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03-30 11:42陈琰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淮剧号子盐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具有当地人文色彩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音乐,成为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特色项目建设的重要资源。让学生了解江苏省盐城市的民间音乐资源种类、民间音乐资源在实际中的应用、民间音乐资源运用的意义,能促进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热爱本土音乐,并由此而产生对地方音乐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民间音乐资源;小学音乐教学

《义务教育音樂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目前,盐城地区的淮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当地多所学校重视并引入校本课程。其实,盐城还有许多宝贵的音乐资源可以引入音乐教学。

一、民间音乐资源的种类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记录的盐城民间音乐资源包括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四种。

(一)民间歌曲

盐城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3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2个经济开发区。盐城因“环城皆盐场”得名,平原地貌,水产丰盛。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号子、小调、风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民间歌曲。

盐城地区的号子种类尤为丰富。与农业相关的号子有栽秧号子、车水号子、赶牛号子、打场号子、挑担号子及其它的农事号子;与工业相关的号子有打硪打夯号子、搬运号子;与渔业有关的有渔民船工号子;还有一些盐工号子、量斛号子、窑工号子等。盐城地区的小调形式多样,一般小调有《梳妆台》《秀罗绫》,还有歌舞小调《打鲜桃》《小小花鼓两头尖》等,花棍《打起花棍喜连连》、莲花落《花开莲花落》、龙船《小小花船》、送麒麟《凤凰飞来格喳喳》。风俗歌曲有散鲜花、香火调等祭祀礼仪歌曲,儿歌有摇儿歌,生活音调有叫卖调、打纸牌调、讨饭调、梨膏糖调、端水调、吟诗调等。这些民间歌曲让我们看到了祖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二)戏曲音乐

盐城戏曲以淮剧为代表,淮剧由东、西两大流派组合而成,对于当地淮剧的探究,我们主要以东路盐城、阜宁等下河地区所唱下河调为主。该调由“门叹词”和香火戏中的“童子调”演变而成。现在的淮剧已融合、吸取其他戏曲的唱腔不断发展,了解淮剧的发展史就能对盐城地区的淮剧产生更深的文化认同。目前,为了开发淮剧这一领域,当地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地方政府也较为重视。

(三)民族民间器乐曲

江苏器乐曲主要种类有吹打乐、丝竹乐、鼓吹乐、锣鼓乐。盐城地区主要是吹打乐。里下河牌子曲流行于盐城、东台一带,如《细乐十牌子》《粗细乐十牌子》等。这些牌子曲都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出现在迎神庙会的风俗节日和喜庆盛典等场合。通过了解这些乐曲,学生便知道原来盐城、东台一带还有自己不知道的、生活中也很少见的“春支年台、龙舟贡船、关圣会、利孤会”等民俗活动。

(四)曲艺音乐

曲艺音乐又称说唱音乐,是以说唱为手段来状物写景、倾诉情感、表达故事、刻画人物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中可以查到,盐城地区的曲艺种类按唱腔来分有:盐城牌子曲、盐城道情、盐城僮子、盐城花鼓。

曲艺音乐里的“说”,不是普通的说,而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咏,与“唱”有机结合,更有艺术性。这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小学书本中的一些说唱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引入当地曲艺音乐,既能开拓学生眼界,又能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自豪感。

二、民间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民间音乐资源带有地域文化特色,且类别、内容尤为丰富,对小学音乐教学是有益的补充。

(一)建设地方音乐资源库

在学校建设地方音乐资源库是指根据教学需要,收集当地民间音乐资源,并将其归类为文本资源库和音视频资源库,目的是推广民间音乐,方便教学。

1.文本资源库

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在成千上万的音乐资源库中查找相关资料费时费力,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文本资源的整理。目前参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和民间音乐采风成果,我们把盐城民间音乐资源按照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进行归类,并根据歌曲的类别、戏曲的流派、器乐的种类、曲艺的唱腔进一步整合。然后教师根据这些类别分块学习,再把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资源精选出来,收集成册,便于查阅。

2.音视频资源库

音乐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存在不够直观形象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在网络平台点击关键词搜索相关音、视频进行补充。如果在网络上都很难找到资源,就需要教师亲自演唱或演奏,并进行录制,或与学生配合录制,也可以邀请地方专业艺人录制。录制好的音视频就可以作为资料留存,以方便教学。

(二)辅助课堂实际教学

1.歌唱课中的拓展

小学音乐包含的民间歌曲范围较广,因课时和单元主题的限制,所涉及的民歌、风俗歌、儿歌等存在地域性。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推广地方音乐文化,在学习课本歌曲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在歌唱的导入、拓展环节合理地引入地方音乐。

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江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以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为学生呈现出一派热闹丰收的景象。盐城地区本身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以遍地皆盐场而得名,大量的“盐工号子”应运而生,《戽卤水号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教唱《打麦号子》导入部分时,教师就可以用方言演唱《戽卤水号子》,增进学生对于地方音乐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又以相同的音乐体裁自然地引入课本歌曲的学习。

2.欣赏课中的体验

小学音乐赏析题材、体裁丰富,戏曲类有京剧、黄梅戏;器乐类有民乐、西洋乐;歌唱类演唱形式、风格多样,社会功能各异,音乐课程给我们教学提供了许多弹性的空间,这就看教师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有多广,对当地民间音乐的探究有多深。

在戏曲中,盐城地区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淮剧;曲艺中盐城牌子曲、道情、僮子、花鼓是说唱类的代表,可以与苏州弹词相媲美;歌曲类有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小扬琴实可夸》等梨膏糖调、《卖针》等叫卖调;吹打乐类不仅体现着乐器的丰富,其塑造的音乐形象更是当地百姓真实生活的寫照。这些民间音乐资源都是祖辈留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欣赏的不只是课本中的几首乐曲,而是由此而衍生的一类音乐,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听懂音乐。

