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问题: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探索

2022-04-02 19:56秦晓平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秦晓平

[摘要]自2017版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追求。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历史解释素养无疑最能体现历史学的本质特征,在核心素养中地位显著。[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体现了历史学科育人的本质。[2]历史是发生在过往的事情,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鉴往知来,让历史服务于现实、服务于未来。只有学生能对历史进行解释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这一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在统编教材信息量大、内容多和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落实历史解释素养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统编教材

一、确定主题,明确历史解释方向

统编教材实施以来,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多,上课课时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实施主题教学是解决途径之一。主题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恰当的学习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以教材为工具,围绕主题整合相关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带着任务去落实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3]那么,如何確定主题呢?主题分单元主题、课时主题等,本文探讨的是课时主题。

教学主题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要求,它规定了学生所要达到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例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会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及统治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其次,要把课时放在模块、单元课程体系中,明确该课时在模块、单元中的地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中外历史纲要》(上)按照时序+专题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上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下启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近代政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也可以说失败了,它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之间的中国是什么样呢?由此可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第三,依据课时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前两个子目属于政治、外交方面,第三个子目介绍了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第四个子目介绍了思想方面。从各个子目的内容来看,这时期各个方面新旧杂陈,但是总体上是在前进的。

第四,依据学情。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通过对宋教仁案、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史实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混乱、黑暗的年代”的结论。同时,学生在初中也学过新文化运动,但是学生还不会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对北洋军阀时期的全面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间概念,继而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了解得出一个全面的认识。

综合起来,北洋军阀时期既有倒退,也有前进。政治上,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最终帝制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外交上,既有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也有参加一战,外交取得的一些胜利;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尊孔复古,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根基,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社会生活上,新旧并存,新风俗、新气象逐渐多了起来。所以本段时期尽管新旧杂陈,但总体上还是在前行的,“艰难”“前行”是本段时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为“艰难行进的北洋大时代”。

二、创设情境,搭建历史解释平台

在确定教学主题后,要围绕主题设计分主题,创设相关情境,逐步落实分主题目标,进而实现主题目标。关于知识的掌握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而来,而是学生自己自主地理解建构过程。这需要借助“情境”桥梁,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搭建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与理解。[4]

首先,受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特点等影响,教材的知识和结论很难在学生心理产生共鸣,学生难以对历史有所认知、感悟和理解,因此创设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有所“了解与同情”,站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下感悟历史的变迁,从而学会运用历史的方法和历史思维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进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其次,从高考的角度来讲,在“一核四翼”的思想指导下,高考试题更多的是通过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引入情境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本质。例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并学习分析它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生把新文化运动置于近代史辛亥革命后新旧杂陈这一复杂的时空背景下,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诉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加以对照,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于去改变现实,也才能明白《新青年》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是教材只有几段简短的内容,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寥寥数字,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共鸣。在这里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新与旧的冲突,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gzslib202204021956

历史学科考试命题所创设的“新情境”主要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类型。[5]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参考这几个类型,设置合适的情境。比如,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以引入几段简单明了的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即史料情境。

这几段材料短小精悍,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旧思想的冲击,对近代社会的推动作用以及囿于现实、矫枉过正的局限性。蔡元培先生的征婚广告短短五条,可以看出他男女平等的思想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这是对“缠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的有力批判。毛泽东先生的回忆,道出了《新青年》对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极大影响。白话文的广泛推广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拉近了文化和大众的距离,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一战的结束,在对各种思潮的对比、研究、思考之后,李大钊先生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在开展的时候同时也存在着激进、对中西方文化认识片面的弊端。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深思的问题。

通过这几则材料创设的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一百年前那个场景,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波澜壮阔,也会有大浪过后的深思,从而形成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解释,学会了用历史地看待问题。

三、设置问题,培育历史解释思维

新版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导向的讲授式教学,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6]因此,在创设的情境中,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展现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落实素养。比如,关于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的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有的人认为它是当时情况下不得已的行为。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多个角度引入几段史料,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解释。

材料一:“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伦理观与孔子》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它在指出儒学的价值观念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

——摘编自袁伟时《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

材料三: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地整理古代学术文化。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就是要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中国古代文化。这就证明他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是要革新传统文化。

——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习总书记在谈“文化自信”时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应随着时代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实现文化创新”。理性地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以上几则材料分别代表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当代学者等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全面理性地看待問题,从而学会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唯有以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如何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提炼教学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认真思考,从而得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从而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的目标。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高中历史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GDESH1401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邹樱.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探讨[J] 中学历史教学2017(3),27.

[2][5][6]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张文英.浅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路径[J].贵州教育,2021(8).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