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2022-04-02 13:48易烨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易烨婷

内容摘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论是对学习语文还是传承传统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小学教材中傳统文化的教学仍然在不断探索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从培养兴趣、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改进教学手段三方面入手,以探讨适合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制。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教学都是近几年教育界较为热门的话题,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即是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传统文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目前学界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基本围绕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后者又集中在高职、大学研究上,专门对于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的情况则较少①。本文拟从培养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手段和深化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冀能为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一点微末之见。

一.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能凭借具体事物或者从具体事物获得的表象中进行思维活动,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1]。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的第一项就是“动机原则”[2],即激发兴趣、强化求知欲、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布鲁姆也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3]。可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内部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1.布置学习任务,调动阅读积极性

教师在施教之前,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好教学目标,并围绕该教学目标设计2-3个相关的学习任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以契合学生心灵的方式去布置学习任务。布置学习任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不是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而应是操作性强、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如新课教授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预习相关古典文化知识、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等;课中,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组织学生就课文的主旨、结构、多重文本意义进行小组讨论;课后,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思考课后习题、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2.设计趣味导入,活跃课堂氛围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4],导语是教师新课教学内容上的“突破口”。出色的新课导入,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好感,能使“开讲”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教师提问是最常规的导入方法,但是容易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甚至“不牵不走”的现象,应该摒弃常规提问导入,利用富有色彩的新颖的导入方式。从导入的形式来看,可以采用观察图画、图表或实物、观看音像并存的视频,以“看”导入;或讲述相关故事、讲解课文背景和文学常识、审题释义,以“讲”导入;或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背诵,以“读”导入;或温故知新,做小型练习,以“练”导入等等。

3.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课文教学

教师应该重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制定科学的计划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以主动学习状态参与阅读活动,以主人公的身份和传统文化阅读材料进行“对话”。比如:设置班级读书角,开展专题阅读,每天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古诗词、历史名人故事等;培养亲子共读的习惯,并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将阅读情况记录在档案资料袋中;开展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以“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对待”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相关书目,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读书交流会,及时给予反馈,为学生释疑答疑。只有通过阅读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增强语感,才能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渗透。

4.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对新鲜的事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语文课本提供给学生的,是静止的语言文字及插图,多媒体技术能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从而让学生百分百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更好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涉及的场景、人物及事件,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同“身临其境”。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新理念下,虽然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了,许多学校和地区也纷纷开展了国学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尚且存在些许问题,不利于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内蕴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等,导致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开小差”的现象频频出现。

1.更新教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

新时代的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束缚,不能为了考试而教书,更不能只教考试的内容,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思想上应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品性、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知行统一,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自觉把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应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努力探索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另外,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言行举止应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如:师生一起每日诵读古诗一首,平时板书注意汉字的规范书写,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无私关爱,让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践行终身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复杂的,且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既包括知识素养,也包括能力素养。其中,知识素养又分为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就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有古诗词基础知识和古汉语词汇及语法知识,还需要扎实的古典文化常识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教师应克服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给自己“充电”;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诉求,树立提升专业素养的意识。作为人文知识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阅读经典书籍,广泛涉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及古典文学常识,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不断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并将其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建立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夯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3.立足课堂教学机制,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是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最大限度挖掘教材的文本意义空间,精选有益的课外文本来补充课堂教学,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其文化底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古诗文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又讲究音韵平仄,部分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如:诵读教学,“熟读成诵”是古人提倡的教学方法,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不二法门,也是增强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利用学生的黄金记忆时间段,早晨睡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古文经典,以帮助学生大量积累经典知识,达到“读书破万卷”的目的,使其“润物细无声”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支架教学,学生在助学者的帮助下共同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学习过程中逐渐减少该支持物,直到学生独立完成该任务为止;情境教学,将学习内容与某种有意义的情境或特定的教学氛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共情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实际上是由考试来代替的,这一类的测试“评价目的片面,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和评价等同起来;评价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手段单一,过多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却忽视定性的研究;评价主体局限,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只充当被评价的对象”[5]。因此,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进,势在必行。

1.采用多样教学评价,全面客观评价课程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而且将“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6]置于重中之重。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除了考试以外,还有档案资料评价、口试、课题活动、个人经历记录、访谈、观察等。这些评价手段都打破了传统评价“冰冷无味”的容颜,强调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如:“档案资料分析”,相对于纸笔测试,能提供有关学生更丰富全面的重要信息,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估与反省的机会,是评价学生成长、进步、努力和当前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延迟评定”,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逐步达到,给学生留下了成长进步的空间,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访谈”“观察”也是形成性评价的常用方法,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课堂观察、问答、讨论、练习以及任务结果成绩等方式了解并跟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状态;通过访谈、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更便于找到学生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上述每种评价手段都各具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只有多种评价方式齐头并进,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语文课程的全貌,才能推动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提倡多元评价主体,全面客观评价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要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同伴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互相评价和家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评价指学生对自己的反思过程,它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作出回应。教师作为履行教师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赞扬、肯定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互相评价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同学互评,也可以是师生互评、亲子互评等。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选拔的目的,往往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不利于学生合作互助精神的养成。而互评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内心想法,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最早接触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积极正面的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认识自己,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家长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

毫无疑问,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及时得到自己学习效果的反馈,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从中受到激励或者警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成为一线教师们必须重视的一环。对于教师而言,为应对当前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需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教学素养,这对于丰富个人的教学与课余生活也有一定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些历史人物早已听长辈说过,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可以更深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应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当前小学教育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所作出的积极改变。因此,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评价手段是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姚静.布鲁纳的动机和结构原則对成人教学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4):117.

[3]聂新伟.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2013(11):121.

[4]何洪涛.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5):13.

[5]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7-26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注 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何霜《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方法举隅》(《语文建设》2018年第5期);黄振英《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3期);高方《大众文化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年2期).

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语言本体论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