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创作教学初探

2022-03-25 22:29何茹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何茹茹

摘 要:在小学古诗创作的课堂探索中,在激发学生表达愿望的同时,笔者了解到由浅入深训练与及时评改反馈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笔者集结校内三至六年级的诗词爱好者,开设了为期一年的“古诗创作”兴趣课程。文章主要从古诗创作教学的实践探索、作品评改与展示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古诗创作水平。

关键词:古诗创作;诗歌教学;作品评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要求教师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古诗创作的活力。

一、渐进式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诵读浸润,日积月累

结合番禺区在各小学开展的“每周一古诗文”活动,各班组织学生利用早读、午诵及语文课前的时间,每周积累一首(篇)课外古诗文。少年儿童对语言比较敏感,记忆力强,诵读古诗文对其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情感的发展大有好处。诵读是指浸润式学习,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增强语感。每首(篇)古诗文大体经过“整体通读——感知大意——反复诵读——链接生活”的学习过程,并以诵读贯穿始终。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曾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番禺区“每周一古诗文”活动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作品,而丰富、优质的诗文储备,为学生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二)行远自迩,阶梯课堂

1. 看图辨诗,感受诗力

“古诗创作”兴趣课程的第一堂课,笔者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课件先出示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配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其后是辨诗游戏,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春夜》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选择与图片对应的古诗。五、六年级的学生都能准确地选出正确的古诗,三、四年级有个别学生未能选对。因此,在往后的课程中,笔者以诗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品读古诗,目的是使他们每读到优美的句段,脑中自然呈现出文字所述之画面;每见到美好的画面,心中亦有诗句浮现。

2. 初识诗韵,看图赋诗

开设本课程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培养语感。学习严谨的格律诗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所以笔者对学生创作古诗的基本要求有:一是每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二是押韵(以现代汉语发音为准,以本土方言粤语押韵亦可),对平仄、对仗均无限制。

学生第一次尝试创作,从“看图说话”到“看图赋诗”,降低创作难度。以下是两位学生的课堂作业:

三年级邵同学《夜空》:一轮明月挂于天,黑色流星划破天。清澈溪水映明月,镇上早已无人行。

六年级陈同学《夜泊秋江》:天边月落鸟啼空,渔火秋声难入梦。寂静古寺画中意,夜半钟声送船中。

第二首《夜泊秋江》,获全体学生一致好评,此处以第一首《夜空》为例,笔者先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再自由发表修改建议。综合同学们的意见,问题有三:第一是第二句韵脚字与第一句相同,第二是黑色的流星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第三是最后一句未能押韵。经学生修改后,全诗如下:

一轮明月挂于天,流星破空夜不眠。清澈溪水映明月,镇上早已无人烟。

3. 诗文匹配,炼文成诗

上一阶段主要以看图赋诗为主,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一阶段,笔者尝试让学生将现代文段改写成诗,精炼文字。

此阶段的课前热身,笔者采用诗文速配小游戏的方式,即出示现代语句及诗句,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匹配。有了平时的古诗文积累和本课程前期的训练,全体学生都能迅速找出对应的诗句。

以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为例,原诗是“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笔者将其对应的现代译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译文,找准关键字并改写成诗句,逐一对应。以下是该诗的现代译文及五年级陈同学的改写: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春阴云垂田草青,

偶尔有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幽香花开树色明。

黃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

夜幕降临孤舟远,

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河中烟雨望潮兴。

4. 起承转合,锦上添花

文学创作,不可只注重形式,切忌一味堆砌华丽辞藻,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创作古诗亦是如此,要言之有物,能表达所感所悟。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此阶段,学生需要运用“起承转合”的章法进行创作。

课堂上,笔者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讲解了何谓“起承转合”:“横看成岭侧成峰”为“起”,即一个平直渐进的开头;“远近高低各不同”为“承”,承接起句,衔接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为“转”,即转折,此处开辟了新意境,虽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合”,诗的末句,卒章显志,余音不绝,令人回味。

有了具体的古诗作参照,学生很快理解了起、承、转、合的章法,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此后的创作中。

二、作品评改与展示

(一)互评互改,以促提升

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反馈一般由教师给出,在此笔者采用教师评改、学生互改、自评自改三种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反馈。为提高课堂积极性,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以学生互改为主。

本课程开展的前几堂课,一些内向的学生羞于展示自己创作的诗,但经过几次互评互改,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在积极发言的同学的带动下,内向的学生消除了心理压力,逐步参与到愉快的课堂讨论中。学生敞开心扉,聆听建议,各取所长,有所领悟。

(二)搭建平台,展示佳作

小学生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给学生一个作品展示的平台,便是对学生创作水平的一种肯定,其激励作用远大于教师、家长的口头称赞。为此,笔者将学生创作的诗歌打印出来,展示于读书节活动的展架上,有一些制作成精美书签,送给小作者本人。以展示作品与制作书签的形式给予小诗人们充分的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强烈愿望,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与期望

学生要进行文学创作,先要注重积累,以丰富的储备为根本,以浓厚的兴趣为枝叶,以及时的反馈为养分,不论学习创作哪一种文体,都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方能结出成熟香甜的果实。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爱诗之人是幸运的,相信学生对诗的热情会蔓延至语文学习中。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隐痛和矫治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感悟意境,走进诗歌教学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