,把动作写生动—学会用动作描写准确地展示人物性格—学会用其他描写来辅助动作描写。每一次写作活动都建立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都是对前一次活动的改进、修饰、添补和完善。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成更精彩的“文”,每个活动都清晰、可操作,每个活动都连贯绵密、不可割裂——如同一块橡皮泥,经过各种揉、搓、捏、粘,肉眼可见地长成了憨态可掬、肌理鲜明的“泥娃娃”。好的课堂设计,固然可以各教学环节相对独立,體现教学思路的清晰,但也可以试着追求教学环节之间“连皮带肉地生长”③。

“向上”“向深”式的课堂,有静水流深、火花溅溢的思维递升。徐老师赞赏这样的课堂:连贯递进的教学层次安排、前呼后应的高品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维从凝滞走向贯通、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平面走向立体。譬如肖培东老师执教《孔乙己》,一段“孔乙己一到店”的对话,齐读、个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反复研磨,不断碰撞,不断深入,得出“他们不是关心孔乙己的生死,而是猎奇”的结论。课堂研讨从“你们(学生)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到“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什么”,再到“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过程中有各抒己见,有矛盾辨析,有错误纠偏,有沉默凝滞,有恍然省悟,有沉思绵延……“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这就是孔乙己”“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②③

徐杰.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35,2,12。课堂逻辑呼应递进,首尾圆合,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得以涵养递升。

三、 徐行,是同行互助、“共生共长”地走

徐老师从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孜孜以求地践行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课堂之间,以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共长”。他认为,博采众长,相融共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共同价值追求。

教师对文本的智慧解读和精妙设计,是“共生共长”的前提。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智慧,赋予文本更丰富的意蕴内涵。黄厚江老师读《猫》:分别读三只猫—厘清三只猫的联系—读人对猫的不同态度—读猫就是读人,就是读人性。这样的解读读出了新意,读出了深度与高度。经由教学活动,他把自己与文本的单向度对话交流,转化为师生、生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等多向度对话交流:给三只猫起名字—对照一下自己是哪只猫—用某只猫的口吻和主人说几句话—如果画插画,应该画哪只猫。②这些活动精妙有趣,令文本更有深度,更有魅力;令閱读更有意趣,更有成就感。

教师的临场机智,推进“共生共长”。徐老师在品鉴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猫》时,有这样的猜想:“在备课阶段进行文本研读时,黄老师有没有读到三只猫的‘因果’关联呢?如果读到了,但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出现那么巧合的‘失误’,黄老师怎么引导?如果备课时黄老师也没有读到三只猫之间的‘因果’关联,那么在课堂上他又是怎么灵光突现,发现了这一层关系,并顺势而为,启发引导的?”③智慧的教师总能及时捕捉课堂活动的契机,超越自己对文本的原有认识,并能接受学生和文本的挑战,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新建构,发现文本解读的新维度。这个过程,正是教师、学生、文本共同作用、共同成长的过程。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等待的耐心、容错的胸怀、纠偏的方法、“让位”的心态、“踢皮球”的艺术等,都是促进师生“共生共长”的法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体悟、发声,允许学生犯错,并让学生明白错误是通向正确的重要途径之一,“逼”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逼”学生相互“找茬”和“帮助”,引导并努力让学生自己从错误走向正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是语文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

“品鉴名师的课,从名师的课堂里汲取营养”“评点一线教师的课,在批判和建设中磨炼自己”“评改自己的课,在教学反思中千雕万琢”,博采众长,相融共生,正是实现“共生共长”价值追求的教研路径。

四、 徐行,是一路“有意思”地走

这“有意思”,在精益求精的品评与探索里。刘剑峰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把若干写水的句子拿出来,形成一个‘群’”,徐老师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当时一听,非常激动”②③④⑤ 徐杰.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132,144,159,276,305。。王艳玲、戈杏娥老师同课异构《卖油翁》,徐老师点评,要关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层次性、逻辑性,“有了层次,活动才好玩”,缺乏衔接和层次感的活动,“就不好玩了”②

。指导沙儿那老师执教《大道之行也》,徐老师建议,“再往前走一步,增加思维含量,还有更有意思的思路”③……

这“有意思”,在全书严谨专业、有深度又活泼的文字中。诸如“招进了女婿,气走了儿子”“拎起瓜藤带起瓜纽,多好”“像做菜一样,该有的食材都有了,该放的料都放了,但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啃硬骨头,才能练牙口”“等着吃现成饭的客人,不是合格的客人;不顾客人口味而一厢情愿整一桌子菜的主人,也不是合格的主人。那种在别人吃菜时自顾自地絮絮叨叨、品头论足的,都应该被赶出餐厅,活该饿肚子”——一个“吃货”“老丈人”的三言两语,摆生活的“谱”,讲专业的“理”,用朴素的语言说扎实的道理。

这“有意思”,在徐老师孜孜不倦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中。一节《台阶》教读课,从第一稿到第四稿,不是修改,而是一遍遍地推翻重来。一个人,最容易的是否定自己,最难的也是否定自己。他发现,经典篇目《孔乙己》,五年前在镇江上公开课,教学预设全部达成,课堂生成也很丰富,“一直以为自己的课上得好”。后来在两次家常课上,同样的设计,但都不成功,于是,他反思“教”的问题,五年后重新设计、重新实践。他“先做减法”,阅读活动聚焦于“讲故事”;“再做乘法”,拓展活动的对话空间,确保活动的“支撑力”和“生长力”——“我在课堂上努力去做,但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好的课,就是选好一颗种子,让它慢慢生长”,“慢慢走啊,欣赏”④。

徐杰老师的《水浒传》名著导读课例中,最后一个活动是话题讨论:“如果扈三娘可以重新选择,你觉得她跟哪个英雄更般配?”问题绝妙!学生选武松,选林冲,选李逵,选吴用。徐老师用先肯定后否定、直接否定等方式一一否定——干脆利落、不留余地。最后,徐老师自己给扈三娘找了个“真正的好男人”——浪子燕青,因为他“有才、有义、有情,还帅”,而且功成名就后“出走江湖”,“享受闲云野鹤的生活”。课上到这里,已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收束,而一贯穷尽其力追求“精致”的徐老师,此时“节外生枝”地来了一句:“我甚至想,他(燕青)可以跟谁在一起呢?李师师。”⑤

容我不惮随意地揣测:徐杰老师这一路走来,想必是怀揣着一颗浪子燕青的心,行过了许多的桥,看过了许多的云,喝过了许多的酒,而语文,永远是他情有独钟、相看不厌的“李师师”。

(於燕华,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