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

2022-03-31 03:48王盛军
学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中学生

王盛军

(甘肃省民勤县教育局,甘肃民勤 733399)

劳动教育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改变学生对于劳动的根本态度、观点、看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在当前的中学劳动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学校、教师设定的劳动教育目标与方案较为单一,无法取得理想化的劳动教育成效,只有把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在一起,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才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融洽的劳动教育氛围,展示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取得理想化的劳动教育成效。在中学教育工作中,语文课程、思政课程都是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课程,教师要善于在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以此来实现劳动教育模式、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使命,促使中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一、在语文、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促进中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劳动价值观属于劳动教育工作中的终极目标,中学生只有具备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行为、劳动态度,促使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将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如果只凭借劳动教育课程是无法使学生感知到劳动的光荣感和重要性的,只有在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才能够实现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的融合,鼓励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成长、提升,增强中学生的劳模精神、奋斗精神,提升他们的劳动素质,使他们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中学生思政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中学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能够培养中学生思政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技能,全面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基于新课改模式下,在中职语文、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科学精神、政治认同意识等,改变以往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实现语文、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劳动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履行义务、行使权利,改变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于中学生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思政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同时,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能够对传统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实现三维教育目标的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劳动潜力。

(三)丰富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丰富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内容,改变教师以往把教学视野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要对现有语文课程内容、思政课程内容适当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方向,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同时,在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在实践中汇总、归纳、复习知识,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更多的劳动教育素材、语文课程素材、思政课程素材,在“做中学”,从而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在语文、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意识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中学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缺乏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意识,认为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缺乏关联性,虽然也会在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德育理念,但是没有把劳动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在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之中,学生缺乏对于劳动行为的正确感悟、理解,无法激发中学生的劳动价值荣誉感、认同感。同时,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在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没有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融合教育方案,根本无法让学生领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理念,学生不能受到劳动情感、思想的熏陶。

(二)教师缺乏挖掘劳动资源的意识

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教材之中,涉及的有关劳动教育素材比较多,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缺乏挖掘劳动资源的意识,只是在语文实践课、思政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讲解一些劳动教育理念、技能,根本无法实现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同时,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中,包含了隐性劳动教育资源、显性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只是把关注点投放在显性劳动教育资源之中,缺乏深入挖掘隐性劳动资源的意识,阻碍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在中学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活动,依然局限于理论讲解的教学形式之中,存在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根本无法实现劳动教育和语文课程、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依然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只能够机械记忆、学习知识,无法展示出劳动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利于提升劳动教育效率、质量。同时,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素材知识较为分散,教师通常都是把这些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汇总在一起,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学生缺乏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抵触心理,根本无法展示出语文课程、思政课程的德育教育价值。

三、在语文、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在语文、思政课中感知劳动的价值

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感知劳动的价值、快乐,形成良好的劳动情感,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展现出语文、思政课程中的德育价值、功能。中学语文、思政课程中的文字描述类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要让学生在赏析、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知到劳动的珍贵、可贵,让语言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主旨的情况下,从中感悟劳动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价值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在中学语文、思政教材中涉及的劳动案例比较多,这些都值得教师去挖掘,教师要给予每一位学生自主阅读、剖析的机会,从中感知案例主人公的劳动情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意识到劳动的意义、价值,实现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全面融合。同时,在中学语文、思政课活动中,教师要定期开展主题研讨交流会,从中弘扬、感知劳动精神,把劳动理念、精神内化为一种品格,促使学生积极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中学生的身心全面成长、发展。其次,在中学语文、思政课活动中,教师要在主题交流活动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开展写作活动,学生在对比阅读、自主写作中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真正走入劳动生活,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理念、劳动精神,拓展语文课程、思政课程知识面。

(二)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劳动教育内容

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活动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激发中学生的梦想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劳动精神,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把劳动教育和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学会敏锐挖掘教材知识,实现劳动知识的串联、归纳,基于哲学、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让光荣劳动观念融入学生的内心之中。首先,教师要在语文、思政课程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一些和课程知识相关的劳动案例、劳动素材,实现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自主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为开展语文、思政学习活动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在语文、思政课程活动中,教师要以教材作为基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用社团活动和主题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能够增强语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知到学习的快乐,培育自身良好的劳动情感。

(三)推进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推进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围绕中学教育目标,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方案、劳动教育活动,把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劳动教育全面融合在一起,让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活动中,实现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一体化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发展,统筹中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情感、劳动习惯,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检验、践行劳动价值观。其次,教师要注重教育目标的一体化发展,因为培育中学生劳动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要围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习水平,科学设定语文、思政、劳动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思政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把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心理、劳动态度、劳动观念融入语文、思政教育目标之中,真正引导学生以劳动为尚、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全面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空间,实现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最后,教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一体化发展,在语文、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理论传递、灌输的教育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来理解、探究语文与思政知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联想,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勤劳学习的习惯,这也是一种劳动教育情感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教师要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围绕劳动教育项目介绍、学情分析、目标设定、实施过程、后期评价来展开综合设计,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把实践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究,实现理论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

(四)优化语文、思政课程教学评价

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优化语文、思政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与形式,改变以往只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学习成绩的现状,在语文、思政教学评价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与标准,展示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情感,促使学生综合发展、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劳动属于财富的源泉,同时也是幸福的源泉。首先,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活动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够真正收获成果,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技能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拥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其次,在中学语文、思政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全面展示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思政课程评价中,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实际生活来展开评价,关注学生的社会参与度、言语表达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等,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正确的认知,从而能够不断提高自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懂得劳动光荣成就信念、梦想,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在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情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展现出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能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促使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