3.竖笛课中的操作

小学音乐教学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音乐实践,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和理解音乐,尤其是对表现力、实际动手能力需求较强的竖笛教学。虽然苏教版教材给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课程,但教师也可以结合地方音乐,选择适合的乐曲给学生演奏,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演奏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展现地方音乐特色,使学生亲近、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产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如盐城小调《姐姐在房中绣麒麟》。这首歌曲短小简洁,其音域在小字一组的do到小字二组的mi之间,比较适合五年级学生演奏。教师整理一些简单生动的地方音乐作为竖笛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巩固现有知识和拓展音乐学科课堂内容的两全之策。

(三)开发地方校本课程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的推进,校本课程成为当前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学校在这个大背景下开设了丰富的课程,课程内容大多由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设置,所以在这个弹性的空间内学校可以适当、合理地运用当地民间音乐资源,开展歌唱、淮剧、竖笛班等,有特殊专长的教师还可以开设地方曲艺班和舞蹈班,也有利于盐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

1.民歌表演,老歌新唱——歌唱班

歌唱班在各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比较多见,但融入地方音乐的歌唱班就具有校本课程的特色了。首先,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把盐城的民歌、儿歌、风俗歌、生活音调分为四大板块设置课程内容,并对每一大类再进行细分,制订课程目标;其次,在歌曲基础上进行表演,因为地方音乐来源于群众生活,有一定的音乐语境,所以在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表演,更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生活音调这部分课程内容时,学生进行歌曲表演能够身临其境地再现祖辈的社会生活;最后,教师可依据自身能力对地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老歌新唱,改编旋律,创作多声部合唱等,以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和喜好。

2.面向多元,传承本土——竖笛班

竖笛作为一种容易掌握的乐器,在校本课程中往往开设在精品提高班,侧重对部分学生演奏技巧的提升。选曲方面重在技巧与技法的推进。可以考虑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当下典型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还可以考虑世界音乐、地方音乐,突显各地音乐文化特色,增强对学生竖笛演奏的兴趣。

对于地方音乐的选曲,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考虑到是否在竖笛演奏的音域范围内,所选内容是否适合儿童心理及他们的认知水平;第二,效仿歌唱班,对不同题材、体裁进行分类,选择相关乐曲;第三,对于节奏密集、变化音较多的民间小调,教师可以在原曲上进行二度加工,简化旋律;第四,对不在竖笛音域范围内的歌、乐曲进行移调或移高、移低八度演奏;第五,阶段性成果展示,在学校举办专场演奏会,推广地方音乐。

3.经典名段,说唱演练——淮剧班

淮剧是盐城代表性戏曲,淮剧进校园有益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其更具有普及性,所以把淮剧纳入校本课程具有现实意义。教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淮剧选段;同时,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师,学校还要联合地方剧团的专业演员,为学生开设生动的淮剧课;也要考虑到淮剧班不能只是一个班,可以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梯度班;上课的地点不只是教室,还可以是剧场,使课堂学习和现场观摩相结合;不但有校本课程中的学习,还有各类展演和比赛中的实际表演。以这些形式开展教学,淮剧校本课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音乐教学挖掘民间音乐资源的意义

(一)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的音乐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学习地方音乐资源,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祖辈社会生活的过程、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领略到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并由此产生文化自豪感、自信心。

江苏地区所使用的的苏少版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山歌、小调、号子,这些形式多样的民歌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他们却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家乡也有大量的小调、号子,如果把家乡的音乐给学生唱一唱、赏一赏,那么这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学生会认为其他地方所拥有的璀璨文化,自己的家乡也有,这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更有利于优秀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促进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音乐,特别是地方民歌大多是口口相传,对象基本是艺术团体、民间艺人对学员、徒弟的传授,地方音乐传播的范围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传承流于形式,不利于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如果师生一起参与、共同努力,会超越师徒制的约束,广大师生以及学生的家庭可共同传承地方音乐,当地方音乐得以广泛传承时,其发展的步伐也就加快了。

对于地方音乐的发展,如果说盐城地方戏淮剧的发展需要专业演员的努力,那么地方歌曲的改编、二度创作就容易些,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可碰撞思维的火花,使民间歌曲既保持自身特有的风格,又不乏时代气息。

(三)作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小学音乐教科书在题材与体裁的选择上考虑到广泛性和主题性,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考验,教学怎么拓展、如何延伸,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例如,同一题材与体裁作品的归类;相同或不同情绪、速度、风格音乐的对比;针对性、具体性地引入相关的歌、乐曲等。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音乐实践,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为推广地方音乐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所以,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常规音乐课与学校兴趣课中有梯度、有目的且生动自然地引进地方民间音乐,使学生在共性中找到音乐的相同点,又能在个性中发现地方民间音乐的魅力。

地方民间音乐资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社会发展的印记,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是现代各类音乐创作的宝贵资源,音乐教师应有传承、发展地方音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3]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4]韩彦婷,尹爱青.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5]蔡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研究[J].音乐研究,2018(6).

[6]张珊珊.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艺术评鉴,2019(10).

[7]段霞.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速读,2018(11).

[8]王唱.民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策略[J].教育观察,2021(31).

(责任编辑:李晶)

作者简介:陈琰,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淮剧号子盐城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淮剧还好吧
透鲜的盐城话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我家的“号子”
见证,抑或赞美:在盐城思想的盐分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