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扬琴作品《秋》之分析与思考

2022-03-27 11:28刘思瑶高拂晓
轻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扬琴谱例段落

刘思瑶 高拂晓 刘 强

现代扬琴作品《秋》是扬琴组曲《四季》之一,由中央音乐学院黄河和王瑟于2008年共同创作完成。该作品把象声性音乐色彩和扬琴双声部最优化利用,将中西方的创作理念进行了有机结合,旋律优美,现代气息浓厚。

一、音乐本体分析

(一)创作背景

春夏秋冬为四季,作为大自然的伟大馈赠,蕴藏着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作曲家以秋季作为创作灵感,于2008年完成了扬琴组曲《四季》之一《秋》的创作,表达了作曲家对秋天的热爱和赞颂,更体现出一种对流光岁月、人生哲理的思考[1]。

(二)曲式结构分析

扬琴作品《秋》有独奏和重奏(加伴奏)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在篇幅上略有不同,重奏(加伴奏)版本在独奏版本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加入伴奏后的《秋》听觉效果更佳,中西碰撞更甚,更具分析价值。因此,以下着重对重奏(加伴奏)版《秋》进行分析阐述。

重奏(加伴奏)版《秋》的曲式为大型并列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2]见图1(图1中的A、B、C并非谱面中标号)。

图1 重奏(加伴奏)版《秋》曲式结构图

音乐分三个基础部分进行陈述,整体为三部曲式。《秋》的中部是与第一部分相对比的新的呈示性结构,结构方整。A段是主体段落,表达了《秋》的基调。此段是并列二部曲式,在第二个乐句进入时,新段落更换了主题,新主题继续作呈示性陈述,作曲者采用了模进和反向进行的展开性处理,与第一部分的呈示性陈述手法相对比。B段进入乐曲高潮段落,是再现二部曲式。在后段的一部曲式内,乐曲结构被明确划分为“对比”与“再现”两种功能。C段是并列三部曲式,乐思分为三个阶段连续对比。E段作者采用了节奏型的转换。F段采用双声部。G段采用大段的单线条旋律。由于并列三部曲式的统一性较弱,故并列三部曲式较少用于器乐作品写作。在扬琴作品《秋》中,作曲者大胆使用了并列三部曲式,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华彩段落音乐情绪达到顶峰,在强收中结束全曲。

(三)全新的旋律乐思

作品《秋》整体围绕e小调进行创作并多次转换调式。小调在以往的扬琴作品中极少出现,作曲者运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塑造了不同以往的旋律线条。

1.大量的不协和音程

作曲者多次使用减五度、大七度等作为旋律支撑,增加色彩冲突。不协和的音程使功能更为符合,音响更为独特。例如:第2小节是以连续六度和减五度音程的快速向下模进,强而有力的不协和音响塑造“秋风萧瑟”的冲击力(见谱例1);第13小节运用复调“对位”手法,运用大七度、减五度等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加强乐句矛盾,使用反向进行的三连音,使音乐愈发紧凑(见谱例2)。

谱例1:第2小节谱例

谱例2:第13小节谱例

2.明显的印象派色彩

作品《秋》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中,始终使用以旋律陈述乐思的传统手法的同时,也借鉴了印象派特色的全音阶式旋律手法及其复调思维。例如:第4小节右手低声部旋律以全音阶为线条,塑造了迷幻的氛围感(见谱例3);在过渡段中,同样使用全音阶为旋律织体,尤以21小节的对比句最为明显,线条自然柔美(见谱例4)。

谱例3:第4小节谱例

谱例4:第21小节谱例

第40—45小节中,作曲者参考印象派音乐理念,形成类似《无穷动》的旋律走向。德彪西曾说:“我很想创造出一种没有各种主题和动机,而是单靠一个连续不断的旋律构成的音乐。这个连续不断的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碎它,而且永远回不到它的本来面目。”作者在第40—45小节使用了这一手法,也是快板段落的动机之一(见谱例5)。

谱例5:第40—45小节谱例

(四)独特的和声功能

作曲者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并运用大量现代音乐语言,使《秋》在和声功能上与以往的传统作品有着较大的不同。

1.方整的结构

《秋》的和声写作具有设计性,由乐句起伏和风格结构设计其功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对称”美学。例如:慢板6—18小节,第一句运用主和弦,第二句伴奏声部形成V7-V-#IV-V的进行,第三句采用IV-V的和声进行,第四句为属到主的完满终止,构成极为工整的开放性乐段;慢板之后的过渡段短短四句,作曲者却设计了t-#VII-#VI-t的工整和声进行。

2.重复的手法

快板段落第一个主题中,作曲者多次使用同功能和弦,凸显乐句再现,加强感官记忆。例如:第23—30小节,和声为e小调t-IV-t的进行(见谱例6);第31—34小节,节奏变为8/8、6/8拍,转为f小调,依然是t-IV-t进行(见谱例7)。

