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2022-03-30 11:42邢春雷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带气压气候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以高中地理教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整合知识点,将复杂的气候成因简单化,通过探究式教学情境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核心素养;气候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笔者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以澳大利亚为例,整合知识点,将复杂的气候成因简单化,通过探究式教学情境设计,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提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在“用”中学、“做”中学,使知识得以巩固、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知识迁移能力。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修订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构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体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框架下提出的。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力,可逐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应用的知识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本节重点是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的成因、分布、特点,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的成因、分布、特点;难点是结合区域图和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成因。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可为学生之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气候类型的判定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水平划分

《课程标准》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划分为4个水平:一是结合资料,说明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二是根据资料,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是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四是根据资料,综合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自然景观是一种外在表现,受多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气候与植被的联系属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将影响气候的因素定义为“水平四”,可见它的难度之大。影响气候的因素一直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特别是对于小尺度区域,更需要学生具有清晰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使其能够应对新高考中可能出现的与气候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思路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自然地理部分较为抽象的内容,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气候成因时,要注意地理要素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紧密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影响一个区域的气候。笔者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现情境化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此外,用澳大利亚以点带面地去分析世界气候,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而且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首先,简要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其次,借助练习题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澳大利亚的气候产生的重要影响,引出世界范围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再次,借助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非地带性现象,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接着,以探究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及成因作为小组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选择高考题或模拟题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的过程

《课程标准》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内容的教学要求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师可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一个区域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世界气候的形成是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加上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笔者借助澳大利亚这一区域的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来抛砖引玉、以小见大,同时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教学导入

来源于生活的时事热点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具有时效性强、全面真实等特点,能够体现高中地理新课改精神。比如,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为切入点,考察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习思维的作用。在本课中,我们可以利用澳大利亚山火热点事件来导入新课。

师:2019年10月,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持续了4个多月,蔓延至澳大利亚多个地区。由环境监测卫星拍摄的2020年元旦前夜的图像显示,滚滚浓烟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团块,漂洋过海,穿过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到达12 000多千米外的南美洲。那么,将烟霾带到新西兰和南美洲的风属于哪个风带呢?

(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气压带和风带

高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地理术语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设计好活动,加以正确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逐渐生成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過探究活动,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发思维,巩固基础,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在本课中,我们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

师:全球共分为6个风带、7个气压带,它们的空间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观察图1,在北半球的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偏北;在北半球的冬季,位置则偏南。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

师:同学们刚刚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析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盛行风的干湿除了考虑纬度因素,还要考虑海陆位置的影响。如果盛行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性质也可能是湿润的。

通过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信风是干燥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当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就是湿润的。因此,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打破常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地理问题,增强思维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2.世界气候类型

学生要了解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明确区域差异。教师通过澳大利亚引出世界气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地理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借助小区域来分析、阐述大区域的地理问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

师:观察图2,澳大利亚受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全球呢?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分析,通过表格,补充全球气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师:图2中,单一气压带控制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是地中海气候。表格中应包括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分布、特征、自然带等。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与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并不是受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本身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借助澳大利亚两个较为典型的非地带性气候区,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通过对比区域气候成因差异,找到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培养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师:比较图3中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与中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异同,找出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分析)

师:两个区域的相同点是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较多,形成热带气候;不同点是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区受到赤道低气压、湿润的东南信风控制和暖流影响,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一侧,中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和寒流影响,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我们能够发现,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是属于大尺度因素,影响着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分布;其他因素属于小尺度因素,造就了一些非地带性气候区的出现。此外,城市化(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也会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

4.非地带性现象

教学中,结合自然景观,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可体现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提供世界海陆轮廓分布图,各小组结合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非地带性现象,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发现非地带性的表现特征(改变、延伸、约束等),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参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小组为单位,找出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的分布区域,在世界海陆轮廓图中用不同颜色及数字标出,并解释其中一处的成因(可画图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展台分享研究成果)

师:美洲西海岸、非洲西海岸中低纬的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成因有很强的相似性,因为纬度较低,形成了热带气候,而且都受到离岸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寒流的影响,所以变得干燥。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差异明显,一般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信风、山地迎风坡、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创造有利的条件。当人类为了攫取某种自然资源而去改变地理要素时,要考虑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遵循人地协调观。

以2021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的一道试题为例,本题组以水资源较为短缺的阿联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绘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但人均用水量居世界前列(见图4)。阿联酋全国用水量的51%来自地下水,37%来自海水淡化。阿联酋还投入巨资研究“造山引雨”项目。图5为该国人口最多的城市——迪拜的气候统计图。根据材料,说出迪拜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绘制阿联酋“造山引雨”的原理示意图,说出影响“造山引雨”项目效果的主要地理要素。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用展台展示答案并进行讲解分析,其他小组对其答案进行打分)

师: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气候类型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十分匮乏,阿联酋作为这个半岛中典型的缺水国家,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开源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造山引雨”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四)课堂总结

教师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阐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升华本节课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以澳大利亚为例,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掌握了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学会了怎样去合作探究一个区域气候的成因。通过阿联酋的“造山引雨”计划,我们要明白当人类为了获取某种自然资源而去改变自然地理要素的时候,要注意其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

经过课堂实践后,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有以下五个优点。

一是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让学生关注科学探索、尝试实践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是由常规课堂上的“老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通过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相互评价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三是让学生主动设计问题,以过程为中心,通过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概念,建构逻辑清晰的地理思维。

四是由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以探究途径获得知识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课堂气氛会较为活跃,特别是知识的生成过程一览无余,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是一种考验;但同时也会激发教师的潜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教师要重视并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任婷婷,王敏.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球的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J].地理教育,2021(9).

[3]廖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邢春雷,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风带气压气候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带雨梨花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近40年玉树地区地面气压变化特征分析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压氧治疗引起气压伤的影响
气压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