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科融合,点亮语文教学

2022-03-27 23:12钟诗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钟诗茗

【摘要】本文在小学语文与其它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从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具体实例探讨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融合的积极性和教师做好学科融合的方法等三方面,分析学科融合对小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融合;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學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可见,跨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何谓学科融合呢?学科融合的理念,即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思维等各方面创造性地学习。其目的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元素融合吸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学科融合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及尝试。

学科融合也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进而提出把各种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方式。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学习体系,使学习者的多种智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发展。笔者以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进行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课文结构清晰,结构严谨,首先,开篇点题,阐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最后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还通过对举修辞的方式描绘了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使圆明园丰富的建筑和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比写法,让学生能体会到对昔日辉煌的圆明园的自豪和热爱,感受到圆明园被毁灭时的愤慨之情,再在对两种情感的强烈对比中,激发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感情。而在文中的插图——圆明园大水法的遗址,是中西营造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而大水法遗址中屹立的几个大理石石柱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富有历史厚重的课文,情感变化是主线。笔者在备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结合了五年级的学情特点,在教学中设计融入美术学科、数学学科和思政学科,希望能通过学科融合,以更有效、更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思想情感的强烈对比,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感情。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语文学科)

导入:同学们,伟大诗人雨果说过:“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的奇迹,那就是——圆明园。”但很不幸,这奇迹被毁灭了!重点教学“毁”字,并提醒学生要注意“毁”字的书写。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章,识字词,清脉络(语文学科)

出示两组词语:①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殿堂、武陵春色;②难以估量、 掠夺、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

着重指导难以估量(liang)的读音,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即一组为描写圆明园辉煌,另一组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再让学生利用词语概况主要内容。在对文章有整理感知后,分析课文的段落布局,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研学问题: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大量篇幅描绘昔日的辉煌?

三、整体感知,走进昔日辉煌(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美术学科、思政学科)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昔日辉煌。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找出圆明园布局、建筑和文物三方面描写昔日辉煌之处,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感受布局美。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结合圆明园的位置图、占地面积等资料和课文第2段的介绍,画出圆明园的布局图,算出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学校那么大,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分享,了解“众星拱月”的布局之美。

第三环节,学科融合,感受建筑美。

美术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学习。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抽象的文字鲜活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具体的形象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是让语言文字有了彩虹一般的魅力。

在建筑美的文段中,通过呈现圆明园建筑的绘画,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的中西艺术的结合,进而提出“为什么当时就有西方建筑?”这一问题。教师以大水法建筑为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建筑中蕴含的中西合璧的元素,探讨过程中渗透当时文化的开放交流,中西方建筑的交流等原因,并知悉在十八世纪中期,欧洲的国王和贵族以拥有中国式园林而自豪,进而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自豪感。最后,以朗读的方式抒发圆明园建筑的美和自豪。

第四环节,学科渗透,感受文物美。

学生先在课前预习时通过网上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到圆明园的建成历史。再师生合作计算“先秦至清朝经历多少年”、思考“哪些文物才会被皇帝收藏”等的问题和通过观看文物照片来分析句子“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圆明园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激发其自豪感,为后面理解“被毁灭后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做铺垫。

在教学中融合了美术学科对建筑中西合璧的欣赏,还渗透了历史背景,学生不再是只知道圆明园的建筑和文物美,还清楚地了解到无论是建筑和文物还是文化交流和当时工艺技术的成果,都是当时人民智慧的象征,是国家富强的象征。

四、研读“毁灭过程”,激荡情感(思政学科、语文学科)

学生读“毁灭过程”的文段,提取“毁灭过程”的文字,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激发出对侵略者的痛恨。教师再补充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的拍卖数据和清朝政府由盛到衰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圆明园的毁灭的原因还离不开清政府的无能,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最后,讨论“圆明园能否复原”的问题,更加深刻认识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五、感悟写法,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语文学科)

回归解决研学问题,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对比写法,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与现在的圆明园产生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之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更多笔墨写辉煌,毁灭就让人觉得惋惜,说明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学生在了解冯亦同先生的《和平宣言》基础上,设计情景:面对这一片废墟,作为当代少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不会让历史重演?学生汇报自己的抱负,认识到不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

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体现语文知识的掌握,还要有分层和学科融合的体现。学生自主选择一种作业形式述说对圆明园的情感。在语文方面,撰写一篇读后感;在美术方面,画出昔日或者毁灭后的圆明园的一个建筑或情景;在思政方面,撰写一份关于圆明园历史的调查研究报告。

在进行本次学科融合的教学中,笔者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应局限于文字或语言的表达,而应注重感情的传递。教师可以从学科融合中找到传递感情的有效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学习学科融合理论;不仅要增加学科的阅读量,还应该熟悉同一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努力拓宽其它学科的知识面和视野,为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的教学实践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学科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寸,不可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学科融合而融合,应该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使两种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各种知识在语文课堂上交汇、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所学知识和表达感情,让学生学会成长和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余月华.学科巧妙融合  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教育界,2020(32):38-39.

[2]陆启威.学科融合究竟“融”什么[J].江苏教育,2020(30):35-37.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