谱例6:第23—30小节谱例

谱例7:第31—34小节谱例

(五)巧妙的配器手法

配器者将大阮、邦戈鼓、颤音琴、铃鼓等乐器融入《秋》中辅助扬琴,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1.“余音”写作

伴奏乐器品类小众,不同于通常现代作品所采用的钢琴、弦乐,大阮音色厚实,且有较强共鸣,余音悠长,有利于增强扬琴自带的颗粒问题。例如:第7—8小节,大阮和颤音琴齐奏同样的音位衬托主旋律,后两拍作者充分利用乐器的余音写作手法,抒发秋思深沉的寄托(见谱例8)。

谱例8:第7—8小节谱例

2.强调“重音”

快板段落中,大阮和邦戈鼓齐奏强调重音,突出节奏律动。例如:第23—35小节,8小节多次运用8/8、6/8节拍,形成重复性乐句结构;不断运用反向进行和上行模进,强调重音写法,形成3+3+2的节拍重音结构,反复循环,动感张扬;大阮采用双音的柱式和弦,突出重音,比扬琴第一个音区,色彩明亮饱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作曲者非常重视音色塑造。李吉提在《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中说:“音色音乐是以音色作为音乐创作和表现的基础”[3]。

(六)语言性意境塑造

1.诗情画意

所谓诗情画意,可理解为画的意境美可以通过诗来表达。作曲者在《秋》中极其重视作品的意境美,在《秋》的乐曲解说中这样写道:

秋风乍起,白云飞给,草木凋零,梦回秋色……

引子听秋风,主题诉私语;既有秋雨萧瑟,又有飞鸟掠过;既有波澜起伏、无语东流的对比描绘,又有月夜寒江、秋风送爽的相互诉说。

快板部分看金秋时节丰盈的景象,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宛如秋的童话诗篇,心入仙境一般,令人无限神往!

尾声部分再度期待聆听到秋景秋色,秋的气息。

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实在令人梦归……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感受到秋季秋风磅礴的气势和硕果累累的喜悦。整首乐曲构思精巧且层次分明,体现出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梦幻而又诗情画意之感。

2.标题提示

我国标题性音乐传统历来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如王次炤教授所言“如果把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作以比较就会发现,西方音乐的创作、构思更加注重冲突、重逻辑;而我国传统音乐创作则更加注重协调、自然。”[4],中西两种文化在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兴起的时期有了相通之处,浪漫主义开始追求音乐的标题性。作曲者在《秋》中给予了段落命名:A段“秋风起”、B段“秋的私语”、C段“梦归何处”、E段“梦归秋色”,并在多处给予了演奏上的提示,例如“内心激情地”“梦幻般地”等,具有充分的指向性和提示性,有利于演奏者在“二度创作”的同时更加贴合创作理念。

二、演奏技法总结

由于乐曲《秋》技法较多且难度较大,结合个人多年演奏经验进行阐述,仅供演奏者和学习者参考。

首先,演奏引子时需要提前调整到兴奋的情绪,再落下快速的装饰音。由于装饰音的音与音之间距离较远,演奏前要多熟悉音位,形成肌肉记忆。紧接着是带有多个倚音并且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长轮音,这是乐曲《秋》创新性的演奏技巧,谱面并没有具体要求速度和音符时值,演奏者必须自己掌握时间和演奏频率,有意识地拉宽轮音渐强幅度,均匀加密并在最高点终结。第2小节的双音保持利落干净,由于扬琴的接触点速度快,在双手齐竹技法中容易出现双手不平衡现象,导致击弦时间不统一,演奏此句时必须做到均匀整齐,快速渐强也要注意中途不能“突快”。第4小节呈现对比感,演奏者需寻找和前两小节不同的“朦胧”音色,可多体验不同的持竹手感,力度轻柔。《秋》的引子段落对演奏者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坚实的基本功。

慢板段落非常考验演奏者的耐力。轮音要做到换音无痕迹,音色虚实结合。处理乐句时应特别注重“语气”和“气息”,这两点是提高慢板音乐性的关键要素。笔者认为,学会“唱谱”是重中之重,通过演唱乐谱体验气息和断句。另外,本段中出现了连续的快速三连音接轮音的技巧,点线结合,技术要求较高。演奏前可以提前练习黄河老师创作的《黄河扬琴练习曲99首(下)》中的快速齐竹三连音练习曲,应至少达到练习曲的最低速度要求。

过渡句虽然只有4小节,但由于技巧较简单、织体较单薄,使听者对音色和线条的感知更为明显,演奏时需更加注重音色和乐句的连贯性,右手旋律的线条自然流畅,左手单音明亮清晰。此句可左右手分手(分声部)练习。

快板属于技巧段落,节奏较复杂,不规则重音多,需要先增加节奏训练。刚开始练习要跟随节拍器,对节奏律动形成记忆后,再逐渐增加强弱和速度变化。段落篇幅长、速度快,需要演奏者有极强的基本功,每个音都要做到音色结实、颗粒饱满,切不可因片面求速度而放弃音质。多个主题个性化鲜明,要求演奏者做到快速的情绪转变,动静结合,对比要明确。高潮部分保持“冲刺感”,速度逐渐加快,情绪保持紧绷,在合适的地方可做“突弱”,为进一步的冲刺而短暂缓冲。本曲采用强收结束的方式,瞬间的释放烘托气氛。通篇情绪饱满、气势雄厚,体现了作曲家宽广崇高和自由奔放的精神面貌。

三、现代扬琴作品创作特点

通过对《秋》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学习和演奏现代扬琴作品的经验并查阅相关资料,粗略总结了几点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1.点线相连

因扬琴演奏振幅较大,现代扬琴作品演奏方法多运用点技法和线技法。点技法主要以单弹、双弹、拨弦、顿音等方式呈现,线技法把多个点状音进行均衡排列,力求把音与音之间的时间缩短,主要以轮音、颤音以及滑音等方式呈现。整体而言,点性发音和线性发音在现代扬琴作品中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出现。以《秋》的第4小节为例,点线相连,音乐流畅连贯。王丹红创作的《狂想曲》运用点线手法贯穿在爵士动机里[5],使点构成线,线融成点。

2.色彩多变

色彩多变,一是调性多变,曲风独特,二是和声饱满且织体丰富。在传统和声学中,要遵守的功能性是把乐曲的和声划归为主、下属以及属三大功能圈[6],而在扬琴《秋》《落花·夜》《云端》等作品中,色彩性的和声则是一种超出这一范围的和声,因而它的出现无法对其功能性进行区分,从而使人有种意料之外的感受。

3.创新技法

对新音源的不断探索,对新音效的不断开拓,使作曲家们不断创新,借助不断尝试并开发出新的演奏技法,形成新的音响效果。例如《春》的快速连续泛音和同音泛音滑抹变化等演奏技法[7];《第一扬琴协奏曲》中用大提琴琴弓拉奏扬琴琴弦的技法[8]等。

4.中西结合

现代扬琴作品在创新的同时保留民族音乐特色。乐曲《秋》使用传统扬琴音乐的“引子-慢板-快板-尾声”的曲式结构,并大胆转换小调,作出中西理念的有机结合。李吉提在《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中说:“中国作曲家若能将泛调性或多调性音乐技术恰当运用于中国的新音乐表现,并与中国的调式相结合,即有可能创作出中国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凤点头》中把京剧武场中的“大、小锣鼓凤点头”等锣鼓点加入到乐曲[9],充分体现了扬琴的敲击性特点;林心蘋的《大武山蓝》以台湾大武山排湾族原住民音乐素材融入现代协奏曲中[10]。

5.伴奏丰富

现代扬琴作品尝试多种伴奏,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例如刘畅的《烟姿》,突出竖琴、黑管和音束的音响效果;王瑟的作品:《春》的“小提琴+钢琴”、《秋》的“大阮+邦戈鼓+吊镲+铃鼓”、《涟漪》的弦乐四重奏、《漠舞》的“打击乐+钢琴”……,多种乐器搭配使乐曲音响更加丰富。

结 语

随着扬琴琴制改革、作曲技术提升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优秀现代扬琴作品相继出现,吸引了无数扬琴爱好者和从业者投身扬琴作曲事业。以黄河、王瑟为代表的扬琴专业出身的作曲家,他们深谙扬琴的演奏技法,了解如何最优化利用扬琴的音区来扩大音乐的张力,多方位开发扬琴的表现能力,极大地推动了扬琴演奏事业的繁荣。本文通过对扬琴作品《秋》的分析与演奏技法的总结,对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初探,期望能为更多的扬琴爱好者与专业演奏者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促进我国扬琴事业的发展。

注释:

[1]朴文琳.扬琴独奏作品《春》的本体分析及创新手法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1.

[2]王丽菲.现代扬琴作品《秋》的创作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20.

[3]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52—62.

[4]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39.

[5]刘音璇.点线相间 丝丝入扣——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技法处理及表现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4):81—90.

[6]韩适骏.以《落花·夜》为例探析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演奏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8.

[7]朴文琳.扬琴独奏作品《春》的本体分析及创新手法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1.

[8]翟梦飞.《第一扬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本体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9.

[9]徐昌俊.京剧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语境中的重构——扬琴协奏曲《凤点头》创作札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3):44—52.

[10]邱文谦.扬琴协奏曲《大武山蓝》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初探[J].北方音乐,2020(12):105—106.

猜你喜欢
扬琴谱例段落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趣味•读写练 答案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短文篇】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心理小测试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